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报告

时间:2022-03-07 04:55:00

导语: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体现执政为民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举办了一系列培训班来统一认识,推动工作。最近,徐光春书记在西平、遂平调研新农村建设时指出:“现在我省不少地方农民有了些收入,独家独院建得不错,但村子整体缺少规划,村容村貌不好,整体收入也不高,这样的村在我省带有普遍性。如何在这种类型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探索。就村庄治理来说,关键是要规划好引导好。新村当然要规划建设好,旧村的建设不是扒了重建、大拆大建,而是相当于城市里的城中村治理和旧城改造。可以进行适度改造,重在整治,重在提高,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让农民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便利、文明、健康的环境中”。

在学习有关文件和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自己就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有关问题有一些体会和心得,现与大家进行商量与交流。

一、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在推进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找准工作定位

目前有一个共识,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等同于新村建设。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很多、很广,要全面贯彻中央的20字方针,不可偏废,不能理解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建设,从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但这句话也被许多同志曲解,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不考虑或干脆不搞新村建设。这样一来,有的干部提到村庄的规划与治理就摇头,极不重视,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阻止与否定,生怕被别人给他扣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的帽子。照这种思路,村庄经济再发展,农民生活再富裕,但村内环境脏乱差,楼房横七竖八,能叫社会主义新农村吗?

徐光春书记在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新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具体内容。”我的理解是:新村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而且是新农村主要的外在体现形式之一。合理科学的村庄布局、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的住宅、畅通的道路,干净的水、卫生的厕、整洁的橱、优美的环境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更是我们建设部门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因此,我们要认真把握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认真把握建设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从而找准工作定位。根据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我们的工作定位应该是33+33,即“三围绕、三服务”和“三员、三好。”具体讲是: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做文章、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做文章、围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文章,全力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于农民住宅建设,服务于村庄环境建设;同时,建设部门要做好“三员”争取“三好”,即建设部门要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与治理工作的“指导员”、“技术员”和“服务员”,切实把各类规划抓好,把各类试点和典型抓好,把技术下乡和管理服务抓好。

这样的工作定位,即突出了经济建设的主题,又把握住了新农村建设的主线,还体现了建设部门的职能和任务;既把我们的工作放在了“三农”问题的大盘上去考虑,又使我们的工作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重大战略中去谋划,又从发挥部门职能的角度找到了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

(二)处理好新形势下小城镇建设和村庄建设的关系,找准工作着力点

目前,从大的形势上看,在城镇化工作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在农村工作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在这中间小城镇处于什么地位、起到什么作用?是不是不重要而被忽视了?徐光春书记在去年11月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有一段重要讲话:“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并不是忽视和放弃发展小城镇,而是要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同时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和卫星镇,用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消除小城镇的弊端,用小城镇的比较优势弥补中心城市的不足,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徐光春书记的讲话起码告诉我们:一是小城镇仍然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小城镇发展策略发生了变化,由“三头并举”转变为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三是要着力提升和发展小城镇的比较优势,为小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

小城镇是城之尾、村之头,是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延伸的中继站,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中转站,又是农村走向城市的桥头堡,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小城镇仍然居于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空间,是农村市场的主要平台,是农村各类社会事业最主要的集中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标杆。试想,一个农村的区域中心就规划不好、建设不好、治理不好,有资格领导和指导区域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吗?

因此,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我们仍然要抓,要有重点地抓,按照先重点镇中心镇后一般乡镇这样一个次序,抓有比较优势的小城镇,抓有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建筑的小城镇。小城镇抓好了,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三)处理好产业支撑与新农村村庄规划治理的关系,找准工作支撑点

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是这几年来在村镇建设的实践中得出的比较成熟的结论和经验。我认为,这种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治理中仍然可以借鉴。无论小城镇或者是村庄,没有项目落地,没有产业的形成,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能力,都将会是无源之水,昙花一现。我们在搞村庄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对村庄经济发展思路进行充分的论证,帮助村领导班子分析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寻找能够支撑发展的可行性项目和发展优势,把村庄规划力争变成项目化的计划,把村庄规划落实在一个个可行的项目之中,能够通过项目建设顺利地实施村庄规划,能够通过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和规模发展,为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因此,我们在指导村庄进行规划和治理时,一定要找准与经济发展、产业形成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处理好突出工作重点和完成日常性工作的关系,找准工作切入点

