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工作报告
时间:2022-09-30 10:54:00
导语:党代会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省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自觉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为加快**崛起而努力奋斗。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现**崛起关系**未来,关系全省人民根本利益。在新的征途上,我们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崛起,才能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崛起,这是中央的要求,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是9700万**儿女的殷切期盼。
一、省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省七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和***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开拓进取,胜利完成了省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经济总量超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万元,财政总收入近千亿元。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增加值实现翻番,在全国的位次由第七位跃升到第五位,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增长近四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优势产业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旅游、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国优质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初步形成,粮食产量近三年连续创历史新高,今年突破千亿斤。城镇化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群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进一步壮大。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全国第十三位跃居第四位,**交通运输大通道框架基本形成;电力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五位,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普通高校在校生由26万增加到95万。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重大进展,成功战胜非典疫情,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体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科学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社会就业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覆盖面逐步扩大。办了一批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实事好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大省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涌现出任长霞、常香玉、陈新庄、李学生、李连成、洪战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成功组织了“实现**崛起”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活动。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投资建设了**艺术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安阳殷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百亿的九个省份之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九成以上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国有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一半,成为生机勃勃的增长力量。农村综合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彻底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延续两千六百余年的“皇粮国税”。行政管理、文化、投资、财税、交通、粮食流通、科技、教育、卫生、城市公用事业等体制改革和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矿产资源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招商引资势头强劲,东引西进成效显著,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得到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依法治省有序推进,普法教育成效显著。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各种社会预警、应急机制初步形成,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干部教育培训扎实有效,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三级联创”、“双强”活动深入开展,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机关党建工作稳步推进,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党员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老干部工作富有成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建立,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不同程度地遏制,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果。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全省上下思想解放、精神振奋,改革、开放、发展意识全面增强的五年;是经济发展、实力提升,城乡面貌发展变化快的五年;是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是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先进性得到保持和发展的五年;是形象改善、人气聚集,把一个充满活力、正在崛起的**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五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的同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开始了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这些成就标志着我省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五年来的成就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辛勤工作的基础上,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豫部队、武警官兵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七届省委,向所有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把**的事情办好,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科学发展作为根本原则,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等各项政策,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时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部署;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创新发展路子;必须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开放上,积极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建立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唱响科学发展主旋律、打好正面宣传主动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坚持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凝聚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力量,形成加快**崛起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加快**崛起提供坚强保证。
过去的五年,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人均发展水平低的基本省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城乡发展差别大。同时,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层次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经济开放度低、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经济增长方式亟须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凸显,就业压力加大,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和谐发展的难度加大。改革的力度还不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比较突出、亟待突破。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某些领域还比较突出。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以解决。
二、**崛起的历史任务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崛起与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部署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在内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实现**崛起,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惠及全省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分两步走:经过五年努力,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谐**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再经过近十年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成经济强省、文化强省,保持社会和谐,实现**崛起。那时的**,城乡面貌必将焕然一新,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山川更加秀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曙光必将出现在充满活力、更具魅力的**大地!
**崛起的蓝图勾画了**发展的美好未来,吹响了全省迈向新征程的进军号角。去年以来,总书记、总理先后视察**,充分肯定了**崛起的发展思路,勉励并明确指示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要求我们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中央领导的嘱托,为加快**崛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今后五年是实现**崛起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内需不断扩大;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必要条件,特别是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之路,全省上下形成了思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完全能够利用综合优势,实现中央要求,加快**崛起进程。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崛起,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努力推进和谐**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按照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达到两万亿元左右,人均达到两万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转变增长方式取得突破。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业快速发展,二、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成为文化发展活力、实力、竞争力强的区域。
--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长足发展,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公平,社会大局稳定,人与自然日益和谐。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政府职能转变富有成效,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加快**崛起既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重大而紧迫的现实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牢记使命,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扎实工作而不可心浮气躁,自觉地肩负起加快**崛起的历史重任!
