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工作创新发展报告

时间:2022-02-27 06:04:00

导语:劳动保障工作创新发展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劳动保障工作创新发展报告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全国、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本市*年劳动保障工作,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同时对去年在劳动保障工作中获得先进称号的单位和个人及完成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下面,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年工作回顾

*年是实施“*”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劳动保障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为目标,按照朱小丹书记“把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民生之本、公平之器、和谐之基、稳定之策’来抓,使之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和张广宁市长“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好*市老百姓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要求,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夯实民生之本,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拓展城乡就业再创佳绩。

我市劳动保障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制定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快工作重点向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转轨,保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至*年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数为26.54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人数为19.72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74.30%,同比上升0.04个百分点;期末尚有登记失业人员5.85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6%,同比减少0.02个百分点。据*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市民对就业状况的评价越来越好,满意度近3年持续累计上升6个百分点。主要措施:

1、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根据国发36号文和粤府3号文,我市调整了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年市级资金规模达2.5亿元,比上年净增0.5亿元;调整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办法,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标准、增加社区就业人员医疗保险补贴,加大了对本市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4050”、“零就业家庭”和“农转居”人员的就业扶持力度。修改就业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使之更加科学化。

2、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年6月,全市2572个村(居)劳动保障工作站全部建成,形成了市、区(县级市)、街(镇)、村(居)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全方位和“家门口”就业服务。对全市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了“八统一”(统一工作职责、统一业务流程、统一资料台帐、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管理制度、统一信息系统、统一设施标识、统一人员和经费保障)检查;组织2335名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参加了中级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进一步修订了街(镇)村(居)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站)工作规范等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网络建设,提高就业管理服务水平。

3、突出重点帮扶,切实做好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工作。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试点,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上门“五送”(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补贴、送温暖)服务,对“零就业家庭”、“4050”、“农转居”人员实施重点帮扶,全市“零就业家庭”177户,涉及失业人员367人,已解决1人以上就业175户,安排就业278人;6.76万名“4050”失业人员,实现就业4.49万人,就业率为66.32%,同比上升1.66个百分点;1.54万名“农转居”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15万人,就业率为74.88%。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助力度,资助标准由原来每人补贴200元调整为与城镇失业人员一样,按考核等级每人补贴400—1050元,全年11.37万名农村劳动力登记求职,实现转移就业5.30万人。

4、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通过建立职业中介机构人本服务行为规范、签订诚信服务承诺书、评选“放心职介”、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强化职介机构的内外约束机制,引导和帮助职介机构增强诚信经营意识,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创造了较为放心的环境。

(二)厚培发展之原,紧贴实际需要,创新技能培训工作显成效。

劳动者技能素质的提高是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年,我市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升劳动者就业素质,为*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

1、“三三制”推进技能培训,促进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年,我市积极开展“三贴近”(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贴近失业人员服务、贴近促进劳动者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市26万人次参加各类培训,其中5.3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参加了再就业培训,其中3.3万人实现就业;采取“定向培训”、“定单培训”等方式,培训“农转居”人员5.1万人,农村劳动力7.6万人。同时,我市不断完善三个机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考核评价和竞赛选拔机制、激励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至*年底,我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42万人,同比增加6%。在省内率先建立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制度,*年市政府首次表彰了60名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2、“*字”方针推进技校调整改革,适应*产业升级需要。按照“调整布局、提高水平、突出效益、服务就业”方针,积极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与改革工作。完成10所中职学校移交接收工作,并按要求整合成6所市属高级技工学校,且成为技师学院,初步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重化工业、装备工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年技校招生达2.98万人,同比增加0.48万人,超额完成任务。

3、“三项创新”推进技能鉴定工作,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三项创新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动画绘制员等多项职业技能鉴定新工种开发工作;二是积极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系统模拟课题研究工作;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双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中等教育“职业导航计划”。进一步提高了鉴定质量,确保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年,全市20.73万人次获得了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整体通过率为87.14%。

(三)把好公平之器,坚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为突破口,力破社保难题惠及百姓。

*年,我市积极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着力破解热点难点问题,保障人群继续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反映不断向好。至*年底,全市参加社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15.02万人、241.82万人、307.27万人、214.61万人、98.25万人,同比分别上升4.89%、3.31%、47.31%、27.49%和7.68%。本市特色的“社会保障五道防线”中,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能力取得新突破。

1、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社会保险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出台了“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农民工先行参加工伤保险办法、补充医疗保险办法、医药定点机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新政策。至*年底,“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出台半年,已参保4万人,此项政策将惠及57万人,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30多亿元;工伤保险扩面61万人,使更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受益。二是抓好针对特殊群体既有政策的实施工作。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政策实施以来,已有13.07万人申请了一次性缴交养老保险费,已审核13.02万人,审核率为99.6%,其中符合条件10.50万人,通过率为80.7%,已办理参保手续8.76万人,参保率为83.4%;《*市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试行办法》颁布以来,16.68万名本市灵活就业人员、34.0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按此政策受惠。三是加紧研究制订贯彻国发[2005]38号文和粤府[*]96号文的意见、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办法、本市未成年人医保办法、“农转居”人员医保办法、“低费率、保当期、保大病”的外来工医保办法、外来工生育保险办法等,并公开征询社会意见修改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办法。

