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时间:2022-09-11 04:59:00

导语: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近年来,**市认真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皖发[2003]13号)精神,采取积极措施,抢抓发展机遇,加大服务力度,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规模日益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内在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力量。

一、基本情况

截止**年9月底,我市个体工商户35423户,从业人员7.18万人,注册资金6.97亿元;私营企业3754户,投资者8083人,雇工3.71万人,注册资本34.02亿元。新增私营企业675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095户,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0.33%、119.04%。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规模不断扩大,实力逐步增强,注册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据今年上半年统计,我市注册资金在100—500万元的民营企业398户,500—1000万元的企业77户,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2户,亿元以上的有3户。规模企业占全市民营企业总户数和比重逐步上升,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我市民营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30家,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8家,年产值和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已组私营企业集团11家。

2、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经营领域得到拓宽。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多种行业并举、多元化经营的新格局。产业结构从过去以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为主,逐步向新型三产及二产与一产转移。截至目前,民营经济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0%、31.0%和68.0%,二产比例显著加大,二产中异军突起的有:昊方公司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盛世光学玻璃、花园油脂等工业企业,并涌现出了一批如天洋集团、环亚集团、百惠集团等实力较强、层次较高的民营企业集团。在行业分布上,民营经济已由商业、餐饮业、修理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向科技、信息咨询、中介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发展,向加工制造业、农村种养业等产业领域延伸。如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固定资产总额已达6.4亿元,从业人员达4200余人,有46家民营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民营外向型企业增长更快,仅纺织、服装加工行业,今年就增加了50余户。

3、推动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改变了过去公有制经济的单一形式,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激发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竞争活力。特别是近年来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造和改革,有力推动了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目前,我市已有86户民营企业通过参股、兼并、收购、托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华运等企业在实施或参与改制后实现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我市天洋集团等一批民营企业步入全省民营企业百强行列,皖酒集团等4家优秀民营企业、咸亨酒店等4户优秀个体工商户受到了省政府的嘉奖表彰。

4、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市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近40%,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明显。2003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14.1亿元,增长23.0%,实现营业收入3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3亿元。今年1—6月份,全市民营经济共实现总产值10.0亿元,实现销售总额23.9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分别增长30.5%、53.9%和41.5%。同时,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渠道。2003年我市民营企业共安置下岗职工3007人,目前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已达17.15万人。广大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代表人物和先进人物积极参政议政,担任市人大代表的有27人,市政协委员有27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社会偏见,赢得了社会的认同。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注重扶持,加强引导,切实提高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1999年成立了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工作,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抓好。充分调研,结合实际,确定了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思路。一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领域,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二是结合招商引资,倡导“引进来、走出去”,引导外来民资投入,以光彩事业为载体引进国内外大量民间资本到我市兴办光彩事业项目。组织本地民营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三是扶优扶强,扶持本市重点民营经济发展,形成规模示范效应。四是放手发展各个类型的民营经济,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自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召开12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专题调研组,从基本现状、发展环境、融资状况、技术结构、市场发展、内部管理等各个层面进行调研,全面掌握和分析民营经济现状,着手制定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奖励,分别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的纳税大户、出口创汇企业、科技型企业和著名商标进行了表彰。推荐皖酒制造有限公司、华运物流有限公司、安徽昊方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有限公司参加省优秀民营企业评选活动,并受到省政府的表彰。注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民营经济的代表比例,使民营企业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越来越多的民营从业人员被选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两年来已先后提出各类建议和议案10余件。做好民营企业的党建、工建工作,成立了**市新经济组织工作委员会,负责管理全市15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党建事务,并在全省率先组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新经济组织工会等。

(二)给予公平待遇,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以《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民营注册资本分步注入的领域,试行登记注册“一审一核”制度,进一步提高并联审批的质量,提高办事效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便捷高效的服务条件和服务环境。改善民营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深入开展“文明诚信”创建活动,全力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公民,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民营经济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营造普遍关注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决定》精神,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和举办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强化对“重合同、守信用”民营企业的宣传,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调动社会各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民营企业视察活动,举办民营经济论坛和讲座,推动形成全市关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突出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瓶颈,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我市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金融部门进一步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改善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办法》,各金融机构进一步简便贷款手续,扩大贷款范围,满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制定了启动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积极帮助民营企业争取政府性资金扶持。2003年先后为滤清器公司、华运集团、昊方公司等民营企业争取到国债、省高新技术专项、加快皖北地区发展财政贴息和市技改专项补助等政府扶持引导资金1036万元,市级技改专项补助资金总额的一半以上补助给了民营企业,为历年最高。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担保。2003年3月成立了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按照“扶助性资金、市场化运作、绩优者扶持、制度化管理”的原则,以政府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稳健、公平地为全市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适时召开银企对接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四)引导外来民资投入,注入民营经济发展新活力。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进驻便利条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紧紧盯住省内外民营经济大企业、大集团,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以良好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服务优势积极引导外来民营企业到蚌投资发展。新奥集团、世纪联华、福建经纬集团等纷纷到蚌投资兴业。截止今年上半年,已有130余人次来蚌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78家,投资金额1.7亿元,实现了更多本地、外来民营企业的资本对接与互联互通。