三、加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做大经济规模,而且要加快经济转型、提高发展质量,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大而强与富而美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新突破。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下大力气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把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紧迫的任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食品、有色金属、石油和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建筑业和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把加快基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治淮、治黄工程和其他兴利除害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段)、燕山水库等一批大型水利设施,构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保障体系。搞好大型煤炭、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促进能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公路网络、管道运输、航空运输、内河航运和通讯枢纽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郑州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交通区位新优势。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加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文化、中介、房地产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旅游和金融业,使现代物流业成为优势产业,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金融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
把集约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形成一批配套能力强、聚集效应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提高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重点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成长性企业,推动更多的大型企业集团进入国家500强。
(二)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城镇化是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途径。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走城乡互动、区域协调、体系合理、发展集约、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增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搞好城镇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依法治市,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集约发展,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创建宜居城市和节约型城市。重视城区发展,认真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破除体制障碍,搞好城乡一体化试点,逐步形成以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重点的一体化新格局。
**城市群是建设经济强省的“柱石”。认真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把洛阳建成新型工业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郑汴一体化,大力培育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产业带;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促进区域功能对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同治、产业互补、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使其成为带动**崛起的龙头,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是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支撑。要在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和资金安排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依托重要交通线发展新兴产业带,促进区域内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安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南阳五市要发挥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显著提升产业层次和区域竞争力。商丘、信阳、驻马店、周口四市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加快农区工业化进程,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县域经济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基石”。要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县市综合经济实力全面增强。鼓励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支持巩义、永城、邓州、固始、项城等发展成为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经济困难县的支持力度。加强市区和县城建设,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继续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三)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新突破。“三农”问题事关建设经济强省大局。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深入开展“抓试点、争致富、办实事”活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逐步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继续推进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经营模式,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县建设,打造**劳务品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农民致富。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逐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和易地扶贫,加强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减少贫困人口。
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行“两免一补”,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都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搞好村庄规划,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交通、电网、通讯、沼气、安全饮水、流通、生态环境等设施建设,及早实现村村通电、通油路、通宽带,村村有连锁农家店。引导和支持农村加快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源泉。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征地制度、集体林权、流通体制、金融体制和供销合作社等改革。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取得新突破。我省人均资源少,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大,建设经济强省,必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管理和调控,积极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继续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加快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广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鹤壁、义马等循环型城市和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性企业和园区,形成一批循环产业链;大力推进城市节能和生活节能,着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引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形成低投入、低消耗和高效率的经济社会体系。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地方法规、资源价格体系及标准体系。
加强生态建设,搞好环境保护。加大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重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认真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重点开发区要注意提升产业层次,优化经济结构;在限制开发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在禁止开发区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防护林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认真执行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优化投资结构,严格禁止新上高污染、低效益、破坏和浪费资源的项目,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不懈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清新空气,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青山碧水。
(五)坚持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努力在建设创新型**上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是建设经济强省的不竭动力。要把自主创新浓墨重彩地写在**崛起的旗帜上,着力建设创新型**。
建设创新型**,重点是科技,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人才。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鼓励原始创新,突出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动力的增长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大专项工程,积极研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大力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整合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风险投资,保护知识产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促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人才强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党政人才队伍,一批一流的科技文化领军人物,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国际化视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一批社会急需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打造“**人才高地”,把各方面的人才集聚到实现**崛起的伟大实践中来。
(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在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取得新突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务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建设电子政务,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发展上放手,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服务、引导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显著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投资、财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体制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股票、债券、信托等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保险业、郑州商品交易所加快发展。支持农村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积极培育劳动力、技术、土地、产权、信息等要素市场,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健全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突破口,努力破解经济外向度低这一难题。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境外资本和沿海资本,努力实现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的重大突破。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效益。加强关键设备和短缺资源进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
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对实现**崛起具有决定性意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能够谱写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宏伟篇章。
四、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省科教基础较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建设文化强省条件得天独厚,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崛起的战略任务,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深入开展科学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在理论武装和舆论引导上取得新进展。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努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深化理论武装工作,突出抓好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继续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学习教育。认真组织好《文选》的学习。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和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建设。普及科学理论,着力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组织好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进展,宣传我省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成就,宣传**日新月异、正在崛起的新形象。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提高监督水平。健全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搞好热点引导。
(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上取得新进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活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化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省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中开展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拓展文明城市、文明景区“双创”工作,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推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三和行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不断增强加快**崛起的精神动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力弘扬**人民朴实正直、自强不息、团结友善、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优秀品质。树立和宣传一批在**崛起主战场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新的社会群体、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困难群体拓展。
(三)加大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力度,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上取得新进展。要全面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为加快**崛起提供强大智力支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依法加大教育投入,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学体制等改革。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积极发展科学事业。认真贯彻落实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科学基础设施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坚决反对迷信和伪科学。
(四)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柱。要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体制创新、艺术创新和运营方式创新,加大优势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全省先进文化的大发展。