2、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是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从*年9月1日起,我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684元/月调整为780元/月,花都区、番禺区、从化市、增城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690元/月。二是提高养老保险待遇。从*年7月起我市退休(职)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00元,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退休老工人增加110元;最低养老金标准由每月500元提高到650元。本次养老金增幅为2004年以来最大,比2005年提高了66.67%,仅市本级基金就年增支5.66亿元。三是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本市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为624元/月,同比增加76元/月;医疗补助金标准调整为78元/月,同比增加9元/月。花都、番禺、从化、增城也相应调高了标准。四是提高工伤退休待遇。工伤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100元。五是出台了补充医疗保险办法,参保人人均医疗费用约可降10%,大幅减轻了参保人负担。

3、基金监管不断加强,确保群众“活命钱”安全。我市开展了建立基金监管指标体系工作,实施信息网络监控;加强对重要业务和薄弱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基金监督数据库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同时,印发了《工伤保险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年国家审计署对本市社保基金审计,对基金管理和安全予以充分的肯定。

4、退管工作创新发展,管理服务取得新突破。*年底,我市54.06万名退休人员,已有53.31万名实现了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率达98.6%,同比增加3.6个百分点。其中,34.22万名纳入社区管理,社区管理率达64.2%,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我市通过“四项创新”(创新观念、创新实践、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取得“四项新突破”(退休人员互助服务、退休人员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助老员服务、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取得突破),实现“七个率先”,即:在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社会化管理网络建设、退休人员互助服务网络、关爱特殊困难退休人员、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退管系统建立老年大学、退休人员合法权益维护七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四)筑牢和谐之基,加强机制能力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有新进展。

1、三方协商,防重于治,增强劳动关系自主协调能力。*年,我市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把外商协会、台商协会、私企协会等吸纳到三方会议,提高了协商结果的执行力;全市34714家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涉及职工124.97万人;建立企业内部自主调解制度,促进矛盾内部消化,全市已建立企业、行业和区域性的各级各类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达11439个,调解队伍达31420人。

2、主动介入,积极疏导,从源头化解劳资矛盾。一是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疏导矛盾。建立领导接访制度,主动寻求解决热点问题空间,从源头上遏制越级上访等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对陈年积案等信访突出问题,采取领导包案、带案下访和约访等多种方式,全力促使信访人罢访息访。*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妥善处理来信、来访、来电22.99万人次。二是抓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支持工会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指导,将劳动争议化解在源头。在受理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时,注意指导申诉人到街镇劳动关系协调组织进行调解,将争议化解在基层。

3、组织创新,提升效能,增强劳动纠纷调处机制建设。大力推广*区经验,将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向街(镇)、村(居)、社区延伸,成立基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组织,把协调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的主战场下沉到基层第一线。依法、公正、及时处理约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国二十分之一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仲裁员人均审理劳动争议案件623件/年。

4、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加快和谐劳动关系能力建设。我市在试点基础上,召开全市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组建大会,全面铺开协管员招聘、培训、考核工作。*年底,各区(县级市)基本完成协管员队伍组建工作,使之成为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力量。

(五)力行稳定之策,加大维权维稳工作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新举措。

1、全力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一是全力加强劳动保障监督检查。在强化日常巡查和举报专查同时,先后开展了10余次全市性专项执法检查,形成大规模的普法宣传,收到明显成效。据统计,仅“金秋行动”执法检查阶段,我市就出动了200多个检查组,分别对39081家用人单位现场执法检查,涉及职工175.75万人,督促用人单位与32.77万名职工补签劳动合同,为53.99万名职工补办参加工伤保险手续,为42.56万流动人员补办就业录用备案手续,为12589名职工追回工资2851.28万元。二是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完善目标管理制、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等监察管理制度,制定工资支付预警制度、工资支付行为监督检查制度,保证监察执法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三是实施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示制度,对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企业在媒体曝光,并首次整体向公安部门移交了73家欠薪严重企业,请他们协助立案侦查。

*年,我市共对95087户用人单位实施了劳动保障监察,同比增加31%,责令用人单位与43.22万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为60.46万名劳动者补办参保手续,为6.16万名职工追回工资、押金等13105.69万元。

