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
时间:2022-07-10 03:04:00
导语: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整体工作情况
某共辖16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人口94万,面积1308平方公里,耕地114.9万亩。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44.7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9元。近年来,我们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两个趋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
(一)基层组织显著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适应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县坚持把“双带”型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突出抓了三个创新:一是创新村支部书记选任机制。针对部分村支书年龄偏大、能力偏弱且农村人才相对匮乏等实际,通过公推公选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县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离岗干部和农村党员致富能人中,选拔一批优秀分子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利用3年的时间,使全县886个村(居)支书都通过公推公选产生,农村带头人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优化。同时,建立了规范的公推公选机制和完善的管理、考核、任用办法,激发了工作热情,激活了工作局面,涌现出了一批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真心为民、脚踏实地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村支书典型。二是创新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机制。通过开展“递进培养”活动,全县有610名致富能手发展成了党员,1200余名党员培养成了“双带”典型,460名“双带”典型被列为村后备干部,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和党员发展空白村问题。三是创新农村党建载体。通过“双培双带”等活动形式,党员带群众,先富带后富,使一大批困难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加快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几年来,我们以林牧一体化经营为主攻方向,通过编印制作农民致富典型汇编和光盘、宣讲团巡回报告等,积极引导群众做好农业结构调整的文章,基本形成了“西部林果东部蒜,中间畜牧大发展”的生产格局。“十五”末,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5.3亿元,年均增长2.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9元,比“九五”末增加1057元,年均增长51.3%。今年夏粮喜获丰收,小麦总产5.5亿斤,亩均单产350公斤,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瓜菜面积发展到42万亩,其中大蒜22万亩,平均亩效益3500元以上。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首要产业,以“两牛两羊”为重点,坚持规模饲养与分散饲养相结合,大力膨胀饲养总量,畜牧生产稳中有升。去年,全县牛存栏量达到8万头、羊110万只、猪20万头,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600元。狠抓棉花生产,棉花面积达到80万亩,常年产量达到120万担。同时,按照上林下草、以草养畜、林枚结合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林业生产,重点抓了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去年,全县新增速生丰产林6万亩、农田林网6万亩、优质杂果3万亩。通过调整,全县粮经比达到了40:60,初步形成了以谢集、陶庙、营里为中心的20万亩大蒜种植基地,以董官屯、太平为中心的6万亩林果基地,以龙固为中心的2.5万亩芦笋、胡萝卜种植基地,以核桃园为中心的4万亩圆葱种植基地,以独山、柳林为中心的3万亩蚕桑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壮大后,我们通过招商引资、立项争资“引龙”,改革盘活,改造提高“育龙”,优惠政策、优质服务“扶龙”,攀高结贵、靠大靠强“借龙”,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强龙”等手段,加快培植壮大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固定资产总额9.8亿元。其中,麟州肉类、亚龙肉类、金锣肉类、龙翔肉类4家企业,年可加工生产分割肉1.8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鑫龙、华粮、双杨、龙祥、中瑞、西城6家面粉加工企业,日可加工小麦1300吨,加工能力占全县面粉加工能力的68%;佳农果蔬、坤达果蔬、裕鑫食品、永兴食品四家果蔬加工企业,年处理各类果蔬3.5万吨,仅佳农果蔬一家,年加工出口能力就达到6万吨,去年出口创汇3113万美元,是山东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华星、天元等几项油脂加工企业,日处理各类油料200吨。由台湾客商投资260万美元的大型现代化的果蔬加工企业福乐食品已经投产运营,年可加工芦笋罐头3000多吨,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带动了周边3000多户农民从事芦笋的生产、运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了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在产业链经营中分享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近年来,我们十分注重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五”期间,全县铺筑农村柏油路1076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和村村通客车。投入1亿多元,以井泉建设和引黄灌溉为重点,建成了引、蓄、灌、排相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特别是去年,全县共投入1480万元,以打通田间“三沟”为重点,大力加强了防汛排涝设施建设,共疏通沟渠833条,完成土方量197万方,埋设涵管2.9万米,基本完成了“三沟”治理任务,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投入1.2亿元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去年,全县投资1200万元对农村中小学校舍进行了危房改造,对农村卫生院进行了改制扩建,新增医疗用房2000多平方米,80%的镇区卫生院配备了常规诊疗设备,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了农民生产经营成本。
(四)“四四四一”进展较快。“四清”工作。以部门包村为手段,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条件为重点,以清除垃圾堆、土堆、柴草堆、粪堆为突破口,全面开展了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目前,已完成清除“四大堆”13000多方,整修农村道路160多公里。“四改”工作。采取多元筹资方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改灶与改圈、改厕、改厨有机结合起来,计划全年完成“一池三改”3000座,现已完成300多座;改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年内可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道路建设正结合村村通工程扫尾积极实施中。“四学”工作。采取包村部门“送学”的方式,组织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学习党中央有关发展农村经济的各项政策。目前,我县包村部门已为农村送电影100多场次,开展科技培训200多场次。村镇规划工作。目前,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150余个,其中,核桃园镇已全部完成,董官屯镇完成全部村庄规划任务的60%以上。
