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视察全市植树造林工作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2-11-01 08:23:00
导语:市政协视察全市植树造林工作情况的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最近,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市今春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实地查看了9处乡镇的植树造林情况,听取了市林业局负责同志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讨论。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委员们认为,今年我市的植树造林工作,领导重视程度高,组织协调有力,无论是造林面积、造林数量还是造林质量,均创历史最好记录,森林覆盖率一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同时,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今年造林工作的一大亮点。
(一)发展思路清,措施硬。大力发展林业,已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重点。年初,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两强两大一生态”城市的工作思路,政府工作报告相继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林业部门自今年开始实施大工程带动和大产业发展战略,突出抓了绿色通道、农田林网、丰产林、封山育林、经济林、苗木花卉、城镇绿化美化七大工程。各乡镇(街道)也都把植树造林作为今春农田建设叫套工程,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调度,把市里下达的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个村庄、每项工程、每条街路、每亩地块;各级领导干部亲自抓绿化点,抓示范基地,抓样板工程,市委市政府还将今年的林业生产成果纳入乡镇经济工作考核范围,进一步加大指导、督查力度。
(二)造林数量大,标准高。据统计,今春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5万亩,其中杨树用材林2.7万亩,经济林2.3万亩;新增育苗面积1.6万亩,总面积已达3.5万亩;更新和完善农田林网20万亩;绿色通道建设长度150公里,造林面积1万多亩;四旁植树300多万株。全市植树总量达600万株,人均5株。为确保造林质量,注重把好选种、选苗、栽植关,如新栽面积最大的杨树,全部调用107、中荷1号、l35等优良品种,并从中挑选大苗、壮苗;胶新铁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采取统一购苗,统一栽植,达到了定植一条线,定干一条线,涂白一条线,被省绿化委确定为省级样板方、绿化带。
(三)市场意识强,后劲足。各乡镇瞄准市场,抢抓机遇,迅速培育起了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效益大、地方特色鲜明的林木产业。一是大规模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针对木材市场需求缺口大的实际,昌城、枳沟等乡镇大力推行种植结构调整,利用农田大规模造林,已逐步发展成为杨树生产大镇。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要想快变富,发展林果是条路”。龙都街办的千亩牛心柿,郝戈庄镇的千亩加州李、树莓,吕标镇的水晶梨等,为下步生产名优果品、争创地方名牌奠定了基础。三是把小苗木做成了大产业,叫响了延州苗木的品牌。随着全社会对植树造林三个效益认识的提高,苗木需求量越来越大,近两年连续举办了两届苗木交易会,群众育苗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新增苗木面积1.6万亩,总面积达到3.5万亩。预计,全市年可出圃优质苗木8000万株,收入过亿元。
(四)改革力度大,机制活。本着“谁绿化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在明晰产权、明确责任上做文章,采取了承包、拍卖、买断、股份制和集体统一管理等多种方式,落实林地、林木经营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涌现出了一大批承包荒山荒坡、买断林网经营权以及股份制造林的大户,城镇干部职工纷纷到农村去承包土地造林、育苗,推动了非公有制林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今春全市非公有制杨树造林面积1万亩,占总面积的37%。皇华镇玉华苗木公司为把苗木这一优势产业拉长、做大,积极争取北京瑞杰苗木公司投资200万元,在小南山建起了五角枫观赏苗木基地,成为山区的一道风景线。
总的看,今春植树造林数量多,规模大,标准质量高,标志着全市林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视察中发现,我市林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认识还不尽到位,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强,与林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不相适应。二是束缚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一些乡镇、村庄仍然存在林业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三是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还有待于进一步“拉长”、“加宽”、“增厚”,林业蕴藏的巨大潜能还远未释放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市林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
二、几点建议
一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林业生产的巨大潜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宏伟目标,呼唤着林业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为此,我们要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等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共识:
(一)发展林业就是营造“绿色家园”。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我们不仅要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绿树成荫、满目环翠、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的生活、出行、工作环境,而要营造这样一个“绿色家园”,离不开生态建设,离不开林业发展。总理指出“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据印度林学家研究、国际公认,一棵50年的成树,共可创造20万美元的效益,除有形的经济效益外,更主要的是其造氧、防尘、吸埃、消音、固水等无形的生态效益。经测算,一亩林地每天可以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49公斤氧气,能满足65人的呼吸需要;一亩有林地比无林地一年可多蓄水20吨。可以看出,树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特殊作用,是其它任何措施不能代替的。
