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劳动合同法实施报告

时间:2022-04-04 09:32:00

导语:政府劳动合同法实施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政府劳动合同法实施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于20*年6月29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是调整劳动合同关系,保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重要法律。为推动该法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决定20*年对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制定《*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办法》进行立法调研。成立了由分管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以及市人大代表组成的执法检查组。从20*年9月以来,执法检查组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市与部分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国资委的汇报;听取了市总工会与部分区县以及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市企联、市工商联、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以及国有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劳务派遣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有关方面专家对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企业与职工面对面进行交流。11月3日,执法检查组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执法检查报告。下面,我就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执法检查组认为,劳动合同法实施近一年来,我市总体情况是平稳、顺利的,社会反映良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对新法的实施劳动者广泛表示欢迎和拥护,多数用人单位能够严格遵守。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中心,依法履行职责,加大执法力度,做了大量工作,我市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工作有序推进,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续订率明显上升。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我市地方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6.2%,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续订率为93.9%,与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2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7个和1.8个百分点;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有所改善,其中,签订一年及以下劳动合同的占29.42%,同比下降31.74个百分点,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占18.64%,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占13.94%,同比分别提高9.18个和6.95个百分点。劳动用工行为不断规范,违法用工行为进一步遏制,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贯彻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积极开展劳动合同法宣传培训工作,为法律贯彻实施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律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及时启动了劳动合同法“百日普法”活动,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平台,大力宣讲劳动合同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组织现场咨询活动,发放《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以及劳动合同法单行本、讲义等宣传材料,并举办了劳动合同法知识竞赛。同时,加强培训工作,组织以各级劳动保障干部、企业法人代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会干部为重点的普法培训,共举办学习培训班1300余场,培训各级劳动保障干部、企业法人代表和劳资干部24.8万人,并对全市劳务派遣组织的法人代表进行了专项培训。市总工会、市工商联以及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等社会团体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多层次、形式多样地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培训,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执行劳动合同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劳动合同法顺利实施

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工作,及时召开了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市贯彻落实工作进行统一部署。认真研究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以及法律实施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若干意见》,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纳入区县政府责任考核目标。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做好签订聘用、劳动合同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制外人员的用工行为;制定了劳务派遣组织的过渡性管理办法。制发了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和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等多个劳动合同示范文本,与市总工会联合制发了多种集体合同示范文本,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企业,方便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考使用,进而提升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质量。

(三)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强化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进一步加大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力度,以落实“无拖欠工资”目标和推动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的专项执法检查,促进了劳动合同法的贯彻落实。1-9月份,累计检查用人单位7.59万户(次),涉及职工228.25万人,为2.63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对存在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做出了1554件行政处罚。20*年,面对劳动争议案件大幅攀升、工作压力加大的情况,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着力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劳动争议案件得到妥善解决。截至9月底,全市已审结案件28617件,结案率为86.84%;调解及调解撤诉案件12842件,调解率为44.88%。通过执法检查和仲裁,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用工行为,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情况的监控和指导

从建立监控网络、开展调查摸底、完善协调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不断完善劳动合同签订履行情况的动态监控制度,扩大监控企业范围,确定重点监控对象,将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建设、发展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落实区域管理责任制、建立对企业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活动有机结合。建立了全市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工作情况专项定期通报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开展了“*市劳动合同管理现状的调查”工作,抽样调查了8579户用人单位,涉及职工59.3万人,基本掌握了全市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建立了重、特大劳动争议案件和突发事件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化解、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对于企业准备经济性裁员、拆搬迁、撤销和解散的,劳动行政部门提前介入,指导企业做好分流安置工作。

二、进一步推动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执法检查组指出,劳动合同法实施还不到一年时间,取得的成效是阶段性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如社会上对劳动合同法的理解和执行还存在一定偏差,一些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用工还不够规范,劳务派遣被一些企业滥用,劳动合同制度配套政策需进一步完善等。为进一步推动劳动合同法在我市的贯彻实施,执法检查组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强劳动合同法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各方正确理解和执行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我市大多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够正确认识并认真执行法律规定,但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认识,一是认为劳动合同法有的规定过于超前,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二是将劳动用工成本上升归结于劳动合同法的施行;三是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计划经济下的固定工等同,认为侵犯了企业用工自主权,僵化了用工机制;四是认为劳动合同法过度保护劳动者利益,加剧了劳资矛盾;五是认为劳动合同法实施造成企业慎用人、少用人,影响就业工作。由于存在不同认识,致使个别用人单位对法律的实施持消极观望态度,没有全面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执法检查组指出,法律一经颁布实施就具有强制力,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是法制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必然要求。建议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结合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施行,继续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是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要继续深入学习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准确把握法律内涵,明确法律赋予的职责,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指导用人单位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规定。劳动合同法既保护守法职工,也保护守法企业,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有利于和谐劳资关系的建设,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自觉遵守劳动合同法,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同时,对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用人单位予以表彰,通过树立正面典型,推动劳动合同法的施行。三是帮助劳动者学法、守法,不断提高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基层工会组织要切实发挥联系劳动者的桥梁作用,教育引导劳动者树立诚信就业的观念和自觉履行法律义务、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二)解决难点问题,全面深入推进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

