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挑战和机遇
时间:2022-05-10 06:05:00
导语: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挑战和机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提出新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工作带来新机遇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并使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急需出台组合性政策措施予以解决、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向以内需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这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增就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如何稳定就业、减少岗位流失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与手段不足,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建设成为重大课题、危机的巨大压力有利于强化政府和全社会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紧密结合、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积极就业政策的推进和完善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有利于就业空间的拓展,同时为优化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新动力、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急切呼唤,使其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蕴涵着新的机遇。认真分析挑战,努力把握机遇,意义重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提出新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并使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急需出台组合性政策措施予以解决。我国就业的总体特点是“四大一突出”,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还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造成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或处于工作岗位不稳定、薪酬降低的状态,而且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渠道部分堵塞,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困难,使本已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并暴露出技能型劳动者短缺、劳动者教育培训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面对严峻而错综复杂的就业局面,在常态下解决就业、失业的政策措施已显不足,急需采取宏观与微观、应急与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临时性措施与长效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等诸多关系。
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向以内需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这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从外部需求减少还是从生产企业工资提高来看,我国的外需和外部投资都很难继续保持以往的快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更多地立足于内需。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保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途径是逐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这意味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必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外需行业和企业劳动者的生产转向、岗位转移在所难免,大大增加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努力培育新的内需行业就业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以拓展就业空间,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就业工作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在扶持灵活就业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在新增就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如何稳定就业、减少岗位流失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表明,稳定就业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如果不能做好就业存量稳定工作,不仅会抵消新增就业的成果,而且会影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效果。近10年来,在经济增长向好的背景下,促进就业关注的重点是新增就业,对稳定就业关注不够,相关政策措施缺乏。面对严峻现实,必须将稳定就业放在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保存量、保岗位力度。其中,特别应关注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与手段不足,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建设成为重大课题。在危机中公众对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工作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就业市场信息和监控能力不足,缺乏失业预警系统,职业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力度不够等。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广、保障程度不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表现在对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和非就业群体保障不足、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程度较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劳动者跨地域流动和身份转换等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问题更加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工作带来新机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具有典型的反危机、反周期的重要作用,做好了就可以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机遇之一:危机的巨大压力有利于强化政府和全社会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做好就业工作,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危机还使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就业对扩内需、保增长、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应对危机中,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有利于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验都表明,只有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优先目标,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才能取得成效。在应对危机中,许多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为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提供了保证。这些理念和做法,对于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机遇之二: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积极就业政策的推进和完善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初步估算,仅中央4万亿投资就可增加2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地方政府数量更大的投资还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其次,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稳定就业政策的推出和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机遇。国家制定和采取一系列应对危机的非常态政策措施,首次启动国家失业预警机制,不仅完善了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也为稳定就业政策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应对危机的相关政策的实施为统筹城乡就业创造了更好条件。国家为缓解农民工就业困难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统筹城乡就业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来说,既积累了经验,也完善了相关制度,推动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第四,危机的考验有利于劳动者调整心态,使更多劳动者走上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之路。通过危机的洗礼和政府深入细致的引导工作,劳动者的心态更加成熟,求职行为更加理性务实,这就为多渠道、多层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伴随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覆盖面扩大、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以及国家多种政策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逐步解除,以创业促就业政策的实施具备了更好环境。
机遇之三: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有利于就业空间的拓展,同时为优化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新动力。伴随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扩大内需的效果正逐步显现,我国社会总需求进一步提升,将有力支撑企业岗位的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扩展就业领域,带动经济和就业增长。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基础上,未来还将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通用航空、新能源、服务外包等。这些产业除了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还能够吸纳就业,将进一步开拓就业空间。以节能环保产品为特色的“绿色经济”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形成“绿色就业”效应。就业的空间拓展和结构调整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大趋势,还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都使劳动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压力和动力,这在客
观上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抓住应对危机各项政策措施带来的机遇,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机遇之四: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急切呼唤,使其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一方面,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功能和作用。为此,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职业介绍、维权和培训综合服务,更好发挥各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作用,特别是加强乡镇、街道和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并将作为应急机制建立的相关信息制度补充整合到原有统计信息制度中,以完善信息制度,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监控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政府和全社会对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新认识,有利于形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共识,促进相关政策落实。目前,中央从应对金融危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措施,社会各界通过危机也对社会保障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些因素不仅有利于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而且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和高效运行。
- 上一篇:提高妇女参政水平研讨论文
- 下一篇:区基层组织推进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