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工程报告

时间:2022-04-04 09:34:00

导语: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工程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工程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议案办理暨本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由平谷等4个代表团、70位人大代表提出的11件关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主席团讨论通过合并为一项,交市政府办理。议案重点分析了乡村规划、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对加快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代表们的意见。市政府建立了由政府办公厅督办,市农委主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政管委等32个委办局以及房山等2个区政府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代表们的建议。目前,有些意见和建议已经在工作推进中予以落实或正在落实,有些疑难和涉及体制机制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正在抓紧调研和制定改革推进的措施。9月10日,郭金龙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议案办理情况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要求将本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并汇报,现将工作分两个部分报告如下:

一、全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对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观,为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一是农业节水成效比较明显。全市农业节水工作围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定位,坚持“工程节水、水保节水、管理节水”三大措施相结合,政府投入不断加大,2006年和20*年分别达到3.2亿元和2.5亿元。截至20*年底,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81万亩,占灌溉面积的83%;农业用清水量由2001年的17.4亿方减少到10.18亿方,年均减少1亿方;累计建设350处雨洪利用工程,建成再生水灌溉面积近50万亩,年利用再生水达到2.3亿方。

二是设施农业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截至20*年底,本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7万亩,其中温室、大棚、中小棚分别占设施面积的23.1%、38.9%、38.0%。设施农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瓜果类和花卉种植面积比重上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区域化特色逐步显现,形成了一批专业镇、专业村。

三是绿色养殖得到发展。截至20*年底,建设标准化畜禽舍1000余栋,新增产值2.4亿元。大力实施粪污治理工程,全市355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得到有效治理。

四是保护性耕作取得较好生态效益。截至20*年底,全市农机拥有量达到300.5万千瓦,拥有各类农机具35万台套,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达到60464个。2006—20*年,两年共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221万亩,小麦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玉米生产除机收环节外也已实现机械化生产。

五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20*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市、区县、乡镇三级,种植、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化、经营管理五大行业构成的国有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共有654个,在编人员765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为55%,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为42%,人才配置明显好于过去。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

一是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十一五”以来,市各主管部门已经陆续编制了新农村建设、山区协调发展、农村改厕、农村改水、农村能源、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等多个专项规划。10个远郊区县初步完成了村庄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编制和正在编制的村庄规划达1000个,完成了700平方公里的村庄地形图测绘。同时,市各行业主管部门严格规范和科学指导不同领域内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制定和完善了包括农村道路养护、街坊路、垃圾、污水、沼气、厕所、生物质能利用、设施农业、卫生服务站、农村市容环卫、新民居及农村建筑抗震防灾等十多个有关乡村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

二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市委、市政府通过“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汇集于村”的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10.*亿元,连续三年每年实施30万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治污工作积极推进,32个乡镇建成集中污水处理厂,村级已建和在建污水处理设施达590处,全市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率达到27%。六环路以内和六环路以外95%的平原地区,基本实现垃圾密闭化收集和清运,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6%。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万户农户进行卫生户厕改造,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民俗旅游专业村、国道沿线,新建、改建卫生公厕1000余座。在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三年又新修了497条、1003公里通自然村的道路。连续三年累计安排3.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五环路以外所有村庄的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密云、延庆两县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43个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87个、文明生态村560个、卫生村116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明显,按照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的要求,2006—20*年,市政府共完成了200个村庄的饮水、街坊路、污水、厕所和垃圾“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绿隔”遗留问题,将第一道绿隔地区的道路系统纳入“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等等。

三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广。2006年,市政府开始在农村实施“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三项工程。两年来,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已在郊区农村推广安装太阳能路灯8万余盏,搭建高效卫生节能吊炕32.5万多铺,累计建设113个生物质气化工程和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使3.2万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在房山、延庆、顺义、怀柔等5个区县的14个单位开展了生物质型煤锅炉供暖试点工作,新发展生物质型煤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左右。市建委、市科委、市农委等部门通过技术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开展了农民既有房屋节能技术示范和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截至20*年底,累计安排1484户进行了节能墙改,建设了740户节能环保型示范住宅,改造后可使普通农宅冬季室内温度提高到16—18℃。

四是文教体卫等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在政府财政直接扶持下,农村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在对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新、改、扩建的基础上,累计投入3.5亿元,对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装备进行了全额标准化配置。随着广播电视、公共交通、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体育设施、信息化、乡村养老福利院、连锁超市、村邮站、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农村警务工作站、消防设施等工程的加快建设与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以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20*年市财政对“三农”分别投入资金78.8亿元和96.78亿元,20*年预算安排资金117.12亿元;市发展改革委分别投向乡村两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亿元和18.9亿元,20*年预计投入资金20亿元。

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和提高。从2004年起,市里统一组建的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队伍,为郊区生态林、乡村道路和安全饮水等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截至目前,1000多万亩山区集体生态林、3900多个村庄的安全饮水和1.2万公里乡村公路纳入管护,解决农民就业6.15万人。郊区各区县、乡镇政府借鉴生态林补偿机制的做法,在农村环卫保洁、垃圾管理等方面,建立乡村环卫保洁队伍,共解决了4.4万人的就业,这些长效机制的建设大大规范和有效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的管理水平。