劳务派遣不规范是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的难点之一。近年来,劳务派遣用工发展较快,作为一种相对灵活的用工形式对于补充传统就业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劳务派遣被滥用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主营业务中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特别是有的企业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合同工“同工不同酬”;有的用人单位强迫本单位的职工置换身份到劳务派遣组织,再由劳务派遣组织派遣到原单位的原岗位工作,而工资福利待遇却与原来相差甚远,规避其对自有职工应当承担的责任,以降低用工成本和风险。在市场需求及利益的驱动下,我市劳务派遣公司注册数量大幅增长,劳务派遣市场鱼龙混杂,不正当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存在对劳务派遣公司底数不清,监管责任不明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执法检查组建议,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定,摸清底数,明确监管职责,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及用工单位的监管。研究制定对于劳务派遣组织的监管办法和准入标准,明确对劳务派遣企业的选择标准和评价机制。引导用工单位规范选择劳务派遣企业,合理规划劳务派遣人员岗位,规范劳务派遣相关岗位的用工标准,积极探索既符合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又节约管理成本的新型用工模式,充分保护被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的另一难点是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劳动用工问题。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这一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受管理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仍然比较薄弱,相关制度不尽完善。建议市人民政府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用工的监管。对这些单位使用的编制外人员的岗位、人员进行清理、规范。对必须使用编制外人员的,要认真梳理编制外人员劳动用工情况,完善各项管理规定,加强管理,促进劳动合同法在全社会的实施,为社会用工起到表率作用。

(三)突出重点,加强对小型企业的监督检查和帮助指导

虽然我市20*年劳动合同签订率与20*年相比有较大提升,但是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人员流动性较大的行业,用工不规范问题仍然突出。从规模看,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参保率低、劳动环境差等问题,是目前劳动用工管理的一个薄弱领域。从行业看,餐饮娱乐、批发零售等服务业企业一般规模小、用工灵活,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长期以来劳动用工管理的薄弱环节。据抽样调查的情况显示,10人以下的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8.6%,10人以下的住宿餐饮业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8%,远远低于被调查的全部8579户企业97.5%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此,建议市人民政府应以餐饮娱乐、批发零售、建筑等行业以及用工在3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的检查工作。严肃查处违法侵权行为,树立法律的权威。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帮助它们解决执行法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四)加大劳动执法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目前,我市各类不同性质的法人单位和私营企业40多万户,从业人员700余万人。然而,市与区县两级劳动监察机构配备的专职劳动监察员仅有360名,远低于原劳动保障部提出的专职劳动监察员与从业人员数量1:10000的比例目标。受人员素质、编制、经费等局限,劳动监察机关难以适应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经常、主动、全面的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难以有效开展。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方面,截止20*年9月底,全市共立案受理的各类劳动争议案件达43209件,同比增长110.3%,但是我市目前仅有专职仲裁干部126人,人均受理案件343件。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不堪重负,案件无法细致审理。执法检查组认为,劳动执法监察和仲裁是政府运用行政职权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建议,一是加强劳动监察执法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队伍建设,增加人员力量,规范人员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劳动执法权有效行使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有效开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工作。做好投诉举报专查、开展专项监察、加强巡视检查工作,推进“劳动用工规范一条街工程”。加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继续推动落实“签合同、上保险、保工资”的有关规定,重点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执法检查力度,努力实现“无拖欠工资”的目标。三是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完善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机制。建立由企业、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引导劳动关系双方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解决争议。本着调解优先的原则,发挥区域性、行业性以及企业内部调解组织的作用,倡导企业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劳动争议发生后及时疏导,化解在基层。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

(五)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做好与法律法规的衔接工作

在检查和调研过程中,各有关方面还就制定劳动合同法实施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社区组织是否适用于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务派遣组织的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的关系如何处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如何界定,对于改制企业的规定与原有规定如何衔接,对具有多重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如何规范等。建议市政府认真加以研究,为地方立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密切关注法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出台符合本市地方实际、有利于新旧劳动合同制度平稳衔接的地方配套办法。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适合各自特点的政策措施,以使劳动合同法在不同类型企业得到全面施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劳动合同法涉及每一位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每一个用人单位的生存发展,尤其是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新情况,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吴邦国委员长指出:“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合同的法律地位,为规范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特别是在当前用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好劳动合同法显得尤为重要。”对这一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劳动合同法实施工作的重要性,继续深入实际,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提出新对策,进一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