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时间:2022-03-12 03:30:00

导语: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我省经历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8.30”攀枝花-会理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监督支持下,全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实现125**.3亿元,增长9.5%,比计划目标低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1.8亿元,同口径增长18.9%,比计划目标高4.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3元,增长13.8%,比计划目标高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增长16.2%,比计划目标高8.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低于5.9%的控制目标。

(一)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

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千方百计抢救群众,抢救被埋人员83988人,收治伤病员400.5万人次,紧急转移、应急安置受灾群众1200余万人。妥善安置因灾新增孤儿、孤老、孤残人员1460人和受伤致残人员5899人,3个月内完成了445.4万户住房损毁家庭的过渡安置,9月1日前灾区中小学生全部复课。加强卫生防疫,及时对建筑物废墟等进行环境消毒,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抢修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损毁基础设施,有效保障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严防次生灾害,成功排除唐家山等堰塞湖、震损水库、堤防险情,排查129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及时采取防患措施。强化物资和资金保障,抓好救灾物资的筹集、接收和调配,下拨中央和省级财政各类抗震救灾资金985.5亿元。

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编制完成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和43个行业规划,及时出台贯彻落实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实施办法和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开工城乡住房116.6万户、建成57.5万户;启动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建成学校211所、医疗卫生机构189个;开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项目76个、水利项目862个;97%的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建立协调对接机制,积极做好对口支援协调服务工作,已确定援建项目19**个、资金431.1亿元,到位资金134.5亿元,开工项目736个、完工项目179个。抓好港、澳援建工作,组织实施省内对口支援。

(二)努力克服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双重影响,三次产业实现平稳增长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66.2亿元,增长3%,比计划目标低1.5个百分点。稳定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700亿斤,增长3.2%。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油菜籽产量37.9亿斤,增长10%。畜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生猪出栏9020万头,肉类产量181.1亿斤、增长4.3%,水产品总产量26.1亿斤、增长7.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2%。农业产业化经营明显推进,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000多家、增长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6万个,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占农户总数的53%左右。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劳务总收入1228亿元,增长14%。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90.1亿元,增长1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39.3亿元,增长17.9%,比计划目标高2.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680亿元,增长12%。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逐步壮大,大企业集团“两个带动”工程和“小巨人企业计划”深入推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8户。492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391亿元。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4%。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50亿元,增长8.3%,比计划目标低1.7个百分点。商贸服务业发展较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0.8亿元,增长19.6%,比计划目标高6.6个百分点。旅游业因灾受到较大影响,全省旅游总收入1**1.5亿元,下降10.3%。房地产业在调整中发展,商品房及住宅销售价格涨幅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3000万平方米,下降35%。金融业稳步发展,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661亿元、11163.4亿元,增长33.8%、25.5%。

(三)强力推动项目建设,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81.2亿元,增长29.5%,比计划目标高9.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先启动了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和对灾后恢复重建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的项目;农林牧渔业投资323.9亿元,增长67.3%;工业投资3**0.1亿元,增长27.7%。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交通投资614.8亿元,增长41.2%,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162公里;能源投资838亿元,新增天然气输气干线440公里、发电装机容量264万千瓦;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5.4亿元,新增有效灌面35万亩、蓄引提能力1.45亿立方米。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省462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615亿元,其中50个重点支持和重点推进项目完成投资890亿元。南渝、邻垫、西攀、攀田4条高速公路建成,**至都江堰快速铁路、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珙县火电厂一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成兰铁路、官地、大岗山、长河坝、泸定水电站和福溪火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

