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监督工作情况报告
时间:2022-04-04 09:35:00
导语:诉讼监督工作情况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议程的安排,我代表*市人民检察院,报告全市检察机关开展诉讼监督工作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20*年以来开展诉讼监督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对侦查机关的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监狱、看守所等机关的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诉讼监督工作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面,对于保证执法司法机关严格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在市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认真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和“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依法开展刑事立案监督。刑事立案监督是检察机关依法对侦查机关的刑事立案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主要是防止和纠正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情形。五年来,全市检察机关认为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的,要求其说明不立案理由505件,促使侦查机关主动立案31件34人;认为侦查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通知其立案59件72人。监督立案案件提起公诉后,法院均作出有罪判决。丰台院监督立案的张永涛合同诈骗案,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其中监督立案部分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此外,注重在办案中深挖线索,及时纠正侦查机关不恰当运用刑事手段处理经济纠纷的行为。
二是依法开展侦查活动监督。侦查活动监督是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刑事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五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工作中,坚持客观公正立场,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和程序关,对不符合逮捕条件的坚决不捕,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坚决不诉,决定不批准逮捕9627人、不起诉2514人,监督侦查机关撤回提请逮捕11594人、撤回移送起诉2695件4544人。加大对遗漏严重犯罪分子的追加逮捕、追加起诉力度,对应当逮捕而未提请逮捕、应当起诉而未移送起诉的犯罪嫌疑人,决定追捕106人、追诉134人。依法追捕追诉的蔡汉龙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刘天庆抢劫案等,被告人均被法院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通过认真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深挖案件疑点,还依法追加了一大批遗漏的犯罪事实,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加大对侦查机关刑讯逼供、超期羁押、违法取证、违法采取强制措施等行为的纠正力度,共提出书面纠正意见85件、检察建议571件,有效减少或防止了侦查机关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
三是依法开展刑事审判监督。刑事审判监督是检察机关对法院作出的刑事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是否正确,以及审判活动中有无违法行为进行的监督。五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审查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决、裁定75724件,对认定事实错误、量刑明显失当的案件,向人民法院提出二审程序抗诉244件。对302件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的刑事申诉进行立案复查,共向人民法院提出审判监督程序抗诉13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4件。对审判活动中违反法定程序、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等违法情况提出纠正意见58件次,努力促进刑事审判公正。
四是依法开展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是检察机关依法对刑事判决、裁定执行活动是否合法,看守所和监狱收押、监管、释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五年来,全市检察机关深入监管场所,认真开展刑罚执行活动中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和不按规定交付执行等情形的监督,共进行各项检察监督15万余人次,检察发现不当情形并提出口头建议2949次、书面建议113份,对监管机关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书面纠正意见27份,保障了刑罚执行活动公平、公正、有序,维护了监管场所安全稳定和在押人员合法权益。
五是依法开展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监督。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监督是检察机关对法院作出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是否正确进行的监督。五年来,各级检察机关以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出发点,共审查人民群众申诉的民事行政案件9369件,对认为确有错误的民事和行政判决、裁定提出抗诉268件。推行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共提出再审检察建议99件。对法院在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中的违法情形,提出监督意见41件。对不服人民法院正确裁判的5285件申诉,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努力维护司法权威。
二、开展诉讼监督工作的主要做法
五年来,全市检察机关不断增强诉讼监督意识,围绕确保监督到位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丰富和发展有效的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水平,诉讼监督工作不断深入,职能作用切实发挥。
一是不断强化诉讼监督意识。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体检察人员进一步明确了自身职能定位,依法履行监督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增强。全市检察机关将诉讼监督纳入综合业务考评和案件质量考核标准中,加大考核力度,促使检察人员在办案的同时重视诉讼监督。定期开展诉讼监督精品案件和精品监督事项评选活动,对诉讼监督的法律效果、社会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引导检察人员把“依法、坚决、准确、有效”的监督原则自觉融入具体的实践中,有力促进诉讼监督意识在整体上逐步强化和提高。
二是灵活运用多种监督手段。从维护法制统一、司法公正的目标出发,结合诉讼活动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开展诉讼监督。将纠正违法与检察建议相结合,在严肃纠正侦查、审判机关严重违法行为的同时,积极建议他们整改执法不规范行为,调动他们纠错补漏的积极性;将事中、事后监督与事前预防相结合,通过提前介入公安机关重大案件侦查、引导取证,参与监管机关呈报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的审核把关等方式,将监督关口前移,加大了对执法司法过程的监督力度;将个案监督与综合监督相结合,在纠正具体案件审理活动违法的同时,对侦查机关、法院执法不当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向他们提出综合性的监督意见,帮助建立内部防控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侦查、审判工作水平的提高。海淀院针对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前程序违法和案件侦查中证据保管不善造成缺失等现象,汇总情况后集中提出纠正意见,引起市委领导的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批示,公安机关专门进行了集中整顿。
