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2-02-17 11:49:00
导语: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把握和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城区为总目标,始终突出“五大关注”(即关注城市综合管理、关注公共财政分配和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化、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关注产业调整和培育、关注政府自身建设),立足区情,开拓创新,依靠全区人民,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顺利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
(一)经济稳步发展并实现向“好”调整。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4.46亿元,增长13.7%;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3∶27.1∶68.6,城市化特色更加突显;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1.12亿元,完成全年收入计划的107.2%,比上年增收1.16亿元,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8元,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937元,增长10.7%;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政策生育率达到93.6%。
经济发展的思路逐步明晰。确立了城区发展的总目标和城区定位,明确了三次产业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五个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五大亮点”)建设。*新城商贸文化居住区推进了旧机场候机楼商业改造、海航中央酒店重建项目和广州(国际)音像产业基地规划立项,后者已列入市预备重点项目;新*国际机场配套商贸服务区完成了人和镇总体规划调整报批、物流园区6600亩等控规修编工作,与海航集团签订建设地区总部、物流基地等合作协议;*大道黄金发展带完成了*大道沿线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和商贸流通业项目的立项和备案工作,广东创意产业园已经落实项目用地;民营科技园进一步理顺了土地遗留问题,开展了拓展区控规编制工作,将原荔湾、越秀工业区分别纳为其精细化工产业区和创新产业区,新增总部型企业1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3家,园区税收总额增长61%;*湖区开展了周边地区控规编制,推进了周边村路、渠改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做好被征地村社留用地和复建用地选址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制定了协税护税、盘活历史用地、发展民营经济等相关配套政策,全区经济发展思路、布局和政策体系基本明晰。
制约发展的资源性瓶颈有效缓解。顺利推进石井朝阳、均禾石马等变电站建设,完成了神山改水工程,解决了江高北部地区10多万人生产生活供水问题。加强统筹领导,努力为私企区、民科园等产业园区的37个项目共1574亩土地完善了用地手续;设立专项资金,对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实施滚动储备用地;组织向市申请落实4179亩村社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提请市补办2771宗共6万多亩不规范历史用地手续。对符合条件的土地引导村社通过民主决策,以拆旧建新方式先行盘活上优质项目,已批准集体物业拆旧建新项目7宗。
招商选资和项目引进富有成效。成功举办以做强做大民营经济为主题的20*年*发展论坛和两期*化妆品节,协助广东音像城办好第三届广东动漫艺术节,有计划地进行空港经济宣传,完善覆盖到村的招商选资机制。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九州阳光传媒成功上市,积极为*电器、霸王、欧派等重点企业解决用地、筹备上市等问题;编制了五大工业园区的招商规划方案,建立项目准入评审机制,统筹全区项目引进,评审确定了九州通医药物流等11个优质项目,予以重点引进和扶持。
“调一强二优三”产业战略逐步落实。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81.77亿元,增长14.3%;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实现总产值351.78亿元,增长25.8%。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43.8%,上升16.5个百分点。*化工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联合建立了国家级中乌联合科研中心,欧派厨柜、美晨集团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霸王”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新增1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和23个广州市著名商标。各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1.81亿元,增长33.5%。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增长2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3%。第三产业规模和档次稳步提升,拉动经济增长9.8个百分点。对梓元岗皮具城、天健装饰材料城、林安物流园等龙头市场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全面完成20家农贸肉菜市场、5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UPS、宅急送、南粤物流、弘森等现代物流企业已投入运营,黄金围、太和、人和空港等物流园区加快建设,中央大厨房被列为市预备重点项目。*国际会议中心、广州体育馆、国际音像博览会等场馆承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家级会展活动,会展业、空港服务业、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推进了广州863产业化促进中心一期建设,引进企业35家,所培育完成的33家企业均进入我区经营。投入科技三项经费5100万元,争取国家、省、市科技扶持资金5700万元,扶持科技项目73个,带动企业投入9.82亿元。新审批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家,15个项目获得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6.32亿元,增长22.1%。我区被认定为广东省生物与有机功能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协税护税效果明显。建立税收目标考核激励办法,完善协税护税工作机制,充实基层协税护税队伍力量,将工作网络延伸到社区,加强对重点税源、出租屋、零散经营业户的征管,深入开展印花税的专项自查工作,依法组织非税收入,超额完成了区人大确定的财政收入任务。深化财政管理和国资管理,把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对区级机关及街道物业、资产状况进行摸查和清产核资,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和财政性投资项目评审工作。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城区环境建设顺利推进。配合推进了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新城五至八期、金沙洲居住新城、北部污水处理系统、地铁、武广铁路、沙河涌整治等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了金沙洲新社区、石井大道一期、115省道的建设,推进了石井大道二期、106国道龙归段、均禾大道扩建、石潭路、人和大桥改造等工程,促成市开展*一线延长线和二、三、五、六线及迎宾大道延长线的立项、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积极开展街道环境综合整治32个项目建设,完成项目14个,累计完成投资5600万元。积极启动“城中村”改造,完成了《*新城周边“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的编制和上报,正在开展三元里、棠下“城中村”试点改造方案编制。