(五)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围绕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快中小企业改制步伐,转换经营机制,实现民营转制。2003年全市88户中小企业完成了改制工作,共安置职工13000人;集体工业企业改制15户,安置职工3498人。突出政策支持,着手研究出台《加快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长办公会已专题研究,近日将下发),重点是如何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组织开展民营经济“七帮扶”活动。采取服务上门、现场办公、跟踪帮扶、定点联系等形式,共走访民营企业126家,帮扶组建私企集团10家,帮助安徽城市企业集团等8家民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合同帮扶30家个私企业荣获“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帮扶70家个私企业注册商标78个,帮助建立块状民营经济园区10个,有力促进了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做好项目储备工作。通过举办信息会,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重点项目扶持方向、技术信息等,引导企业正确投资,帮助企业加强项目申报、储备。2003年组织了天润、滤清器等企业编制上报亿元以上项目计划,帮助7户中小企业编制千万元以上项目计划,争取国家、省优惠政策支持。强化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引导与扶持。市花园油脂厂被批准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怀远纯王种业、固镇天源棉花被批准为省级龙头企业。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做好进口配额申请工作。2003年共为市黄山毛纺、欣欣毛纺等企业申请羊毛进口配额1300吨,并帮助市花园油脂等企业做好豆油、菜籽油、棉花等配额计划。

三、存在问题

一是市场竞争力弱。我市民营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不大,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整体优势。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劳动密集性企业偏多,产品结构单一,多为初级产品和大企业的配套产品,新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仅为26.7%左右。产品的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偏低。民营企业人才普遍短缺,绝大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不到4%。

二是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家长式管理还很普遍,生产经营凭经验决策多,依靠科学和民主决策的少。

三是产业层次依然较低。加工制造业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小,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特别是三产中的传统行业,新兴行业所占比重小,2003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仅占5.5%。

四是融资难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市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须凭资产抵押,信用贷款很少。由于民营企业普遍资信度低、缺乏有效的抵押和质押资产以及银行的单位贷款分摊成本较高,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能力十分有限。企业其它融资途径和办法较少,制约了进一步发展。

五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后劲不足。部分民营企业“小富及安”,满足于现状,发展目标不够大,排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招商引资、扩大规模的积极性不强。

六是发展民营经济的思想观念需要更新,政府部门服务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打算

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目标,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努力开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提高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程度。切实发挥市个私经济发展协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协调和服务,帮助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消除一切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观念和做法,在项目申报、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入的领域,一律向民营资本开放。大力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强对基层执法部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管,着力为民营企业营造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继续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民营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结合文明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省、市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宣传,加强对民营经济先进典型和诚信守法企业的宣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

(二)健全服务手段,加大管理和服务力度。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并联审批的质量。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拓宽信息渠道,使民营企业能及时、充分地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继续通过信息等形式,引导企业正确投向。积极帮助企业编项目、报项目,争取国家及省资金的支持。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切实提高民营经济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水平。积极支持和帮助民营企业发展进出口业务,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出口退税服务,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逐步提高民营经济的科技含量。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意见》(皖办发[2003]22号),支持、引导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和提高企业消化、吸收、转化最新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的能力和引进国外新技术能力。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展以市场换技术活动,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改造旧流程、旧设备,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产品设计数据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营销商务电子化,全力提高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对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继续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努力培养一批高科技、高技术、高效益型民营企业,使之成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拓宽融资渠道,努力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深入贯彻落实《改善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推动我市金融机构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贷款范围,改进信贷方式,努力满足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以信用**建设为契机,突出抓好民营经济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征信工作,为银行向民营企业投资提供信用信息平台,争取银行扩大信贷规模。进一步发挥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作用,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服务。进一步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研究和利用资本市场,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拓宽融资渠道。

(五)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丰富我市民营企业家的知识结构,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视野,开展法律、科技、管理等各类培训活动,组织民营企业家出国、出境考察交流,有计划地邀请先进地区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来我市介绍发展经验。重视和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将民营企业家纳入企业家培训范围,通过教育培养,不断提高民营经营管理者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更新民营经营管理者发展观念,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进一步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为其加快发展提供动力。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重视和抓好对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