三是认真开展专项监督活动。着眼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开展了打击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立案监督,重点监督了打击制售假冒中外驰名商标商品、侵犯奥运会专用标志等七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查办工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着眼于依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开展了集中清理纠正超期羁押专项工作,纠正超期羁押。建立羁押期限告知、预警等制度,形成“预防在前、同步监督”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超期羁押这一刑事诉讼中的顽症。着眼于保障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开展了违法减刑、假释、保外就医专项检查和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问题等专项监督工作,共进行专项检察750余次,提出纠正意见9件。通过开展专项监督,重点解决了一批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增强了服务大局的实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是查处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认真贯彻高检院关于调整内部侦查分工的要求,坚持把诉讼监督与查办职务犯罪有机结合起来。依法严肃查处司法人员涉嫌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犯罪,惩处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公安人员,使惩治司法领域的腐败落到实处,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依法严肃查处司法人员侵犯人权的犯罪案件,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是改革和完善诉讼监督工作机制。制定全市检察机关检察改革实施意见,将改革和完善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制度作为检察改革的主要任务。各级院普遍与烟草、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不断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拓展了立案监督的视野。推行审查逮捕中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拓宽发现刑讯逼供等违法侦查活动的渠道,建立对不批准逮捕案件的跟踪机制,深化对侦查工作的监督。健全审判监督机制,积极开展量刑建议试点工作,探索对民事裁判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方式,大力推进检察长、受检察长委托的副检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机制,先后制定了看守所和监狱检察工作规则、加强和改进监所检察工作的意见等规章制度,探索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检察监督机制,防止对犯罪分子的脱管、漏管和违法管理,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六是加强检察机关内部协作配合。健全上下级检察机关协作机制,实行下级检察院就重大监督事项、被监督对象逾期不答复监督意见等情形向上级院报告的制度,由上级院向被监督对象的上级机关提出意见,发挥整体监督力量;建立有效的刑事抗诉协作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刑事抗诉工作的意见,实行下级院抗诉前向上级院汇报和抗诉后列席上级院检委会制度,统一抗诉标准,加大支持抗诉力度。健全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机制,相关业务部门之间分别制定了联系制度,规范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查办和移送工作,拓宽发现司法不公案件线索的渠道。
七是与公安、法院协商解决监督难题。充分运用和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加强对侦查机关以罚代刑、漏罪漏犯、另案处理、退回补充侦查后消化处理等案件的监督,解决侦查阶段非法收集证据等问题,帮助侦查人员提高业务能力;与法院协商列席审委会、民行再审检察建议、统一审判标准等事项,以合作促进监督效果。协商制定有关文件,形成解决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会同市公安局签发《加强看守所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等项文件,实行监管场所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形成了监所网络化监控和动态监督机制。与市公安局、法院、司法局会签《关于罪犯交付监狱收监执行工作的规定》,从制度上解决罪犯交付执行难的问题。与市高级法院会签《关于借阅诉讼档案的规定》,初步解决了办理民事申诉案件“调卷难”的问题。
八是不断提高诉讼监督能力。定期组织全系统的业务比武和技能竞赛,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业务研讨、办案交流和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高检察人员善于监督、准确监督的能力。选派检察人员到侦查、审判机关交流锻炼,充分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资源,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检察队伍的综合素质。探索专人负责诉讼监督的工作机制,大部分检察院设立专人负责立案监督工作,一、二分院、朝阳、海淀、丰台等院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开展公诉环节的诉讼监督,全市民行检察部门探索专业化办案模式,深入推进诉讼监督队伍专业化建设。将监督职权配置、诉讼监督途径和机制建设等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作为全市检察机关重点课题,完成《法律监督原论》、《刑事诉讼监督论》、《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论》三本专著,公开发表调研文章120余篇,为诉讼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提升了开展诉讼监督的水平。
三、当前开展诉讼监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在强化诉讼监督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对维护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检察机关加强诉讼监督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诉讼监督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检察人员包括少数领导同志执法观念还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对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责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思想顾虑较多,存在重协调配合、轻监督制约的问题。对监督效果的信心不足,过于强调面临的困难,疏于研究解决的对策。在实际工作中,将诉讼监督视为软任务,往往满足于完成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一般性诉讼活动,而忽视对诉讼活动中的违法情况进行监督。由于对诉讼监督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有的单位在人员配备、工作安排、精力投入等方面还不完全到位。
二是诉讼监督重点有待进一步突出。实践中较多进行一般性程序违法的纠正,对放纵犯罪、侵犯人权、司法腐败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的监督还需要加大力度。工作中更多注重提出监督意见,对意见的落实情况跟踪督促不够有力,监督的实效不够明显。对民事审判的诉讼监督还不够深入,行政诉讼监督工作尚未有效开展,与新形势下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三是诉讼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机制还不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对诉讼监督职能的宣传不够充分,监督线索的来源渠道还不通畅。内部分工和协作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监督合力。诉讼监督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够成熟,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置不尽科学、合理,工作导向不够明显,影响了检察人员监督的积极性。部分诉讼监督的标准不统一,具体工作规则还不够健全。
四是诉讼监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在检察队伍结构改善的同时,一线业务人员不断年轻化,年轻干警普遍存在执法和监督经验不足的问题。部分检察人员法律功底不扎实,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纠正执法活动中的违法问题。提高诉讼监督效果的办法还不多,监督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发现和解决问题,执法效果还不适应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诉讼监督工作的区域发展并不平衡,各院开展工作差距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现行法律对某些方面的诉讼监督规定的较为原则,法定程序不健全,缺乏实践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诉讼监督工作深入开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还没有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各政法机关对诉讼监督的认识还不完全统一,有些单位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意见不够重视,不能及时给予回复,使诉讼监督的效果难以保障。
