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践行科学发展观工作报告
时间:2022-11-18 05:26:00
导语:市践行科学发展观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蓝天白云下,一池碧水中,鱼儿在欢快地游着,鸭子悠闲地在水面翻着跟头。这不是在公园、湖畔看到的场景,而是在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净化水池边所看到的景象。水钢投资2500万元的污水回收处理系统投入使用不到一年的时间,14.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工业废水、10万人的生活污水、雨水、地下涌出水等,全部通过该系统进行净化处理,每小时处理污水3000立方米,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公司在池塘里投放了200多尾鱼和5只鸭子,据不到一年的生物监测显示,鱼苗已长至200多克,4只母鸭每天产蛋2至4枚。
如今,资源循环再利用在我市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进入新世纪,凭借自己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和超前胆略,我市把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建设生态环保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闯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产品链小循环:从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
走进盘县天能焦化有限公司,炼焦产生的焦炉煤气正通过纵横交错的输气管道输往河对岸的黔桂发电公司。据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前没有管道的时候,焦炉煤气白白浪费污染环境,如今这些“废气”能卖个好价钱。焦炉煤气直接通过管道,送入电厂发电,每年可为天能公司带来3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黔桂发电厂也在算帐:自从电厂使用焦炉煤气以来,每年少耗标吨煤8万吨左右,为电厂降低生产成本约500万元。还有一笔帐可算,那就是将天能焦化产生的这1.3亿立方焦炉煤气用来发电,相当于每年少消耗12万吨标准煤,少排放几万吨废渣,既节约了能源,又大大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不仅仅是在天能,在我市,产品“循环”再利用已渗透到各个生产经营企业。
盘江煤电(集团)公司积极开展煤泥、煤矸石、矿井水的综合利用技术,建立了火铺矸石电厂,年消耗煤泥19.8万吨、矸石4.32万吨、矿井水360万立方米,每年节约标准煤14.31万吨。不仅解决了煤泥、煤矸石、矿井水的外排污染问题,还为企业每年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
水钢将生产加热能源从燃煤介质改为燃气,同时供市中心城区及水钢片区4万余户居民生活用气,减少燃烧生活用煤16万吨,消减二氧化硫排放24600吨、烟尘排放1530吨,减少烟气排放量约14万标立方米。使城市燃气化率提高到78%。对净化市中心城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产品链小循环,使曾经最让企业头痛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成了香饽饽,环境包袱变成了企业财富。
我市境内煤矿多是高瓦斯矿井。2003年12月水矿集团投资2000余万元,在大湾煤矿筹建了贵州省第一座装机容量8500千瓦的瓦斯发电站,同时相继投入资金,在中岭公司、那罗寨煤矿、盛远公司安装了瓦斯发电机组。所发电量除满足矿井生产、生活需要外,富余电量还上了地方电网,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瓦斯发电所产生的余温还用于职工澡堂洗澡用水的加热,仅大湾煤矿每年就可以减少燃煤3000吨。目前,水矿集团已有37台瓦斯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85万千瓦。
六枝工矿投入环保建设资金7018万元,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作为生产水泥和砖的主要原料,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也美化了环境,减少了污染。目前,六盘水已有10家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取得了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认定证书,设计年产量达到6.5亿块标砖,能够满足市中心城区建筑工程需要。
通过对工业废弃物的利用,2008年我市消耗煤矸石34.8万吨,采矿废石20.03万吨,粉煤灰22.99万吨,煤泥28.56万吨,锅炉炉渣6.04万吨,利用瓦斯5171.6万立方米。
产业群中循环:从分散型向聚集型转变
这些年来,我市坚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在淘汰落后产能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老矿区改造,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煤炭、电力、钢材、建材等主要产业之间形成了物料相互利用,固废综合利用循环系统,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废物的零排放,并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的关联度、耦合度,促进产业多元化。