(二)发展林业就是创建“绿色银行”。“一亩林,四亩粮”,发展林木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村增积累、乡镇增财的“绿色银行”。从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看,一亩杨树丰产林,年均纯收入能达到1700多元;种植花木,每亩年收入最低也有4000元,有的高达10万元左右。同样,一亩地用来培育树苗或栽植“名优特新”经济林,其经济效益也要比种粮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发展林业还会产生一些附带效益,有林网保护的粮田,粮食亩产至少增加20%以上;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林业产业链,从出售树苗、植树造林、管理养护、出售木材,到加工制造、出口贸易,每个环节都能提供就业创收机会。
(三)发展林业就是打造“绿色广告”。树是生命的象征,哪儿有树,哪儿就有活力,哪儿就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纵观全球,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举办权,无不落户于“绿色王国”。为此,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立体绿化,韩国2002年提出了世界杯绿色行动,我们中国上海提出了把森林搬进城市,北京提出了2008年绿色奥运。与之相呼应的是,许多企业家也把投资目光瞄准了“绿色地带”。像以城市美化绿化而闻名的大连,近几年推行“小草也是生产力,育树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从而成为全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之一。筑巢引凤,绿树招商,通过造林绿化营造出“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良好环境,本身就是最大的宣传、最好的广告、最有力的招商措施。
二要创新机制,不断激发林业生产的内在活力
林业发展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期待着制度创新来释放。非公有制林业是加快植树造林步伐,促进林业发展的突破口。下步,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空间,使林业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成为千家万户奔小康的依托。
(一)经营主体多元化。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经营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均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发展林业经济,把林业办成开放式的大林业;要深化集体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让农民坐上主体经营者席位,放手发展,真正做到“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要将集体所有的宜林的荒山、荒坡、荒滩、荒沟、荒地的使用权向社会拍卖、转让,林地使用权长期不变,激发农民及社会各界向山地要效益的积极性。
(二)生产模式工业化。随着一些千亩林、万亩林的出现,要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更新思维、创新模式,走工业化、集约化生产路子。苗木生产,要实行统一发放、统一指导、统一收购,形成遍布乡村的生产流水线;要继续实施品牌战略,严格技术规范和标准,把质量提上去,把牌子创出去,把市场扩出去,以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林木生产,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的,都应该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行,严格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水平,讲求经济效益,真正把每个生产基地都办成林业工厂。
(三)市场运作产业化。林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公司联农户,龙头带基地",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形经济。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采取各种形式迅速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一是可以利用现有木材加工业,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培育自己的“龙头”;二是可以借助外力引进“龙头”;三是可以牵线搭桥挂靠外地“龙头”。只要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就能进一步调动农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实现林业的增值增收,从而推动林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
三要立足长远,始终保持林业生产的永恒动力
植树造林是一项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工程,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长远而持久的。在具体工作中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既要抓好当前生产,又要搞好长远规划,既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经济效益,又要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来追求长远效益。
一方面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长远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促进经济林、生态林、绿化林的均衡协调发展;要把植树造林与国土整治、区域开发和城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各自为政、互相冲突的现象。规划确定后,要以此为蓝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推进,直至蓝图变为现实,切忌热一阵,冷一阵,半途而废。同时,要充分发挥好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坚持经常性地深入乡镇、村户,搞好指导服务工作,使林木栽植和管护工作早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轨道。
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对林业的要求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更是一个质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林质量已成为当前林业建设的主导追求,科技进步已成为关系林业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为此,我们要与林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加速引进和培育适应我市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名优特新奇”林木品种,推广优良品种,提高林业绿化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探索、总结和推广雨季造林、秋季造林、冬季造林的成功经验;要进一步加大科学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举办培训班,使农民群众真正掌握栽植、管护和加工的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