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建立。配合广州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开展区发展战略规划的修编,完成了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成果。钟落潭镇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准实施,人和镇总体规划完成调整上报,江高镇、太和镇建设用地规模已获省建设厅批复。完成了中心镇12个规划管理单元控规的编制上报和区三类市场升级改造规划、第三批商业街布点规划的审核工作。全区控规覆盖率达到92.6%,其中镇域达81.7%。全面开展小区公建配套核查,促进一批配套设施的落实。
国土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健全区项目用地集体审批机制,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对已完善规划许可的园区工业用地实施政府储备。坚持严控“两违”,制止违法行为163宗、面积75万多平方米;清拆违法建设420宗、面积61.2万平方米。全力开展第七次土地执法检查,对446宗违法用地案件的处理结案率达到82.5%;组织启动我区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对30宗“以租代征”和“未批先用”土地违法案件的处理结案率达到100%。
城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区共投入4.84亿元,充分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开展“五小”行业清理,取缔关闭无照经营5443户;新发卫生许可证12860份、工商营业执照21844户,确保广州市顺利通过国家爱卫办的暗检和技术评估。以“创卫”为契机,建设街道综治中心,深化和完善“捆绑式”城市管理模式;出台加强街道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决定,明晰其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积极推进水系建设,完成石井河11.52公里和流溪河27.33公里的堤岸整治任务,配合市推进了*湖、珠江西航道首期、新市涌整治等工程。积极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345宗。开展“多种树”活动,投入1440万元完成石马桃花公园二期等7个“青山绿地”工程,完成10个“绿色家园”项目、4个采石场整治复绿任务;完成林带林区绿化266公顷,新增绿地45.1万平方米。帽峰山地区完成林相改造260公顷,其总体规划获准实施。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
农村地区发展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全年市、区财政对农村工作共投入6.1亿元,增长22.7%。推进了各中心镇15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64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加快了太和、人和垃圾压缩站和68座农村公厕等设施建设,创建8条省、市卫生村。扶持10条市级新农村试点村、23条区级新农村试点村共33个村容村貌整治项目。开展了首批34条中心村的规划调整。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总产值增长20.8%。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3.3亿元,增长2.2%。争取到37个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市专项扶持资金6720万元,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2家,带动2.8万户农户增收2.85亿元。整合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年培训农民8762人次。推进了4个市级蔬菜专业村、2个市级水果专业村的建设,完成无公害认证的生产基地及产品52个。积极规划筹建帽峰山“农家乐”都市型农业项目。建立300万元扶持农户农业综合发展专项资金,已发放105.5万元,扶持建立人和镇丰华霸王花等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资助65个农户发展生产。
农村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继续推进“五通”工程,新增28条自然村通水泥路。开展二次改水工程,共解决38个自然村1.6万人水源水质及饮水难问题。投入500万元,建立区财政农保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书杂费政策,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欠发达地区扶贫工作力度,农民增收达到近年最高水平。加强村务公开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社帐村管”制度。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4.7亿元,增长5.7%。
(四)建设和谐*成绩喜人。
去年,区政府紧扣“民生为重”宗旨,着力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事业投入,有力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综合管理明显加强。完善动态打防机制,共投入6926万元完成年度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任务,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街面“两抢两盗”等多发性、团伙性犯罪,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全年刑事立案比上年下降9.46%,其中“两抢”、“两盗”案件分别下降30.95%、22.09%。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各类事故总数下降12.8%。重点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坚持开展整治无证照经营、卷烟酒类食盐打假、保护知识产权、“扫黄打非”、打击黑网吧、打击伪劣汽车配件等专项整治,有效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登记在册出租屋26万余套,采集登记流动人员信息97.37万条,已登记出租屋合格率达100%。
教育创强成果进一步发展。在建成教育强区的基础上,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启动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投入近3000万元推进信息装备工程。培英中学、65中学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终期督导验收。积极探索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特色教育协调发展。初中升学成绩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高考本科和专科完成率分别高于市平均水平11个和15个百分点。全部高(职)中均获得市毕业班工作奖励。