说起产业集聚,不能不提到今年3月27日开工的、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循环经济项目、投资446亿元的首黔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项目。该项目是贵州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的力作:建成后将形成产煤1077万吨、钢550万吨、焦炭600万吨的生产规模。其中煤项目以炼焦煤977万吨/年、燃煤100万吨/年为主;钢铁项目主要以生产热镀锌板、彩涂板、电工钢、电镀铝板等新型产品为主;600万吨焦炭及化工项目以生产优质焦炭和化工产品为发展重点,产品除生产优质焦炭外,还将通过煤气净化和利用焦炉煤气进行深加工,年生产焦油、硫磺、工业萘2.74万吨等化工产品。基地配套建设4×1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机组及钢铁工序余热余压发电。基地建成后,通过循环产业链,基地内企业生产的环环相扣,不仅能让企业聚集发展,各产业之间还可彼此利用“废物”形成一个循环的生产系统,使物料消耗最小化。届时,将带动我市循环经济从分散型向聚集型发展大步跨越。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市委、市政府要求四个县、特区、区都要加速推进、抓紧规划建设一个工业集中区,把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发展循环经济、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成为产业集聚、城市发展的新组团。力争一年有突破、三年上水平、五年见成效。今年重点抓好石桥、红山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有企业入驻。目前,已有不少企业签约工业集中区,签约资金达到数亿元。
作为以煤立市的资源城市,煤炭产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我市从提高煤的精深加工水平,提升煤产品的科技含量入手,从2004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3600万元资金,用于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开发煤化工产业。水矿集团在煤化工开发上迈出历史的第一步,投资47亿元建设老鹰山煤化工基地,形成年产60万吨甲醇、30万吨二甲醚的生产规模。今年我市在确保老鹰山煤化工基地一期项目建成投产的基础上,还抓好盘东北、红果循环经济型煤焦化,水城盛炜焦化、六枝新泰华焦化、六盘水德马焦化和盘南煤化工等项目建设,推进“六大煤化工基地”建设,建成一批大型煤化工项目。
围绕产业中的循环系统,煤炭、电力、建材等主要产业之间形成了物料相互利用,固废综合利用的循环系统,延伸形成了煤化工等产业链条。
可持续大循环:从资源型向生态型转变
“虽然六盘水的煤炭按现在的速度开发,还能开发至少500年,但总有一天它会挖完的,何况现在国家正在积极地寻求煤炭的替代能源,我们必须在还有煤炭,还能够周转的时候为六盘水的转型打下基础。”2004年,正处在煤炭资源开发增长期的领导层未雨绸缪,利用六盘水“高海拔,低纬度,春秋相连,没有天气气候学中的‘夏天’”的这一独特气候资源,抢注“凉都”商标。对凉都形象的大力塑造,正是六盘水转型的开始。
“凉都”不是单纯的气候资源概念,凉都由生态环境、区位交通、夜郎文化等综合因素构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是一种科学发展的绿色理念。从“煤都”到“凉都”,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打造凉都品牌,拓展煤都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美化人居环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煤都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凉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煤都是凉都的基石,凉都是煤都的拓展。创“煤都”难,建“凉都”更难。为还煤都一片蓝天,我市掀起了一场环保风暴。一方面大规模关停炸封成千上万的小煤窑、小锌厂、小煤厂、小铁厂等污染严重的地方小企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通过资源替代,工艺改造和产品设计,加强管理,扩大规模,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对于环保的投入,六盘水不遗余力,“九五”期间,全市投入环保治理资金2.6亿元,“十五”期间投入8.4亿元,“十一五”以来的3年,全市已投入环保治理资金16.16亿元。2008年,全市基本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了25.18%和5.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1.11%和4.56%。
与此同时,我市还注重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新支点。目前,我市的水力发电装机已有22.63万千瓦,在建的有66.49万千瓦;瓦斯与煤层气发电装机已有3.47万千瓦,在建的有2.4万千瓦;12.5万千瓦的盘县四格风力发电站也将在今年正式动工。
“卖”气候卖出了大名堂。近几年来,“中国十佳避署城市”和“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等荣誉接踵而至。凉都品牌的打造,使我市的旅游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地新兴产业。来自旅游部门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市旅游收入1.53亿元,2008年则达到了11.7亿元。
如今,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区域经济带来了无限活力。连续几年,我市的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名列贵州省前茅。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4.27亿元,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7.7亿元,增长16.2%,人均GDP达12516元,基本步入小康水平。
- 上一篇:视频设计的平面化趋势论文
- 下一篇:现代水墨风格的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