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2-03-17 03:27:00
导语: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的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注重涉农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加强农业执法检查和监督,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法制和工作环境。人大代表每年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三农”问题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围绕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落实各项农业政策措施、金融支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这是对国务院工作的有力支持,是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有力推动。今天,我受总理的委托,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解决“三农”问题所做的工作和采取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供给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科学判断,明确了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提出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的好形势。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保持稳定,这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增收困难。近些年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农产品价格低、农业比较效益差等原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也严重制约农村市场的开拓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粮食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减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需年度缺口不断扩大,库存大幅度减少,部分地区和个别品种供求矛盾凸显。粮食供求关系由供大于求向供求趋紧转变。三是耕地大量减少。从1996年到2003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400多万亩。近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2.17亿亩,年均减少4340万亩。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有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合理需要的一面,但违规乱征滥占也是重要原因。一些地方脱离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盲目兴建开发区、大学城,盲目扩张城市规模,大量圈占耕地。这既削弱了粮食生产能力,也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这些情况表明,“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粮食生产下滑势头不扭转,耕地乱征滥占状况不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不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国民经济就不能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如期实现。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必须把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必须把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来抓。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专题研究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问题。总书记、总理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去年底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今年初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全面部署。针对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去年10月和今年3月,国务院两次召开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抓好粮食生产、做好粮食市场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重大政策措施,促进粮食生产恢复和发展。今年5月和7月,国务院先后召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深化改革问题。国务院还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下发有关文件,对耕地保护、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工作,分别做出了安排。
中央从多方面采取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农民减负和权益保障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粮食生产实行多项有力扶持措施。一是直接补贴种粮农民。中央决定,今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13个主产省种粮农民。其它省份也安排了部分资金对本地区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全国共安排直补资金116亿元,截止7月31日,已兑付到农民手中109亿元。这是首次对种粮农民实行普遍的、直接的补贴,虽然具体到每个农户补贴的钱不多,但在当前农民收入不高、增收困难的情况下,确实发挥了明显的政策效应。二是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在前两年对大豆和小麦实行良种补贴的基础上,今年把良种补贴试点范围扩大到水稻和玉米。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区的良种补贴资金28亿元。这项措施不仅支持了农民多种粮食,而且有效地推广了良种良法。三是对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适当补贴。今年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安排这方面的专项补贴资金4.7亿元。四是对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国务院先后公布了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提前发出价格信号,引导农民发展水稻生产,缓解粮食供求的品种矛盾。五是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化肥生产企业在税收、电价、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加强化肥价格监管,努力控制零售价格。这些政策措施,对促进粮食生产的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实行减免征农业税。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5年内在全国取消农业税。这是一项直接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今年加大了减免征农业税力度。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在河北等11个粮食主产省(区)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其他地区降低1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随正税同步取消或降低。中西部地区因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减免农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今年,中央财政将新增转移支付216.6亿元,加上去年的基数,用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资金达到500多亿元。一些沿海省份及其他地区有条件的县,也自费进行了免征农业税的改革试点。今年全国减征免征农业税233亿元,取消农业特产税68亿元,农民由此减轻负担共计301亿元。可以说,古往今来农民种地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正在变革,征收了21年的农业特产税已经终止。今年全国有1.5亿农民已不再交纳农业税,有5亿农民交纳的农业税已减少42%,其余农民的农业税也降低15%左右。
第三,增加农业投入。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情况下,国家较大幅度增加了农业投入。今年建设国债总规模减少,但用于农业的国债投资总量增加、比重提高。今年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农村“六小工程”的投入预计超过280亿元,目前已下达投资258亿元,占全年计划规模的92%。开始启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第一期项目(2004-2007年)计划投资31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50亿元,平均每年投资37.5亿元。农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投入继续增加。第一次明确了将土地出让金的部分纯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规定市、县将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预计今年全国筹集资金130亿元左右。
第四,严格保护耕地。在加强宏观调控中,严把土地这个闸门,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的果断措施。全面清理整顿开发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案件。暂停半年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同时保证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用地。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在全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严格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不允许在基本农田里植树造林、挖塘养鱼,制止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的行为。对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安置情况进行清理检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第五,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这是农村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在前一阶段取消“三提五统”、治理“三乱”正税清费的基础上,减征免征农业税,同时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配套改革。二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8个省(市)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安排1650亿元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目前对8个试点省(市)的扶持资金已经到位。经过一年的努力,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经营状况有所改善,支农服务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增加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鼓励发放支农贷款,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调整邮政储蓄资金转存人民银行利率政策,减缓邮政储蓄资金流出农村。
第六,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拖欠工资是农民工反应强烈、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今年,我们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大清欠工作力度。截止8月6日,全国建筑领域已偿付拖欠的农民工工资282.8亿元,占历年拖欠总额的87.4%,其中2003年拖欠的162.9亿元已偿付98.4%。继续清理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各项乱收费。加强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督查。研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问题,一些城市已出台了具体的办法。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
第七,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国务院从增加投入、完善政策、改革体制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坚持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启动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两基”攻坚计划,从今年起到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远程教育示范工程,中央财政今年投入30亿元资金予以支持。中央财政还拿出资金对农村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编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资金,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艾滋病和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县的乡镇卫生院建设;安排4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和农村卫生建设。同时,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大对农村科技的投入。