(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加快推进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改革,着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德阳、自贡、广元3个省级试点顺利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初见成效。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搭建了“**发展”等省级投融资平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联审批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省已有184个乡和2888个村完成了村级林改任务,累计确权面积1588万亩。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1%。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所有市(州)、县(市、区)实行了部门预算。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博览会,赴18个对口支援省(市)和港、澳特区开展致谢和投资促进活动,川渝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更加深入,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加大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合作,争取到世行、亚行等提供的灾后重建国外优惠紧急贷款12亿美元。全年引进国内省外资金2998.2亿元,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增长66.1%。来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42家,新增7家。外贸进出口总额220.4亿美元,增长53.3%,其中出口131.1亿美元,增长52.3%,比计划目标高36.3个百分点。境外投资企业达到138家,新增30家。

(五)狠抓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

着力抓好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战略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00万亩、“三化”草地治理1315万亩、退牧还草580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7平方公里,创建生态示范区86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0.6%。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成功申报若尔盖湿地为国家重要湿地、海子山高原湿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整理土地139.7万亩,新增耕地17.5万亩。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清理12个行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小火电59.5万千瓦、小煤矿产能194万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30.2万吨、炼钢产能8.9万吨、水泥产能365.3万吨。加大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污染治理力度,五大流域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77.7%,提高2.5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61%、75%。17个省控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个城市达到一级标准。初步测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

(六)注重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八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501.4亿元,安排拨付富民安康工程资金76.4亿元。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投入资金14.4亿元。新解决2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新建和改扩建通村通乡公路2.7万公里,新建沼气池52.2万口,新解决281.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在11个县(市、区)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启动300个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全部免除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043.5万城乡学生受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贫困学生生活费补助人数达140万人,各级财政资金资助高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9万人。

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贫困寄宿制学生总数达37万人,新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2个,“普九”人口覆盖率99.6%。职教攻坚计划有序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新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4家、达25家,国家支持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25个,4个高技术产业基地获得国家授牌。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2个,启动143个妇幼保健机构建设项目,全省23个项目县(市、区)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及时做好婴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对全部患儿实行免费医疗救治,未出现死亡病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2.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48个,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6%、97.1%。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川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4金、3银、5铜的好成绩。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目标。城镇新增就业63.5万人,比计划目标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6%,低于5%的控制目标。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33.1万人。8个重灾市(州)共帮助119.1万名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023.4万人。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92.6万人和376.3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比上年末增加26.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参保人数500.7万人。185.5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人均月补助124元,比上年高33元;纳入农村低保351.5万人,人均月补助41元,比上年高18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6141.3万人。对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患者实施医疗救助121.8万人次。

二、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战略部署,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关键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扩散,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期,20**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我省经济总量较小,经济基础较差,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也较大,应对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使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严峻,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突出。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大。受国际国内环境和我省经济增长周期影响,今年我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上半年经济增速可能继续下滑,尽快扭转下滑态势,实现止滑提速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二是提前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挑战多。灾后恢复重建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任务重、时间紧、资金筹措难、重建物资供应紧,政策措施还需配套完善,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需倍加努力。三是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下滑和地震灾害造成部分企业减产、停产,旅游、房地产等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减弱,省外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城乡居民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四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十一五”前三年节能降耗欠账较多,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需求使部分落后产能短期内难以退出,完成“十一五”约束性指标的目标任务难度大。

同时,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全面落实灾后重建政策和一大批重建项目的实施,将形成新一轮建设高潮,强力推动经济增长。二是中央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地区将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利于我省加快实施一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国家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政策,有利于我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四是我省是**大省、人口大省,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正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投资和消费需求巨大,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五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市场需求减弱,市场“倒逼”机制和政府政策引导叠加的综合效应,将促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省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总的来讲机遇大于挑战。做好2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需要我们在变化的趋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胜利。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年我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围绕“两个加快”,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全面推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实施,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重振震前发展势头,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上述要求,从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出发,与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三步走”目标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建议20**年全省GDP增长计划目标按9%安排。