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区疾控中心龙归新址投入使用,硬件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资助新建改建农村卫生站48间,建成中心卫生站11间,推进了镇村一体化管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现有3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覆盖全区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参合受惠农民16216人次,资金使用率达92.44%,农民参合率达99.32%。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街镇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二级以上,其中特级站5个、一级站6个;指导建设了7个基层图书馆、5个“农家书屋”示范点。推进石井桥及桥东炮楼、平和大押等文物古迹的维修,摸查申报了16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织大型文艺演出20场,开展街镇、社区文化活动120场。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承办各类体育活动216次,参加人数34万人;新增全民健身场所68处,新增体育设施完善的村居51个;我区培养的运动员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金牌1枚。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实施就业“民心工程”,健全城乡统筹就业长效机制,城镇登记“4050”失业人员、特困失业人员、“农转居”人员就业率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面完成市下达任务。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68人。政府资助社区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7439人,资助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2352万元。48391名符合条件的“农转居”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8%;社保五大险种征缴金额7.48亿元,增长12.5%。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查处劳动纠纷3381宗,为员工追回工资3647.5万元。
民政、计生等各项工作扎实有效。131个社区被评为区级文明社区,44个“六好”平安和谐社区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建成245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和14个街道老年人防暑避寒庇护所,为208户家庭申报了“平安钟”紧急呼援系统的安装。狠抓基层基础建设,加大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力度,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人口计生各项工作任务。“双拥”工作为争取市第6次“双拥标兵区”和省“双拥模范区”七连冠打好基础。成功举办我区第四届旅外侨胞、港澳同胞恳亲大会,推动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武装、人防、侨务外事、民族宗教、统计、档案、气象、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绩。
(五)政府施政能力不断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坚持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情况及邀请区人大、政协领导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办理区人大代表专题议案1件,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151件,省、市、区政协委员提案150件,办复率为100%;十四届一次、二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结果满意率分别为99%、97%,八届一次会议以来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满意率为100%。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积极筹建政务受理、投资服务、政务信息和政务监察统一的区政务服务中心。推进政务公开,做好实施《政务公开条例》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快综合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深入开展行政执法主体、行为和依据梳理。积极实施依法治区“**”规划和“**”普法规划。大力推进《公务员法》的实施,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培训和考核,完成全区公务员登记和工资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人员试行聘用制改革任务。
不断提高应急工作和群众工作水平。成立区应急管理办公室,编制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救援预案并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开展21项民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受理群众来访来信来邮来电共4436件,办结率为96%。群众越级到省、市上访的人数分别下降79.2%和32.6%。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全年共调处化解各类民间纠纷3060宗,调解成功率96%;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294宗,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去年我区所取得的各项成绩,是全区人民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军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我区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较为缓慢,用地、电力等资源供应短缺仍然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二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镇区功能不够健全,“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展缓慢,并由此引发了较多的人口、城市环境等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三是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镇级政府历史债务的化解任重道远,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较弱,部分城乡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四是社会各类矛盾日趋凸显,综治维稳任务艰巨。五是一些公务员的素质能力与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机关作风建设有待加强。上述问题,充分表明我区当前思想认识上、工作机制和方法上以及发展的模式上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全区上下统一认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来加以解决。二、20*年工作任务
20*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同时,今年还是落实党的**精神的第一年,是昂扬进取的奥运年。我们必须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针对*区的发展现状,在解放思想中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开拓创新中真抓实干,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我们要根据区委“发展优化、注重民生、固本强基、促进和谐”的总体要求,立足一个城区定位(以生态和空港凝聚活力的创新型城区),坚持建设“两个适宜”新城区的目标,实施三次产业调整战略,突出“五大关注”,发展“六大经济”,打造“七大亮点”(在原来五个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基础上增加帽峰山中央休闲度假区和黄金围现代物流园),落实十项“惠民工程”,切实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推动和谐*建设。