2、建立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快速处理联动机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集体劳动争议时,立即启动“快立、快调、快审、快结”联动应急机制,开通“绿色通道”,给予优先处理,并通知法院、维稳办等联动单位迅速介入,及时保全、查封、冻结欠薪企业财产,快速审结。*年,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受理30人以上的集体案件116宗,涉及劳动者10378人,涉案经济标的7467万元,均得到妥善处理执行,没有1宗集体案件在仲裁裁决后提起诉讼,也没有1宗集体案件因仲裁引发集体上访。

*年,我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32846宗。其中:案外调解10395宗;立案处理22451宗,涉案经济标的29403万元,结案率92%。

3、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强化农民工综合管理服务。重点开展五方面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农民工信息资源整合,实现管理与服务同步。*年底,纳入我市就业备案信息系统的流动人员已达160.66万人。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农民工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享受与本市城镇户籍人员同样的全免费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三是积极推进区域劳务协作和信息交流,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四是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五是重点开展了以工资支付、查处超时加班加点等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检查。

*年,在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全面履行基本职能,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保障工作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劳动保障工作主动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体会: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领导是事业快速发展的保证。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届六中全会精神,将劳动保障工作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加强了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两位一把手都亲临劳动保障工作一线调研和检查指导工作,分管市领导具体指导坚强有力,适时提出和亲自组织推进重点工作,这是劳动保障工作能够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取得新成绩的根本保证。

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和新举措,人民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劳动保障工作的每个阶段和每个领域,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创事业发展的新优势。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着力点。我们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摆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各项民心工程。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实际行动造福于民、取信于民,就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四是坚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很多问题比国内其它城市首先碰到,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开创了劳动保障工作新局面。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注重前瞻性思维,坚持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破解发展难题。

五是坚持真抓实干是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使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牢记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真抓实干的精神,团结奋斗,积极工作。实践证明,拥有一支立足本职、积极进取、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干部队伍,是我市劳动保障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坚实基础。

六是坚持积极争取和主动协调以取得各有关部门的工作支持配合,是劳动保障工作健康发展和整体推进必不可少的合力。新形势下的劳动保障工作越来越超出一个部门的工作职能,系统性强、关联度高,越来越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甚至联合行动。我们正是从这个认识出发,积极争取和主动协调建委、综治、公安、工商、地税、法院、总工会、妇联等部门,获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如“金秋行动”等大型维权活动和化解大量纠纷矛盾,不断在解决矛盾中推进工作。

同志们,*年,是*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跨上新台阶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配合,离不开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工作人员的团结奋斗和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市劳动保障局,向所有为*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上级领导、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年我市劳动保障工作成效明显,但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当前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仍存在着五个“不相适应”:一是现有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二是某些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观念、理念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我市劳动保障工作整体工作格局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内所处的地位不相适应;四是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的率先性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五是我市劳动保障组织体系与形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大力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向前发展。

二、2007年工作安排

总体思路:以党的*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及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朱小丹书记提出的我市劳动保障工作“要毫不松懈地抓、真心实意地抓、深入细致地抓,抓出*特色,抓出领先水平,抓出群众满意的实效”要求,和给予充分肯定的“一个重点(重点抓好“扩大与促进就业民心工程”)、两个突破(流动人员就业管理工作、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有新突破)、三个健全完善(健全完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完善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扎实推进,努力把我市劳动保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目标任务:全市新增就业人数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其中,“4050”失业人员就业率达55%以上,“零就业家庭”1人以上就业率达95%以上,“农转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6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培训和转移就业本市户籍农村劳动力各5万人。培训“农转居”人员4万人、外省来穗务工人员4.6万人;技校招生2.3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2.43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4300人。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20万人、245万人、345万人、222万人、102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纳入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达53万人。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0%以上。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结案率达92%以上。

主要工作:

(一)坚持增加就业总量与提高就业质量并重,推进就业和培训工作。

1、加强就业工作统一领导,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督导作用,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确保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新三化”目标。

2、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继续实施“扩大与促进就业”民心工程。贯彻国发[2005]36号文和粤府[*]3号文,组织实施我市的贯彻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项就业援助服务,重点对“4050”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禁摩”涉及人员开展就业援助,确保有就业愿望又不过分挑拣人员1个月内实现再就业;大力推进“农转居”人员就业工作,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一条龙”服务,提高就业成功率;定期举办以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等为主要对象的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促进社会较充分就业。

3、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统筹城乡就业。一是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纳入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力争2007年实现40%的社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管理制度、就业凭证管理制度、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就业援助制度。

4、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劳动者素质就业。一是按照“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原则,全面实施城乡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确保退役士兵受训和就业率两个100%,提高退役士兵就业能力。二是继续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孵化”更多的小老板。三是推进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农转居”人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四是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校企结合培养技师、高级技师途径;推进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五是加快技校调整改革步伐,使技工教育能支撑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