与GDP增长9%的目标相适应,建议其他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安排如下:第一产业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第三产业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出口总额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三、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工作重心是“抓重建、促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加大灾后恢复重建、重大基础设施、优势特色产业、生态环境、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等建设力度,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按照“加快和提前”的要求,围绕住房重建、设施重建、城镇重建、产业重建和生态重建,精心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力推进重建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1、加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优先加快民生项目建设,力争9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居民住房重建;恢复重建2811所学校,完成90.9%的重建任务;恢复重建1167个医疗卫生机构,完成87.1%的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广播电视站重建,抓好社会福利机构的恢复重建。全面推进异地迁建城镇建设,基本完成就地恢复城镇重建,开工建设748个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至都江堰快速铁路、都汶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重建。全面开工各类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重建,完成60万亩受损农田修复、1000座受损水库的维修加固。完成东汽、阿坝铝厂等重点企业重建。加快都江堰、青城山等重点旅游景点景区重建。抓好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强化灾后恢复重建要素保障。统筹用好国家灾后重建基金和对口支援、中央统借统还国外优惠紧急贷款、港澳援建及社会捐赠等各类资金。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和新增国债资金对灾后重建的支持,争取设立灾后重建产业投资基金,抓好灾区住房融资担保租赁等试点,多渠道筹集重建资金。精心组织好水泥、钢材等建设物资的供应运输,努力做好项目开工建设协调工作。

3、落实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用好用足用够国家灾后恢复重建各项政策,完善国家扶持政策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新机制、新举措,研究提出争取国家支持的新政策、新措施。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的机遇,加大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发展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突出抓好铁路通道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出川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打通省际运输大通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达成扩能、襄渝二线、乐巴等铁路,雅西、广巴、绵遂、内遂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成兰、成西、成贵等“7+2”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昭通-攀枝花-丽江、川青、隆黄铁路叙永至织金段前期工作。加快广陕、广甘、川黔、达陕、成自泸等高速公路和国道318线改造及国道317、318连接线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打通县、乡断头路。加快**双流机场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建设,抓好宜宾机场迁建工作,加快阿坝红原、稻城亚丁机场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推进内河航道特别是长江航道整治和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建设泸州、宜宾两个港口大吨位、集装箱码头。

2、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资源的集约开发利用,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重点推进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二级、瀑布沟等水电站和珙县火电厂建设,开工建设官地、大岗山、长河坝、福溪等电力项目,加快两河口、双江口、煤矿坑口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电网建设改造,全力推进农村电网完善、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城市电网建设改造,加快超高压、特高压输电工程和骨干电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宣汉、龙岗、罗家寨、通南巴等特大气田的勘探开发,启动川东北-川西输气工程建设,加快筠连、古叙大型煤炭基地和大中型煤矿建设,推进煤矿安全改造、沉陷区的治理工作。积极开发新能源,争取**核电项目纳入国家规划。

3、加强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搞好现代化灌区示范工程项目,加强渠系配套和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二郎庙水库、永定桥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亭子口水利枢纽、自贡小井沟、会理大海子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向家坝灌区、升钟水库二期、武都引水二期灌区等工程前期工作。

4、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深化银政、银企合作,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发挥“**发展”等融资平台的功能,采用股票、债券、票据、BOT、BT等方式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研究提出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方案。积极吸引外商投资,用好国外优惠贷款。切实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金投向,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农业发展上台阶,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1、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实施《**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重点抓好水、土、路三大基础工程,整治病险水库931座,改造中低产田土200万亩,建成通乡公路5000公里、通村公路15000公里。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良种繁育、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启动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和新增1000万头出栏生猪生产能力工程,着力建设优质粮油、生猪、特色效益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基地,加快发展“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100亿元龙头企业。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机制,增强带动能力。鼓励企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专业市场。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企业积极参与农产品包装、储藏、保鲜、冷链等环节,发展面向农村的销售渠道、连锁经营网点、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体系。