以上这些问题和不足,既需要统一认识,完善立法,优化诉讼监督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检察机关苦练内功,在扎实推进检察改革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下一步加强诉讼监督工作的主要措施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明确要求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党中央对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殷切期盼,也是检察机关的根本职责。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诉讼监督,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不公等问题,并在更新监督观念、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在下一步诉讼监督工作中,我们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加强诉讼监督工作的自觉性。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检察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正确认识诉讼监督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全体检察人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新期待、新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严肃监督纠正各种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切实承担起宪法赋予的神圣使命,确保执法司法机关严格公正执法,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大监督。在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中,既注意监督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立案后消极侦查和违法撤案等放纵犯罪的问题,又重视监督纠正违法立案、刑讯逼供、滥用强制措施、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等侵犯人权的问题;在审判监督中,坚决监督纠正裁判不公、罚不当罪、侵犯人民群众正当权益等问题,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民行监督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在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中,坚决监督纠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变相超期羁押、侵犯在押人员权益等问题。深入查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树立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权威。
三是推进诉讼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加大对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能的宣传力度,提高发动和依靠群众的本领,增强人民群众对诉讼监督的信心。完善外部沟通协调机制,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信息平台建设,拓宽立案监督的渠道;加强与公安、法院等机关的沟通与联系,统一执法标准,规范列席法院审委会、民行再审检察建议等工作制度。完善内部整体联动机制,加大对下级院监督工作的支持、指导力度,加强各业务部门的分工协作,明确各部门责任和各项诉讼监督协作机制的牵头部门,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完善诉讼监督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诉讼监督在综合业务考评中的权重,将检察人员开展诉讼监督情况纳入其执法档案,提高检察人员监督的积极性。深化检察改革,不断创新监督方法、形式和机制,确保诉讼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院制定加强诉讼监督工作的意见,相关业务部门分别制定或修改各项诉讼监督的工作规则,推动全市诉讼监督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四是着力提高检察队伍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诉讼监督工作实际、具有检察机关特色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加强对检察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培训,努力培养更多具有精深的法律功底、丰富的监督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切实提高诉讼监督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专人负责诉讼监督工作的制度,更加重视民行检察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充实并稳定民行监督力量。用足用好现有的监督手段,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深入研究诉讼监督工作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切实解决不善监督、监督不到位等问题,确保诉讼监督职能不被弱化和边缘化,推动诉讼监督工作深入开展。
五是强化对检察机关自身的监督制约。完善检务公开机制,坚决做好处理涉检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意见的办理、督察、查究、反馈机制,不断提高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整合各项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推行检务督察制度,保证各项执法活动严格依法、规范进行。认真听取其他执法司法机关和律师对检察机关的意见,建立与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全面推广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加强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监督。自觉把检察工作置于党的领导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之下,主动报告重大工作部署和重要工作事项,确保法律监督不偏离正确方向。
为了切实做好诉讼监督工作,市院还要及时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的诉讼监督范围、手段、程序、机制等规定不完善、不具体的情况,积极提出立法建议,争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大力支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在新形势下,全市检察机关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诉讼监督能力,加强和改进诉讼监督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名词解释
1.检察工作主题:最高人民检察院基于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和工作实践,明确提出了“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这一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宪法对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正确处理检察机关各项具体职责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把各项具体职责统一到法律监督这个基本职能之中,体现了检察工作的内在规律和价值追求。
2.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参与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活动,对有关机关和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实行的专门监督。宪法第129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有关规定,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主要包括:批准和决定逮捕,提起公诉,职务犯罪侦查,以及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