二、以议案办理为契机,加快研究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20*年市委、市政府在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积极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走在全国的前列。结合本市的实际,围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代表提出的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和调整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目标、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一)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继续加强农业节水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20*年,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专门编制了《“十一五”都市型现代农业节水发展规划(20*—2010)》。20*年,围绕精准灌溉科技园区建设、京承路产业带建设,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10万亩;建设农业利用再生水灌区10万亩,使郊区农业再生水灌溉面积达到近60万亩。到2010年,郊区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将提高到95%,基本完成灌溉农田的节水工程配套;农田灌溉水利用率由现在的0.67提高到0.70以上,农业灌溉新水总量控制在10亿立方米以内。

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为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20*年6月,市政府在大兴区召开了全市设施农业工作现场会。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几年要显著扩大全市设施农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强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强化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以“两区两带多群落”空间格局发展建设,20*—2012年全市每年新建设施农业4万亩,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5万亩。

具体措施是,从20*年起,市财政每年预计投入补助资金6亿元,重点实施“五项”推进工程。一是实施“百村万户一户一棚援助型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利用3—5年时间,每年选择一批适合发展设施农业的低收入村,通过政府提供资金建设日光温室和大棚,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设施农业。二是实施“两区两带规模化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建设成方连片的设施农业产业区、产业带。三是实施“多群落特色产业推进工程”,推动设施花卉、设施果品、设施农业主题公园等发展。四是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电、水、沟、路、渠等设施农业综合配套建设,积极推广和应用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五是实施“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工程”。在全市选聘1000名农技推广员、协调员与农产品经纪人开展推广服务和营销扶持,5年内向国内外派出1000名设施农业研修生,发展培养设施农业骨干人才。

三是坚持绿色养殖,继续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设施建设。按照环境友好、龙头带动、协会运作、农民投资、银政扶持的原则,结合矿山关闭及产业转型,继续在房山、门头沟、密云、延庆、平谷、怀柔等6个区县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标准化肉禽养殖。发挥养殖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20*—2012年,每年扶持农民家庭建设肉禽(肉鸡、肉鸭)标准化养殖棚舍1000个,同时对规模养殖场进行粪污无害化治理。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队伍。20*年,市财政再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农机具补贴。到年底,在全市粮田范围内全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年内,新开办农民田间学校200所,累计培养专业新型农民8000名,培养科技示范户7500多户,实施21项科技入户工程,辐射带动农户3万户。

(二)继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一是坚持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安全饮水、街坊路硬化、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污水处理“五项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基础、最受群众欢迎的工程。20*年,在重点安排200个“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的同时,继续采取普惠制的办法,年内将再投入10亿元,实施最后70万农民的安全饮水工程,这将比“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提前两年完成。改造乡村公路200公里,硬化810多万平方米的街坊路,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5条,实现“村村通公交”。继续推动“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区(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年底六环路以外的平原地区全部实现垃圾密闭化管理,山区垃圾管理也将取得突破。继续安排10万户农户进行卫生户厕改造,并将山区农户厕所补助标准提高100元,达到每户930元(含厕具);新建、改建卫生公厕589座。完成10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站和部分水源保护地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农村环境,继续开展生态区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

近期,市新农办、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市政管委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草案,并通过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同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讨论,待进一步修改后实施。基本的设想是对所有未改造的村庄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垃圾处理、厕所改造、街坊路建设等“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填平补齐,总的任务量是建设6000万平方米的街坊路并同步配套绿化,对8000公里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完成50万农户的一户一表节水改造,完成360多个重要水源保护地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户厕改造19万户,建设4500座卫生公厕,全面推广垃圾户分类,建立长效的管护机制等等,总的测算投资大约需130多亿元。

二是继续实施“三起来”工程,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是代表们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20*年,市新农办研究出台了“三起来”工程的建设指导意见并开始编制2009—2012年四年规划。年内将再安装太阳能路灯3万盏,建设农村太阳能浴室50个,建设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30个,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系统16个,实施20个整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完成2000户农民新建节能住宅示范项目,对1500户农村既有房屋进行墙体保温改造。目前,一些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利用和应用在农村虽处于试点示范阶段,但只要是受群众欢迎的、符合发展方向的项目,市里将会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政策,继续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补助,尽可能满足农民需求。

三是实施“双轮”驱动,加强和规范小城镇的发展。20*年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促进城乡一体化,要稳妥、协调推进小城镇与扎实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自2001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在郊区重点发展中心镇建设以来,本市37个重点小城镇发展快速,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11个新城规划的编制,原有的10多个中心镇已纳入或部分划入新城中心区域,这就需要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城规划要求,重新调整和整合重点镇的空间布局。目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国土局等部门正在制定本市小城镇发展的新思路和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新政策。