(五)各项事业加速推进。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谐化“三化”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坚持把每年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镇村教师工资发放及镇区卫生院改建。密切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众的生活问题。对农村常年特困户,按每人每月5元钱进行定期补助;农村五保户每人每年120元钱、500斤粮的标准集中供养;对受灾群众及时救助,确保了全县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难有所解,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去年,全县累计投资760万元,新建、改造校舍2.1万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县共减免中小学贫困学生杂费、书本费150万元。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扎实开展,关爱女孩治理性别比取得初步成效,全县计划生育质量指标稳步提升,计生率达到98%以上,人口自增率控制在了6‰以内。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经常,农村文明新风浓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了朱烟墩等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叫得响的文明示范村。同时,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粮食直补工作全面完成,今年,共兑付直补资金1141万元,计81.5万亩、19.8万户。争取利用大型农机补贴80万元。去年,争取国家优质小麦良种补助300万元,8处镇区落实了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
(六)村务管理规范民主。以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益为目标,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全县村村实行了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推行了群众质询制度,对公开内容有疑问的,可以直接向村干部质询,畅通群众对村级事务管理、监督的渠道,确保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了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把群众对村干部和村务满意率列入年度考核,作为奖惩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做到了工作好坏由群众评判,干部去留由群众决定,使村干部的行为和全村的事务管理始终处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实行该项制度以来,先后有30多个村干部因群众测评满意率低被免职,一些多年的上访村变成了文明村,土地承包、财务管理等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目前,全县基本做到了村干部由群众选举、大事由村民作主、村务公开透明。通过扩大基层民主,村务阳光操作,减少了各类矛盾,改善了干群关系,全县涉及村务和干群关系的信访量较往年下降50%以上。
二、存在困难问题
虽然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具备了一定基础,大多数镇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县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三提、五统”相继取消,义务工、劳动积累工两工取消。镇区财政除了保工资、保运转、保刚性支出之外,投资公共事业的经费十分有限,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县农村几乎是空白,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二是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是社会保障难以保证。由于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镇区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农民受小农思想限制,“一事一议”很难实行。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本就十分薄弱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变得无人承担,进展迟缓。
(二)农业再生产投入不足。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县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特别是实施“一免两补”政策之后,农民收入虽然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农民得到的这部分政策性收入已被大幅上涨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农资价格所抵消,农民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自主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现有农业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5.7万人,占3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7.1万人,仅占7.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占农民总数的一半还多。在外出务工农民中,绝大部分靠力气吃饭,真正有一技之长的不足3%。此外,受综合素质所限,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而小农意识仍然浓厚,只索求权利,不愿尽义务。
(四)农业基础条件比较薄弱。近些年来,我县在水源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田间渠系工程投入不大,田间渠系工程不完善、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
(五)村镇建设缺乏规划,人居环境条件差。我县部分镇区,特别是绝大多数村庄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还有极少一部分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六)不稳定因素较多。农村税费改革及实施“一免两补”政策之后,农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镇村债务化解乏术,村级政权对农民的约束力逐渐弱化,“一事一议”很难推行,农民管理出现真空。宗族势力、封建迷信在农村有抬头的趋势,给基层政权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下步工作意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途径是城乡统筹,工农互动﹔主体是依靠农民大众,社会广泛参与。××属欠发达县,经济实力弱,群众生活水平不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县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基本思路。“十一五”期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县全委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四四四一”为突破口,以发展经济、致富百姓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逐步把我县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目标任务。培育新农民,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创新培训的方式和内容,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勤劳、创业、合作、自强”的新时期农民精神,推进农民大创业。发展新农业,整合优化农村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质量和效益,创新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培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形成集农产品标准生产、精深加工、现代营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大提升。建设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创新农村管理机制和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机制,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坚持城乡一体,实现镇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全覆盖;加强人居环境建设,积极实施“四四四一”工程,实现农村面貌大改观。到201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20元,年均递增10%,城市化水平达到33%,全县150个行政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力争把我县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农村。
(三)工作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大县,更应该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着力在“新”字上下功夫。结合我县实际,重点要做到“五新”。