抓重点,重点抓,是我们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工作的“牛鼻子”,能够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拔千斤”的效用。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但日常性工作不会改变,还时常有许多临时性的工作任务。在日常工作不能丢的情况下,应下大力气、集中精力搞好重点工作,这是工作取得突破、避免流于平淡的最好方法,也是做好全部工作的重要切入点。目前,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我个人认为,我们今明两年的工作重点无外乎是抓好“三项规划”,完善“三种机制”。“三项规划”,即一定要有选择地抓好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三种机制”,即一定要着力探索分类指导机制,注意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在提高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上下功夫;一定要着力探索试点带动机制,通过试点经验,形成一套工作推动机制;一定要着力探索技术服务机制,使规划技术下乡、服务农村建设的办法和途径多样化、经常化和深入化。

(五)处理好搞好试点与总结推广经验的关系,找准工作突破点

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要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要在一些基础较好、条件具备的村搞试点,做出成绩,形成典型,树立学习的标杆,从而达到以点引面、以点带面的效果。2007年,我们拟在全省村镇建设系统开展村庄规划和治理“试点探索年”,旨在提高试点的水平,丰富试点的内容,使试点工作取得切切实实的成效,使大部分试点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首先在试点的选择上,不易多而易精,易有代表性。要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试点,既要有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试点,又要有原村整治的试点,也要有古村保护的试点;既要有山区丘陵地区的试点,又要有平原地区的试点,等等,总之,试点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特色突出,百花齐放。其次,要注意总结试点的做法和教训,形成一套可供同类型村庄借鉴的经验,通过组织观摩学习或召开现场会的形式把试点经验推广出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

(六)处理好村庄规划建设治理与群众自愿的关系,寻准工作立足点

徐光春书记在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村庄规划治理工作同样要严格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无论是搞试点工作还是指导面上的村庄规划和治理工作,都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搞不搞试点,搞不搞治理,治理什么,怎么治理等问题都要由农民自己决定,政府和主管部门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避免强行组织或包办代替。在工作中,我们要有一定的工作标准,但不能搞任何达标活动;我们要有一些工作要求,但绝不能强求;我们要充分发动群众,但绝不能强迫群众。

(七)处理好加大工作力度和求稳求实的关系,找准工作基本点

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既要求快又要求稳,在稳中求快,在快中求稳。不加大工作力度,就可能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注意工作方法和节奏,就有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从而毁掉工作大局。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提醒各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徐光春书记归纳为要防止“急、偏、虚、冒”四种倾向。“急”,主要是对建设新农村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在工作推进上操之过急,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偏”,主要是对建设新农村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认识不够,理解上有片面,工作上有偏差;“虚”,主要是缺乏实实在在的措施和办法,工作停留在口头上、规划上,有形式主义的做法;“冒”,主要是脱离当地实际,盲目攀比、盲目跟风,目标标准定得过高,超越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徐光春书记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求准”、“求稳”、“求实”。“求准”,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的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使各项工作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求稳”,就是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努力实现稳步发展。“求实”,就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建设规划,切忌好大喜功。

(八)处理好推动村庄规划治理工作与创新工作载体的关系,找准工作结合点

所谓工作载体,就是某种活动或形式,将工作寓于这些活动和形式之中,从而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一般的中心工作都有一定的工作载体。“中州名镇”、“中州新村”的评选活动要继续开展,但要进一步规范;还要继续做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评选和保护工作。这些载体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村镇建设工作的开展,但就村庄规划治理工作而言,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比如在2007年,我们准备开展“试点探索年”活动,再如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对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进行专项督查等。

二、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推动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开展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是村镇建设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既不能推卸责任,又不能大包大揽,既无权向党委政府提条件;又无权向基层群众讲价钱。我们只有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履行属于自己的职责,上不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下对得起基层的干部群众。结合本年度工作的实践,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顺利启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开展体系规划编制试点