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实现市、县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推进文化资源、文化服务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化进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文化进基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规划建设好省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省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抓好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珍贵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加快发展主导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文化知名品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科技进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五)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进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单位经营业务与主业剥离,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企业改革,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面落实改革配套政策和文化经济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深化文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搞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文化市场。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伴随着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崛起提供强大动力,为中华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五、认真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问题,努力推进和谐**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进协调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努力建设和谐**。
(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制度保证。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权利。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对台和侨务工作,加强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联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办事制度。
扎实推进依法治省,充分发挥法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保障作用。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坚持司法为民、司法公正,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抓好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政法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营造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加强利益协调机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随着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日趋重要。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倾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力度,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促进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切实做好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职工工资工作。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早实现省级统筹。健全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加快建立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做好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健全保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发展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扶助活动。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
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的综合治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三)加强创业环境建设,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要以软环境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和文化创新。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打破地域封锁,消除偏见歧视,营造支持创业的政策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指导,营造促进创业的服务环境。整顿市场秩序,维护合法权益,营造保护创业的法制环境。宣传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形成崇尚创业的舆论环境。通过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创业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他社会阶层人员创业生力军的作用,激发各类创业主体的创造活力,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使**大地成为创业的沃土。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培训机制,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和对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
(四)加强平安**建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要求,创新理念,完善机制,改进方法,做好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工作。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矛盾纠纷排查,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发生。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着力疏导和缓解矛盾。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力化解社会矛盾。
公共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加大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查禁力度,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抓好基层基础工作,重视派出所、司法所、基层法庭建设。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交通、消防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灾情监测和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公共应急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努力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重视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建设,大力支持武警部队建设,不断提高战斗力。开展“双拥”活动,密切军地合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五)加强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城乡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建立新型管理和服务体制,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网络,支持居民协助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我们对构建和谐**充满信心和期望,我们也一定能够带领全省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新生活。
六、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我们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凝聚全省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肩负起**崛起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充分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毫不放松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指导**崛起的伟大实践。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兴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新高潮,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点,列入大规模培训干部规划和各级党校、培训基地教学计划,作为各级中心组学习和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重要内容,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特别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兢兢业业做工作,实实在在干事业。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政绩评议、公示、审核、监督制度,重用贯彻科学发展观成绩突出的干部,严惩制造虚假政绩的干部,形成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用人导向。
(二)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崛起的水平。领导班子要围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努力成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加快**崛起的坚强领导集体。
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着力培养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集中精力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职能分开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领导格局。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各级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建立完善信息反馈、专家咨询、决策公开、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领导班子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督查、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通报等制度。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坚持和完善年度考核、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巡视、诫勉、询问、质询等制度,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日常管理监督。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领导集体。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所承担的任务选干部、配班子。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重视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大力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注重选拔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
(三)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推进**崛起的骨干力量。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能够担当**崛起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围绕加快**崛起的目标任务,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扎实开展大规模、多层次、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抓住理论武装、实践锻炼、监督管理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素质优良的中青年后备干部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继续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办法,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以平时考核为主,并与集中考核相结合,推进干部考核工作科学化。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推荐、差额考察、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推行干部任用常委会票决、全委会表决,认真落实党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力度,推行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三票制”,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贯彻落实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及时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切实执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任职回避、交流等制度。坚决查处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行为,认真做好巡视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立并完善干部推荐、考察和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坚决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严厉惩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四)认真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崛起的战斗堡垒。我省有420多万名党员、18万多个基层党组织,直接肩负着加快**崛起的历史重任。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改革创新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健全和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改进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扎实推进强基富民工程,深化和拓展“三级联创”和“双强”活动,完善和推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继续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积极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努力探索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以建党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大在非公有制企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范围和领域。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党建工作。继续做好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领域的党建工作。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把符合党员标准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认真落实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各项制度,不断建立新的制度,努力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章活动,着力提高广大党员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党员培训,不断提高执行政策、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的能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党员队伍工作机制,增强广大党员先进性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关心爱护党员,保障党员权利,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五)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以良好的党风政风推动**崛起。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教育崇廉、制度保廉、监督促廉,不断提高反腐败工作的整体效能。严明党的纪律,加强监督检查,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坚决纠正、治理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好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对任何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都要彻底查处、严惩不贷,决不能让腐败分子削弱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认真落实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大兴“严、细、深、实”之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使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同志们,这次大会紧紧围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崛起的主题,明确了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提出了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的历史任务。“两大跨越”是加快**崛起的核心和标志,“两大建设”是加快**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坚强保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既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矛盾,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困难和挑战。这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次新的“赶考”。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倍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倍加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倍加珍惜和发展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崛起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同志们,我们肩负着中央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踏上了加快**崛起的新征程。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一定要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努力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 上一篇:新一届省委常委会任职讲话
- 下一篇:学习贯彻党章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