基本的设想是,梯次推进规划重点镇和一般镇建设。在2010年前,基本完成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一般乡镇的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十一五”期间,计划集中力量在重点乡镇实施“十个一”工程,包括垃圾密闭化收集转运系统、集中供水厂、污水处理厂、镇中心区主干道路、集中供热中心、与高速路或主干道联络线、中小学学校操场、镇中心幼儿园、养老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到2010年,所有重点镇争取实现集中供水,生态涵养区重点镇都建有污水处理厂,所有重点镇都能实现与高速公路或主干道的连接,加快提升乡镇对产业的集聚能力、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能力。

四是切实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从20*年开始,每年计划治理小流域20条以上,争取5年时间完成小流域治理2300平方公里,治理后将全部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要求。实施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用五年时间,完成搬迁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8557户、20972名,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不断增加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专项资金,支持山区生态建设,对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等区县的40万亩剩余荒山实施绿化造林,完成已关闭的10万亩废弃矿山治理。

(三)加快完善制度建设和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新农村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好的政策是新农村建设最大的保障。新农村建设以来,在现代农业、“三起来”工程、乡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等方面出台的新政策近百项。20*年,在设施农业、农业节水、生态林补偿、农村既有房屋改造、科技支农等方面又陆续出台了十几项含金量较高的政策,这些政策的集中出台将会更加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稳定发展。

一是继续巩固和完善山区生态林补偿、乡村道路管护、乡村水务管理三项好的机制,予以长期坚持,并不断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20*年,市园林绿化局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林补偿管理机制,拟定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生态林管护员补贴标准,并坚持每三年增长10%,建立新增生态林面积纳入补偿范围的长效增长机制,每两年核定一次生态林管护补偿面积和生态林管护员人数。同时,对近两年新建的农村污水设施、农村可再生能源设备、绿化美化工程等的管护,市各有关部门也在抓紧调研,在总结区县和乡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村级建立起“设施有人看、技术有人管、求援有人到”的长效管护机制,在乡镇基本实现“专业化服务、物业化管理”,确保新建基础设施和设备运行好、维护好。

二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向郊区倾斜、向镇村倾斜的力度。20*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安排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支持方式有了明显改变,由过去的补助支持为主改变为现在的直接投资为主,当年安排区县的直接投资项目占政府投资项目总数的75%。20*年,将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继续坚持以直接投资为主,力争全年投向郊区的政府投资比上年有一定提高。同时,根据区县功能定位,差异化安排政府投资,适当加大对密云、延庆等生态涵养区县的投入,对于生态涵养区的村镇公益性建设项目,将逐步减少或取消区县自筹资金。如实施多年的京津风沙源工程,工程建设总投资将取消区县自筹资金,由市政府全额投资。市财政局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将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和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切实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是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继续完善各项规划编制。根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20*年,将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期为2009—2020年,主要内容是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等四类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具体要求、开发原则和阶段性重点,以促进四类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功能优化。继续加快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20*—2009年度完成郊区所有村庄的地形图测绘。做好农村其它专项规划的编制与衔接工作,目前,市各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村镇集约化供水与排水、乡村重点镇道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利用、生态林经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建立科技专项,推动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加快开展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技术攻关。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近两年,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支持有关区县开展了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建筑、原位低硫沼气、能源草规模化种植等技术与项目的研究、示范和应用,以点带面,为农村清洁能源的扩大利用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方法。从20*年起至2010年,市科委将设立《*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专项》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科技专项》。两个专项计划每年安排资金1.9亿元。一方面以做大做强籽种产业为突破口,计划发展35万亩良种产业化基地,使京郊种业新品种更新换代率达到70—90%,将*建成全国的育种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另一方面,围绕农村环境生态化、农村资源利用循环化,建立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工程技术支撑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向郊区转移。到2010年,使郊区环境综合治理率达60%,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折合120万吨标准煤。

五是加强对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流转等政策研究。平谷区等代表团提出的探索制定整村拆迁上楼、允许在节约出的土地上规划部分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议,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近年来,随着本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郊区旧村改造、农民上楼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政府在远郊区选择了13个旧村进行试点改造,对旧村改造中核心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为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定向安置房用地问题,市国土局提出了“三定三限三结合”的用地政策,于20*年先后在顺义、朝阳、房山等区县开展了试点。但由于*作为首都在全国的特殊性和影响性,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局限性的。最近,刘淇书记、郭金龙市长对天津市“宅基地换房”的试点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批示,要求结合本市城市化进展的实际情况,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常务副市长吉林、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多次召集市有关部门进行研究,目前,市农委、市国土局等部门正在研究具体的措施,下一步准备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另外,对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也在不断探索中。如建立符合农村项目“小、散、多”特点的管理审批办法、进一步整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加强基层新农村的机构建设、更广泛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市政府各相关部门都正在积极开展调研。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所包涵的内容十分丰富,议案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广泛。以上是针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了说明,对20*年及下一步采取的举措作了汇报,由于很多的问题还在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中,有些问题的解决和答复可能还不尽如人意,请各位委员和人大代表继续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从总体上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本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农村建设仍处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初始阶段,“三农”工作体制上的、机制上的、历史遗留的、观念上的等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在一起,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不齐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解决起来仍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但我们相信,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有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有各位委员、人大代表的正确监督,本市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本市的新农村建设将会扎实有序推进。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