1.调整发展新思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走好“一、二、三、四、五”的路子。即明确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搞好三个调整,抓好四大产业,实施五项工程。“一个中心”,就是要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创汇农业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两个重点”,就是突出产业化和标准化两个重点,坚持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做到抓大龙头,兴大产业,建大基地,占大市场。同时要积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申报工作,做到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创立品牌农业。“三个调整”,就是搞好农产品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农业产业布局结构三个调整。充分利用县政府编印制作的农民致富光盘和典型汇编,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努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方面要集中抓好田庄的杞柳,大谢集、陶庙、核桃园的大蒜、圆葱,××镇、董官屯的大棚菜、食用菌,董官屯、太平的林果,营里、独山、柳林的桑蚕,麒麟镇的水稻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畜牧生产要在继续抓好疫病防治的同时,以养殖场、养殖小区专业村建设为重点,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林业生产以生态县建设为目标,继续走好林牧一体化的路子,积极探索上林下草、上林下菌、上林下牧、上林下禽、上林下药等立体种植模式,提高林业生产综合效益。同时,继续加快用材林建设,重点搞好环城线、中线和外线三条线绿色通道建设,带动全县丰产林、经济林、农田林网快速发展。“四大产业”就是继续培植壮大棉花、畜牧、林果、瓜菜四大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要求,打好优势仗,唱好主旋律,着力在主导产业培育上下功夫。“五项工程”就是实施好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工程、农产品信息搜集工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和良种推广应用工程。争取在资金、信息、技术等为农服务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2.规划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物质条件。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县总体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同步进行规划布局,统筹加以推进。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年选择3-5个民风淳朴、经济和基础条件好、干群关系好的村落作为示范点,重点突破,形成特色,实现亮点,体现成效。积极开展以“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切实改善农田基本设施和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广大群众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建立健全新组织,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的基本方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做到镇村主导产业都有行业协会,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4.培养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结合起来,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新建、扩建和改建农村校舍,彻底改变农村学校小、散、差的状况。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依托“阳光工程”,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要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建设树立新作风,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征地补偿、农村医保等方面让农民确实得到实惠,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我县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工作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镇分别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制订、组织协调、业务指导、责任分解、政策制订、督查考核等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组建或指派专门机构,履行好各自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是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落实“一免三补”政策,实行财政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办法,加强涉农收费监督,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积极稳妥地推进镇级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镇财县管镇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稳步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三农”投入,确保“三个高于”,即县以上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从2006年起,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并列入预算。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扎口管理,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严格考核奖惩。新农村建设实行主要领导责任制,县、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科学制定考核办法,把目标分解到单位、镇村和具体工作人员,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建立县领导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制度,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岛。县委、县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实行百分考核,一票否决,严格考核奖惩,推动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近期工作进展
一是建立了领导机制。及时成立和充实调整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镇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明确了县、镇、村工作职责和重点任务,建立了县领导班子联系点、县直机关包村、镇班子成员包村、村干部联系农户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推进。
二是建立了帮扶机制。以部门包村为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扎实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全县104个县直部门和单位分别与104个行政村结成了帮扶对子,要求帮扶单位把所包村当成本单位的一个科室,重点在实施“四四四一”工程上下功夫,从领导精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目前,104个被帮扶行政村都制定了帮扶规划,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村庄规划,已有30余个单位村庄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建立了财政倾斜机制。县委、县政府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3个试点镇和30个试点村作为今年实施“四四四一”工程的重点村,县财政拨出专款进行扶持,重点支持以推广新型沼气为主的“四改”工程和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
四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机制。结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四四一”工程,制定了20条评价标准,印发各基层单位。
五是建立了考核奖惩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对“四四四一”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考核,定期调度,年底进行考核,兑现奖惩。
- 上一篇:全面激励员工培训方案
- 下一篇: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