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36%;工业总产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收2.11亿元,比去年实绩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政策生育率达到93%以上。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城乡统筹和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六大经济领域。始终坚持税源经济,以税收水平和可持续性作为经济布局、产业培育、项目引进、资源提供的评价要素;重点发展空港经济,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外宣传、增进与国际空港方面合作,着重做好规划建设空港城、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推动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规划建设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园区四个层次的工作;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好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引导企业技术进步、创建品牌、开拓市场,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完善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硬件和氛围,重点扶持海航中央酒店重建项目;努力拓展知识经济,培育企业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主题科技园建设,发展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落实村社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盘活历史用地,引导进行拆旧建新、“腾笼换鸟”,提高集体收益,使全体农民和转制居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加快“调一强二优三”,落实经济发展“好字优先”。继续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推广农业生产专业化、品牌化,运作模式组织化和集约化。坚持“工业强区”战略,继续扶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通信设备、精细化工、电子机械设备等现有支柱制造业;编制《*区工业产业集群布局规划》,做好民科园扩园、产业转移园区启动等工作;紧抓九州通医药物流、王老吉药业扩建等重点优质产业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其落户和投产。做强做优第三产业,通过举办“皮具节”、“化妆品节”、“汽车用品节”等活动营造声势和品牌,不断整合改造现有专业市场和市场园区,提升其经营档次、营销方式和税收贡献率。把握沙河涌沿线货运场外迁机遇,同和、京溪地区以及棠景、同德等成熟街区要大力整合资源,打造区域性城市中心和商业街区。帮助和支持现有大型优质企业上市,尽快出台我区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培育10家以上上市后备企业。
推进重点经济区域启动建设,打造经济增长新亮点。一是全力配合*新城商贸文化居住区内省市重点项目的推进,着力打造广州(国际)音像产业基地,加快周边“城中村”改造步伐,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会展、商贸、文化、金融、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二是加快新*国际机场配套商贸服务区建设,启动机场商贸和云和工业区两个规划组团筹建,推进海航集团物流基地建设,争取与省机场集团签定战略性协议,使机场自由贸易区同时落户我区,夯实建设空港城的基础。三是完善*大道公共配套设施,对现有物业进行升级改造,启动闲置地块上优质项目,积极发展商务、会议、旅游、休闲、餐饮服务产业。四是充分发挥民营科技园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企业总部,并将入驻和孵化企业的生产基地引向精细化工产业区、创新产业区、广州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和各镇工业集聚区;同时努力实施扩园,扩大辐射带动作用。五是加快对*湖周边区域发展的策划,突出生态和商住的概念,积极引导集体用地的开发利用,建设生态型新城区。六是利用帽峰山地区总体规划成果,开展帽峰山地区控规编制前期研究,头陂涌“农家乐”项目初步建成并投入营运,促进集旅游、度假、休闲、健身、餐饮于一体的帽峰山中央休闲度假区建设。七是加快广州市首个启动的区域性综合型物流园区——黄金围现代物流园的建设,力促园区控规的公布实施,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建成集货运枢纽、仓储配送、商品交易展示和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高效物流服务体系。通过上述七个经济区域的联动,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求新务实,想方设法破解发展难题。
要围绕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18条措施,勇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解除发展束缚。
完善招商选资和项目评审机制。丰富区情宣传产品,办好*发展论坛,多层次地开展对外宣传,树立鲜明的产业定位和区域形象。有重点、有计划地加强空港经济、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招商选资工作。健全项目引进评审机制,建立年度重点项目库和重点项目领导跟踪督办制度,落实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狠抓大投资、大项目落户;同时充分发挥各街镇作用,切实提高招商选资成效。
积极缓解土地、电力资源制约。出台《*区产业用地指南》和项目供地导则,构建区镇两级企业用地供需和厂房租赁信息服务平台,采用“易位”、“易权”、“易用”等方式盘活历史存量用地,支持企业解决物业确权。落实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安置用地和村社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积极推动完善2771宗不规范历史用地手续。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基础性工作,力争成为全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工作试点。对各村于1990年4月1日前实际使用且符合“两规”的集体物业进行梳理,积极完善有关手续。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模式实施政府土地储备,确保重点产业项目用地。推进电力设施建设,年内建成4座变电站,基本缓解区内用电制约。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支出基数、分税分成、风险共担、奖励超收”的原则,实施激励型街镇财政管理体制,试行街道部门预算,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注重效率、兼顾均衡的公共财政体系。积极向市争取加大对我区的财政投入力度。继续完善财政资金支出监管系统建设,大力调整支出结构,严格按预算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加大对民生的投入,确保财政超收的80%用于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实行预算资金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转变国有资产经营发展理念和模式,提高运营效益,确保国资增值保值。