(四)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

1、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加快钒钛稀土、天然气、水电等优势战略资源开发,建设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基地、三江流域水电基地,着力提高产业规模和就地转化水平,形成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型产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抓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一汽大众35万辆轿车、东电集团风电、百万千瓦核电常规岛和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二重第三代核电装备技改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风电、核电、太阳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化步伐。加快实施一批富农惠农、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专项,重点抓好食品饮料、中药加工、竹浆造纸和燃料乙醇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民用航空、先进制造、新材料、核技术和新能源等领域技术进步,推进软件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民用航空四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推进国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打造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共享平台。

4、加强产业园区建设。调整优化园区布局,新设和扩建一批省级开发区。加大重点园区的支持力度,改善园区发展条件,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着力打造一批百亿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德阳、绵阳、广元等循环经济集聚区和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5、加大企业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税费减免、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地方扶持企业发展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制定重点产业振兴规划,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重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再担保机制,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6、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加大执法监督管理力度。重点抓好工业、民用建筑、交通、服务业等领域节能降耗和公共机构节能试点,规划实施一批城镇治污、环境改善项目。强化节能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生产能力,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灾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及节油节电工作。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发挥财税引导与市场推动作用。

(五)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

落实国家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恢复旅游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金融、信息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1、实施旅游业振兴计划。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建设,着力打造“两湖一山”等新五大精品旅游区,建设地震遗址公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重塑**旅游形象。

2、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会展、咨询、商贸等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新型商贸业态和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和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推进**金融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跨区域商业银行。

3、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力度,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规模,加快城乡危房改造,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调整房地产供应结构,支持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认真落实房地产优惠政策,降低住房交易税收负担,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鼓励市场消费。4、努力扩大消费。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组织开展“家电下乡”等活动,对销往农村的商品进行补贴或低价销售,提高农村群众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积极发展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消费,扩大社区商业、家政、物业等服务性消费。

(六)积极扩大开放合作

围绕“三向拓展、四层推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务实推进区域合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促进对外开放。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商机和政策优势,继续深化大招商活动,紧紧围绕我省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做好项目组织与推介,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更多地投向资源开发、优势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抓住对口援建和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实效。

2、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配合国家抓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深化与周边省(市、区)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联合推动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构建泛亚交通物流新体系。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和港、澳特区的联系,务实推进产业互动发展。充分利用并拓展与东盟、新加坡、俄罗斯和南亚、中亚等地区已形成的合作关系,更加广泛地融入国际区域合作。

3、加快发展外经外贸。应对国际市场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稳定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抓好电子信息、重大装备、新材料等出口基地建设,大力支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新材料和农产品、纺织服装、鞋类等特色优势产品出口,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境外投资。

(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有利于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1、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抓好德阳、自贡、广元3个市省级试点,在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点环节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林权、农民房屋及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探索建立资源开发新机制。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加快推进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转变,逐步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和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开展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6+1”试点,建立水电资源有偿使用补偿政策体系和运作机制,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和地方电力企业股份制改革。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污等环保收费改革,探索省内跨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和多元化环保节能投入机制。

3、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强化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加强社会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争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开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和文化领域改革。

4、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职能,优化省级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制度。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事业发展支出需求的保障范围,加大对地震灾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扩大政府非税收入改革范围,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收益、收入管理。

5、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落实“三项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并联审批机制。进一步扩大省以下地方和企业投资决策权限,规范和优化投资管理程序。继续推进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与行政部门脱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八)着力改善民生

把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八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完成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快寄宿制学校和12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全面推进职教攻坚计划,重点建设68所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省、市10所重点中医院建设,建成45个县级、490个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点)。改善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加快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省广电中心建设,推进10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成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2、积极扩大就业。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倡导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大力推动创业促就业。实施百万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工程,组织返乡农民工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大力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灾后恢复重建。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加大推进农民工参保力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水平,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程度。加强农村敬老院、城市老年福利和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提高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水平。

4、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

5、搞好扶贫、移民等工作。加快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帐篷新生活行动”和“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的扶贫开发力度,逐步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继续采取易地育人、易地搬迁等综合措施,加快推进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搞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维护移民群众合法权益。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经济发展高地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