建设部最近下发了《县域村镇体系编制暂行办法》,省建设厅也下发了贯彻通知。这对村镇建设系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科学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村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相当复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熟练掌握精神实质和规范要求,加强对县(市)人民政府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工作的指导,提高推进工作的本领和水平。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文件的要求,从2007年开始至2010年要全部完成所有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任务相当艰巨。我们要根据本辖区内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统筹考虑,确定每个县(市)编制体系规划的时序,并形成文字,报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备案。在此基础上,建议每个省辖市选择一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较好的县(市),在2007年率先启动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之作为试点,强化调研和指导,总结体系规划编制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经验,为今后大批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一定基础。

(二)继续抓好新一轮镇(乡)总体规划的修编,并指导有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的重点镇、中心镇提高规划建设发展水平

从2004年启动新一轮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以来,乡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取得了很大进步,修编的进度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这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的水平和科学化、现代化的程度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总体上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我们在2007年的工作中努力克服。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2007年,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镇要全部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一般乡镇完成40%以上。按照这个要求,各地应对乡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搞一次认真的调研,模清底数,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保证完成2007年度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对辖区内一些发展较快的重点镇、中心镇进行重点联系,重点指导,力争使之规划出水平、建设出特色、管理出经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的周口四通镇、南阳穰东镇、信阳明港镇、安阳水冶镇等,要加快发展速度,为尽早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奠定基础。

(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并力争形成一部分亮点,取得符合实际的建设经验

对于省里的各类试点如城乡一体化试点、文明村镇建设试点、“十县百镇千村试点”等,村镇建设部门要积极配合,根据工作分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们还要抓好600个康居示范村的试点,2007年准备正式命名一批“河南省康居示范村”,并召开现场会,推广示范村建设的经验。目前,各市、县都还有数量不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面对这么多的试点村庄,我们的工作重点在哪里?我个人这样认为,第一,我们要抓村庄的建设规划,各类各级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都需要进行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参与试点工作最直接的切入点。对于各地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数量和进度问题,各地也要搞一个测算,看2007年村庄规划能不能完成10%以上;第二,要把各级各类的试点名单进行对照,特别是要把康居示范村建设试点与省、市、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作一比较,找到其中的结合点,然后再确定我们工作的着重点。找到结合点,容易利用和整合有利的行政和经济资源,打造工作亮点。找到着重点,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取得突破,总结经验,推广经验。在抓试点方面,不易过多,要有层次,有特点,省厅准备重点联系几个村庄,建立厅领导联系制度。各市也可照此办法,率先抓出几个亮点来。

(四)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探索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新途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有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就丧失了科学决策、指导工作的依据,也不可能了解基层建设的新鲜经验。尤其是村镇建设部门,我们的工作舞台就在基层,学会调查研究,勤于调查研究,做到既有调查,又有研究,既有研究,又有成果,既有成果,又出思路、出经验,这应是村镇建设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因此,要把调查研究看作2007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又可看作推动工作、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善于总结各地在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好做法,通过调查与研究,上升为可供推广和学习的好经验、好途径。由于我省地域面积较大、村庄较多、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村庄规划与治理不可能就一种或几种模式,应该有多种途径和办法。所以,大家都应不带任何框框,大胆探索。到2007年底,省厅准备出版一本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探索集,将各地探索的途径与经验汇集起来,形成一座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五)加强服务,搞好培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稳步前进

目前,全省各地针对各自的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技术服务工作,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规划技术下乡活动,举办了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班,有的地方还建章立制,正在探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推动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村镇建设各项工作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开展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要丰富和创新,要想出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规划技术服务的活动载体,发现、培养开展下乡服务工作的先进典型,强化宣传,营造一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一方面向农村基层干部普及村庄规划和治理的基本常识,一方面提高各级村镇建设管理干部的素质和水平,要把理论培训与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尽量多地培训干部和群众。还要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工作推进机制,力争经过三、五年的探索,努力形成一套具有中原特色的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