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普法教育工作报告

时间:2022-02-27 02:28:00

导语:城管普法教育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管普法教育工作报告

党的*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的这个《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也对普法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用六中全会精神指导普法教育和法治实践,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一、普法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普法教育承担着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职责,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特征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与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有着密切联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没有民主法治,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因此,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发展。公正与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准则,没有公正与平等就没有社会和谐。因此,要在全民中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在全社会的实现。要在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努力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维护公平正义。“诚实信用”,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实信用”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实现“诚实信用”,需要法律来引导和保障。当今社会还存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诚实守信的氛围,必须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活力必须依靠制度、政策特别是法律来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热情,支持创造活动,保护创造成果的良好氛围。“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和谐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没有稳定,和谐社会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就必须在全体公民中大力开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遵纪守法、人人参与维护稳定的大气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这就要求大力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普法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法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要实现法治,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合格公民。不要说在一个法盲充斥的国家无法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在一个法律众多但人人不信仰法律、不崇尚法律的国家也是无法实现法治,实现社会和谐的。因为法律的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可以说,法治的成熟有赖于合格的现代公民群体的形成。因此,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无法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距离真正实现法治,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个中原因,既有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公民法律人格的缺失。要培养真正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公民,就必须在全体公民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建设法治文化。普法教育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提升公民法律素质中发挥了作用,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五五”普法中,必须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宪法和基本法律、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密切相关法律法规、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及公平正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突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学法用法,不断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做到人人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依法办事。在全社会形成信仰法律、崇尚法律、自觉维护法律、严格执行法律的良好风尚,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普法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普法教育是保障。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完善的法治,没有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对法律的一体遵行,就不可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可能有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不可能有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只有以法律手段来治国理政,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的法律约束和监督之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经过20多年的法制进程,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广大干部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司法、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变革加深,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开始分化,利益冲突有所增加,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由土地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引发的群众上访、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才能避免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普法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引导、推动、促进和保障功能,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因此,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全体公民他们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广大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因素,减少和避免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学会并善于运用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依法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使社会成员既充分享有权利、行使权利、维护权利,又切实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做到权利义务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