完善协税护税机制。建立健全包括工商、税务等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和分工明确、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强化税收征管,促进应收尽收。加强基层协税护税队伍建设,建设覆盖全区的税源监控信息系统,推进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开展新一轮税收专项整治,重点理顺跨区厂企的税收征管关系,解决大型专业市场、娱乐场所、散小业户等的应收尽收问题。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调动部门和街镇的积极性,依法依规组织非税收入。
创新经济发展手段和载体。设立*区中小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委托管理专项资金和中小型企业贷款担保制度,加快建立全区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推荐不少于5家试点企业列入市自主产权“扶优工程”,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申报国家级、省级或市级认定,并在科技三项费用中按等级给予资金支持。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思路规划建设以汽车零部件、电力电气、生物医药为主题的广州863产业化促进中心一至三期,以科技创意为主题的广东创意产业园,以IT通讯产业为主题的嘉禾科技产业园,以音像产业为主题的广州(国际)音像产业基地等六个主题科技园。
(三)大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先导作用。加快区发展战略规划修编,开展功能区规划、组团体系规划及其核心区规划、交通主骨架规划编制,完成民科园拓展区、新*国际机场配套商贸服务区和中心镇各规划管理单元控规的编制和报批。抓紧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调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重点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切实解决好“两规”衔接问题。善于利用规划成果盘活用地,指导建设,破解制约。
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配合做好*机场第三跑道、华南路三期、武广客运专线、广珠铁路、广河高速、*新城五至八期、金沙洲居住新城和地铁2、3、6号线等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力争106国道扩建全线贯通,石井大道二期、均禾大道竣工,加快人和大桥重建。争取市加快推进机场高速与人和镇方华路的连接道路、亚运会场馆周边道路、*三至五线、黄石西路延长线、江石大桥等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内道路的通达率。积极争取市的资金支持,继续推进街道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和完善综合整治成果。
铺开*新城周边地区“城中村”改造。坚持“积极有序、循序渐进、一村一策”原则,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鼓励多种形式开展“城中村”改造。重点推进实施《*新城周边“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积极争取市的支持,实现在规划、产权、改造模式等方面的突破,推进三元里、棠下的“城中村”改造方案的完善和实施,开展萧岗“城中村”改造方案的编制工作,促进*新城周边地区城市形态重建。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水环境的保护力度,全面推进我区的污染源普查工作,推进石井河、新市涌等重点河涌和流溪河整治工程,大力配合*湖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开展小河涌整治和小水利设施建设。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以及林相改造工作,推进今年13个“青山绿地”二期项目,完善帽峰山森林公园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站和大气综合检测基地。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推进中心镇建设。促成人和镇总体规划实施,落实钟落潭镇建设用地规模,重点推进人和镇北部二次改水工程,完成太和镇的106国道龙归段扩建改造、江高镇的旧广花路扩建、杨山码头和钟落潭镇镇区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加快中心镇产业发展,加快“中央大厨房”、民营科技园创新产业区等项目筹建,规范太和镇物流园区运作,推进各镇工业集聚发展。
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广“公司+科技+农户+基地”生产模式,发展一批有特色、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农业商品基地,重点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发挥扶持农户农业综合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不断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新型农民。
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深化中心村规划,推进第二批84条中心村的规划调整。探索城郊型和远郊型村庄整治改造的多种模式,重点推进江村村农民新村建设、北村村庄整治、大纲领村旧村抽疏改造。结合创建省、市级卫生村、文明村和新农村试点村工作,开展30个村庄环境整治,完成大田公园、米岗公园等7个新农村绿化项目建设,推进19个农村“绿色家园”项目,新建一批自然村独立污水处理系统,20座农村公厕,加快太和、人和垃圾压缩站和垃圾收运系统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自然村通水泥路工程,提高村庄公建配套和环境管理水平。
建立完善强农惠农各项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继续实施农保区利益补偿机制,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加快农村地区学校上等级建设,增加优质学位供应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通过委托专业保险公司进一步提高报销服务水平,推广农村卫生站镇村一体化管理。大力实施农民科技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农村扶贫济困全覆盖,完成在册剩余27户低保困难群众危房重建或维修工作。加强协作和指导,确保完成20*年村(居)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五)加强社会综合管理,营造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
切实加强城市环境管理。深化和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和“捆绑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监控指挥系统。指导和规范“农转居”集体经济组织的运作,引导其承担必要的公建配套、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夯实城区转制社区建设的基础。巩固“创卫”成果,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努力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务。以卫星图片执法检查和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为契机,组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健全基层土地监察网络,完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和“两违”查控机制,严格保护国土资源。