3.诉讼监督:检察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即对侦查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对法院的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审判活动是否合法,以及刑罚执行活动和监管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4.立案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侦查机关的刑事立案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专门法律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2)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
5.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机制:是指为了保证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的犯罪线索能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建立的信息共享和案件移送机制,是检察机关开展立案监督工作的一种有效保障措施。依照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况和公安机关立案情况进行监督,切实防止“以罚代刑”;对公务人员利用职权阻挠案件移送和刑事追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6.侦查活动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等其他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侦查活动监督主要包括:(1)不批准逮捕,即人民检察院经审查案件事实和证据,认为不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逮捕条件而作出的决定。(2)不起诉,即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机关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经审查案件事实和证据,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而依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142条作出的决定。(3)追加逮捕,即人民检察院发现应当逮捕而公安机关未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建议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如果不提请批准逮捕的理由不能成立,可以直接作出逮捕决定并送达公安机关执行。(4)追加起诉,即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37条第2项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时,必须查明“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对于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时遗漏的涉嫌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可以建议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或者直接决定起诉。(5)纠正违法,即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工作中,如果发现公安机关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公安机关应当将纠正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7.审判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及所作的裁判是否正确进行的专门法律监督,包括刑事审判监督和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监督。刑事审判监督的手段,一是对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二是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刑事抗诉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第二审程序抗诉,即对本级法院第一审未生效判决、裁定提出的抗诉;另一种是审判监督程序抗诉,即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提出的抗诉。与刑事审判监督不同,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监督只能就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8.刑罚执行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执行刑事判决、裁定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专门法律监督。刑罚执行监督的具体职责主要有:(1)刑事判决、裁定交付执行的监督,即监督有关机关是否按规定将罪犯送交监狱等执行机关执行。(2)监管活动的监督,即对看守所、监狱等监管机关的收押、监管、释放罪犯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3)刑罚变更执行的监督,即对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是否合法进行监督。(4)死刑临场监督。
9.审查逮捕:人民检察院根据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公安、国家安全等行使侦查权的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和检察机关侦查部门移送决定逮捕的案件,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逮捕的决定。
10.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对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的刑事案件进行审查核实,对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作出起诉决定,并按照管辖的规定,向审判机关提起公诉。
11.查办职务犯罪:主要指检察机关直接立案侦查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和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
12.抗诉: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实行监督,对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应当依法提出抗诉。
13.再审检察建议:主要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一些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不采取抗诉方式启动再审程序,而是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由人民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程序进行重新审理。这样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14.量刑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就被告人应适用的刑罚向人民法院提出具体建议的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2005年6月10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诉工作强化法律监督的意见》提出:“积极探索量刑建议制度。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公诉职能,强化对审判机关量刑活动的监督制约,保证案件公正处理,要在总结一些地方探索量刑建议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稳妥地开展量刑建议试点工作。要根据罪刑相适应的原则,依照刑法、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在庭审中就被告人的量刑幅度向人民法院提出具体建议。要把探索实行量刑建议制度与加强检察机关对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结合起来,推动量刑工作严格依法进行。”
15.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是指检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和事项的会议,对审议决策情况进行监督的诉讼监督机制。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法院审判委员会由院长主持,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
- 上一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立法论文
- 下一篇:土地纠纷调查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