(二)坚持扩大社保覆盖面与完善制度体系并重,开推进社会保险保障工作。

1、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一是做好贯彻国发[2005]38号文和粤府[*]96号文实施意见的出台。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农转居”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研究被征地但未“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推广企业年金制度。三是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研究规范统筹外项目发放的处理方式,研究尚未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人员参保问题。四是着力研究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办法,研究探索开辟养老保险基金新的筹资渠道,研究解决国有集体企业与个体私营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费率差距问题及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等问题。五是做好逐步提高本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工作。

2、积极争取开展扩大失业保险金使用范围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

3、完善医保政策体系,提高保障水平。修改完善《*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建立覆盖所有城镇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制定非本市城镇户籍从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城镇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办法;制定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费用支付办法,引导参保人到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就医;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标准;推动公务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实施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4、完善工伤生育保险政策体系,增强保障能力。探索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浮动奖励的新路子,健全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建立高职业危害风险行业的监测机制,实现“源头预防”目的;将工伤保险实施前的“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制定本市公务员工伤和生育医疗管理试行办法;推进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范围。

5、加快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统筹研究制订社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市级统筹方案。

6、创新退管工作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建设,落实街道、社区承担退管服务工作职责,将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重心下移街道、社区;全市退管服务实现“六统一”(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服务),使各项管理服务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积极推广居家养老服务、退休人员互助服务、设置社区助老员等方面的经验,创新服务模式;加大对伤残孤寡等九类特殊人员的帮困援助力度。

(三)坚持协调平衡社会各群体利益关系与全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重,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作。

1、抓好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抓住和谐劳动关系的源头,积极协调税务部门,出台签订劳动合同与工资税前列支挂钩的政策,务求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规范劳动合同管理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实行劳动合同属地化管理,推行行业劳动合同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化;发挥三方协商会议制度的新效能,将协商结果转化为成果,签订区域性、行业性、产业性集体合同,通过雇主协会、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督促企业落实;解决好企业转制关闭等过程中的职工安置问题和参保问题;制订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办法,设立垄断企业工资调控线,对市属垄断企业及人均工资水平过高的国有企业进行指令性调控;建立和完善非全日制小时工资制度;加强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建设,构筑预防和化解劳动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2、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网和工资支付信息监控网,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推进全市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上岗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基层管理和监督作用;加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特别要协调公安、司法等部门,加大对恶意欠薪经营者的打击力度,坚决查处严重超时加班等违法行为;推进建立建筑施工企业、饮食服务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探索对“三无企业”的有效管理方式。

3、加强信访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集中精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开展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畅通信访和投诉举报渠道,定期分析排查不稳定因素;落实领导包案负责制,采取领导带头接访、召开信访协调会、约访谈话等方式,妥善处理信访疑难问题;落实信访工作机构及责任制,将信访维稳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置,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坚持强化农民工管理与提供优质服务并重,推进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

以“一卡一册一站”(社会保障卡、就业失业登记手册、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站)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员就业登记备案制度,健全与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信息对接机制,积极争取实现与企业工商登记信息对接应用,加快推进使用就业失业登记手册和“社会保障卡”,建立动态、简便、快捷的管理模式,做到服务到位、查实有据、统计有数;改进农民工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筹备建立农民工岗前综合教育基地,为农民工提供一次免费就业前教育,以提升其适应城市生活和企业生产的能力;认真落实政府补贴外省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强化农民工社会保险保障,重点开展工伤保险扩面,特别是要解决好建筑、工业生产领域农民工先行参加工伤保险问题;进一步畅通农民工维权的信访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协调有关部门,使农民工成为职工热线、来信来访、法律援助、劳动仲裁“四位一体”联动机制的受益者;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重点监控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的工资发放情况,建立建筑行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积极推进建立劳动保障、公安、法院、税务和工商等有关部门联动打击恶意欠薪和欠薪逃匿行为的常规机制;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

(五)坚持缓解当前突出矛盾与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并重,推进自身能力建设。

1、健全完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体系。注重率先性、前瞻性、预见性,做好法规建立和调整工作,积极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劳动保障事业推进的法规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劳动管理法制建设,当前重点是要针对监管手段和力度不足、劳资矛盾突出等现状,抓好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预防和化解劳资纠纷等法规的建设完善工作。组织拟制和健全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险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宣传机制,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知法守法,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

2、健全完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健全完善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体系,调整充实机构编制,争取加大对劳动保障工作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完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建立基金监测系统、运行质量评估系统和基金预警系统,构筑内部控制、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基金监督体系,保证社保基金正常、规范、安全、高效运行。三是提高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效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整合服务资源,规范业务流程,推进管理服务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实现劳动保障工作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新跨越。

同志们,做好劳动保障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劳动保障权益维护等问题,是以人为本的最直接体现,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总政策、构建和谐*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劳动保障工作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同志们,本次会议对新的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面践行“*”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扎实工作,推动我市劳动保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构建和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