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机制和属地管理体制,继续加大整治无证照经营力度,持续打击走私贩私、虚假违法广告,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不断优化市场经营秩序,改善投资创业环境。积极扶持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发挥其对行业的规范、指导、自律作用。
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强化重大恶性案件的侦缉,遏制“两抢两盗”等严重暴力犯罪及侵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多发性犯罪。加大警务科技投入,建成覆盖全区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健全社会群防群治联防体系,有效改善社会治安。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围院式管理模式,落实实有人口登记工作。健全区、街镇、社(村)居三级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危化等救援基地和救护队伍,加强专职消防队伍的建设。落实安全生产日常监管,重点开展危险化学品和建筑安全、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等专项整治,强化隐患整改和危险源监控,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构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长效机制,健全基层信访机构,积极化解基层群众的信访问题,加强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不断提高区域人口管理水平。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深入推进“两无”(无政策外多孩出生街、镇和无政策外生育村、居)创建活动。认真开展打击“两非”专项整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计生宣传服务阵地建设,继续开展生育关怀见面服务活动和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普查服务活动,完善流动人口计生“大捆绑”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
(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扩大改善民生成果。
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事业性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规范化学校建设为载体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在2010年前新增2所省一级学校、1所市一级学校。以德育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教学,强师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基础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积极给予财政支持,完成剩余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全部农村卫生站硬件的建设,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推进太和、钟落潭和人和镇级医院的升级建设,强化中心卫生站的公共卫生功能和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社区、村级医疗工作人员的培训,推进中医工作与社区、村级公共卫生网络的结合,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促进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认真落实就业援助措施,全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和“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业园区、社区、村)”活动,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全力遏制劳动纠纷。深入开展“农转居”人员和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启动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推行农民工先行参加工伤保险,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推进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加快各街镇文化站、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升级,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大对平和大押及周边古迹的保护和利用,打造我区文化旅游新亮点。以“迎奥运、办亚运”为主题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会演和体育赛事,扶持贫困村体育设施建设,力争全区体育设施完善的村居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加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健全以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和应急救助制度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认真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主动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制定并落实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及责任追究办法,继续清理政府审批事项和规范性文件。加强审计监察工作,健全惩治和预防并重的防腐体系。推进依法治区“**”规划和“**”普法规划的实施,完成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80%以上的达标任务。
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府政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强化区长热线等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机制,提高行政管理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确保区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逐步推行政务运行信息化,健全政务监察系统,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公务员法》的实施,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培训和考核,增进廉政意识、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创新力,打造诚信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20*年是我区抓落实、强基础、求发展的重要一年,让我们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共同进取,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向科学发展轨道,促进“和谐*”建设,在打造以生态和空港凝聚活力的创新型城区的征程上迈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