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的汇报

时间:2022-07-10 03:45:00

导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的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的汇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们街道办事处经过前期的深入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全处农村的发展状况,理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全处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37个村(居),农村住户8972户,28903人,耕地面积16702亩,人均占地0.58亩,海岸线长15.5华里,浅海滩涂面积42000亩,2005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9.66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1277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8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12万元,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

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北部工业区开发建设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以实现集体增收和农民富裕为重点,因村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在“五个新”上下功夫,即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全处37个村(居)全部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三个增收”

发展壮大新产业的基本思路是,以财政增收、集体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10年,农村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5%以上,农村劳动力在域内非农产业就业和域外从事劳务输出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水平、供养能力达到自给自足,70%的村(居)留有足够的扩大生产资金。

1、培植财源,提高办事处公共财政能力。一是突出招商引资谋发展,着力引进符合“四大板块,六大产业集群”规划、技术含量高、行业前景好、无污染能耗低的“大高强”和对财税贡献率高的项目,重点发展仓储物流、精细化工、家电电子和机械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争取尽快膨胀办事处的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总量。二是搞好对企业的服务,挖掘潜力,巩固和扩大现有税源。三是积极引进快速见效特别是一些纳税额大的贸易项目,三年内财政收入至少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年增加地方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2、因村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分类指导,培植新产业,实现集体增收。一是膨胀强村经济规模。对管家大村、大殷村、邵家村等集体经济纯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居),以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扩大现有企业规模为主,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建立集体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渠道。同时,引导有势力的村(居)联合到胶南、胶州等周遍乡镇征地,兴办工业项目,建立“域外增收基地”。二是培植经济发展村。对逄家、王家、郝家、山王东、河洛埠等黄张公路及昆仑山路、团结路两侧的村以及河北、河东、河西等北部工业区范围内的村,发挥路域优势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招商引资搞好土地开发、通用厂房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建立与落户大项目配套的机械设备、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信息传输等配套经营企业,加快集体经济增长。三是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增收。对东郭、西郭、山曹、山宋、牛齐前等山区村庄,抓好宜林地开发,积极进行退耕还林,完善水利和道路配套,高标准建设6000亩百果园;抓住北部工业区、海湾大桥、青莱高速等重点工程建设的机遇,合理进行砂石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增收致富。四是争取帮扶实现脱贫。对集体经济纯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13个村庄,积极争取财政支农资金和区内结对帮扶单位的支持,兴办一些起步早、见效快、循环发展的经济扶持项目,争取在政府投资集中、社会资源整合、就业门路扩大中,促进尽快脱贫致富。

3、因势利导,增加农民收入。引入新观念、新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富民经济小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形成“南部村上山采果,西部村进田种菜,北部村下海牧渔,沿路村经商兴企”的农民致富新格局,加速推进农民增收。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路域经济,兴办个体私营企业和商贸服务业,加快实施旧村改造,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居住水平的前提下,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二是加快高效农业发展,重点建设市郊型农业“精品园”,积极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草莓、花卉、果品等栽培基地,使全处的“精品园”面积达到2000亩。发挥海岸线长和浅海滩涂水面广的优势,抓好万亩海珍品增殖、养殖,积极培植海水育苗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依托百果园建设,积极发展观光果品采摘、农家宴等生态旅游农业,扩大收入来源。三是引导农民组建并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形式,增加投资收益。在对35个村实施“村改居”后稳步进行集体经济股份化改制,通过持股分红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二)实施亲民乐民工程,建设富足文明的和谐社会

一是抓好农民保障工作,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广泛宣传,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做好个别退保群众的工作,确保参保率逐年上升,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认真抓好城乡低保救助、农村贫困人口救助、残疾人安居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敬老院建设等工作,创造人人有保障的和谐社会环境;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每年培训600人以上,协调落户企业优先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遇,落实好上级各项支农措施,落实“三减免、三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扶贫开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利农惠农政策,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是规划建设新城区,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在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搞好北部新城区详细性规划的基础上,围绕整体规划体系要求,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思路,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步伐。对因黄张路拆迁已批未建户和现住房困难户,今年开始实施农民安置房工程,在严格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群众居住习俗,适地建设占地85亩,总面积61880平方米的安置房,解决728户住房困难。以驻地社区为示范点,积极推进旧村改造,今年力争破题。同时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村村通油(水泥)路”工作,抓好进出村道路、村主街道和背街小巷整修硬化,彻底解决柴草乱垛、土石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五乱”现象,全面治理环境卫生脏、乱、差,提升新区形象,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是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把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争取区内大企业、大项目扶持,抓好农村校舍修建,完善教育设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大院和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教育和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

(三)加大公益事业投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水平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将紧缩财力,每年力所能及地安排一部分公益事业项目,建立年度“实事工程”,加强街村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2006年已经确定重点要为群众办好以下“10件实事”:新上垃圾运输车等环卫设备,改善全处环境面貌;对办事处驻地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并安装人行道板;开展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活动;启动农民安置房工程;继续实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抓好农村残疾人安居工程;村村建起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文化大院;新开通7个村有线电视,使村级有线电视实现全覆盖;新建敬老院一处;培训农村劳动力600人,安置300人,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步伐。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在工作中突出抓好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创造,成效在一线体现,测评在一线进行“五个一线”,组织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赶”机关干部到农村一线问民情、访民意、解民难,把全处36个村按地域和经济发展特点划分为5个管区,每个管区安排2名班子成员,每个村安排1名机关干部常年包村,实行业务工作和中心工作“双挂双考”责任制,将所挂管区和所包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列入年度考核。

二是抓好机关干部和农村干部管理,实现街村干部在社会管理职能中变“管理”为“服务”,积极推行“心连心服务、手牵手致富”为内容的“零距离”服务活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起“为民、便民、富民、安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三是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两支队伍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农村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村务管理、财务公开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把群众关注的涉农政策法规、财务收支情况等全部向群众公开,开创各尽所能、畅所欲言、人人献计、个个出力的农村民主政治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