今年中央采取的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农民受惠之多,是多年来少有的。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体现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导向,符合国情、符合农情、符合民情,广大农民对此满意、高兴和拥护。
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自觉性,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的政策措施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抽调大批干部深入乡村,宣传和落实中央政策。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整顿农资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相关政策,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农村形势出现的积极变化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加强农业政策措施的效应开始显现,农民积极性明显提高,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夏粮和早稻生产扭转了连续多年下滑的局面,夏粮产量达到2021亿斤,比去年增产97亿斤,增长4.8%;早稻产量642亿斤,比去年增产52亿斤,增长8.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连续多年下降的态势,预计超过15亿亩。目前秋粮长势良好,如果后期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今年粮食总产量有望达到年初的预期目标。
--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可喜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345元,实际增长10.9%,出现了多年来所没有的两位数增长。二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加较多。上半年,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改变了多年来主产区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三是种养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同步增长。由于价格回升、产量增加,上半年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人均589元,增长18.9%,扭转了种植业尤其是粮食收入多年下降的局面。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工资性收入继续增长。今年国家扶持力度加大,全国农民人均政策性增收50元左右。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可望超过年初的预期目标。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在加强粮食生产的同时,各地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优质化率明显提高,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例达到46%,比去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早稻面积比例达到70.5%,提高8个百分点。“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面积比例达到74.3%,提高3.4个百分点。农作物区域化布局进程加快,主要农作物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复种指数提高,撂荒地减少,拓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空间。畜牧、水产业产品产量稳步增加,效益提高。市场机制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值、利润、税金和出货值同步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继续扩大,预计今年外出务工人员将比去年增加400万人左右。
--乱征滥占耕地的现象开始改变。通过治理整顿,全国共撤并各类开发区4813个,占原有开发区总数的70.1%,核减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2.49万平方公里,占原有规划面积的64.5%;已退出开发区土地2617平方公里,复耕1324平方公里。一些地方在基本农田植树造林、挖塘养鱼的行为得到纠正。清理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工作取得进展。截止6月底,全国清理出欠付农民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147.7亿元,已偿还农民87.4亿元。严厉查处了一批侵害农民利益的土地违法案件。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不断加强,不仅有利于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效地抑制了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等取得较大进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国有310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参加的农民达6899万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组织和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进一步发展。
--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成效。今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病。中央和疫区地方政府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面展开防治禽流感阻击战,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取得了防治工作的阶段性胜利。面对一些地区发生的洪涝、台风、地震和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各级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精心组织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灾区重建和生产恢复较快。同时,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取得进展,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动物疫病强制扑杀补偿等制度得到健全,突发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
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生产止跌回升、农民收入增长加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是宏观调控的突出亮点。农业形势出现喜人变化,是国家政策的驱动力、市场价格的拉动力、各级工作的推动力“三力”同向作用的结果,也与较为有利的气候条件分不开。实践证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加强农业的政策措施是及时有效的,把扶持农业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完全正确的。
在当前比较好的形势下,我们仍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又要看到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看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村形势。一是在夏粮和早稻增产的情况下,对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和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难度不能低估。粮食产量大头在秋粮,实现全年粮食增产目标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即使粮食总产量达到年初的预期目标,当年产需缺口仍然很大,库存还会继续减少,地区和品种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从长远看,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加上农业用水增长空间极其有限,提高粮食供给能力、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很大。粮食问题既有近忧,又有远虑,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二是在当前农民收入增加较多的情况下,对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不能低估。今年农民收入增幅较高,这是在前些年增幅较低的基础上实现的,也是政策增收效应和价格增收效应的成果。前一阶段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出现恢复性上升,是今年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但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受到种种制约。要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难度仍然很大。同时,农村基层机构和人员精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目前许多地方乡镇财政困难,农民负担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三是在乱征滥占耕地势头得到遏制的情况下,对耕地保护的难度不能低估。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还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保护耕地和非农建设占地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四是在当前农业发展出现好形势的情况下,对克服长期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体制性制约因素的难度不能低估。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农业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下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虽然国家这些年增加了投入,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低的问题,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现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很多,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消除体制性障碍特别是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制度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
总之,对当前农业的发展水平、对农民的富裕程度、对农村的政策效应,都要有一个客观而恰如其分的评价和估计。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慢,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农”的各项工作不能松懈。
三、下一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加强农业的一系列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从中长期看,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坚持把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调动农民积极性,关键是要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尤其要逐步建立起保护和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机制。(二)坚持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是一个长期方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要保护好基本农田。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增强土地产出能力和抗灾能力。重点支持主产区搞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努力在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五)坚持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继续深化农村税费、粮食流通、土地征用和农村金融等项改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户籍、就业、财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六)坚持依法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涉农法律,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断健全农业法规体系,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法律法规有效实施。
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紧紧围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稳定不变,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保持粮食价格的合理水平,防止谷贱伤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实现秋粮增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切实加强田间管理,搞好病虫害防治和抗旱排涝,立足抗灾夺丰收。落实好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明年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鼓励农民扩大冬小麦播种面积,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持。粮食具有特殊商品和一般商品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要加强国家的支持、保护和调控,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注重运用经济杠杆调动农民和主产区种粮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主产区和主销区互助合作、利益补偿的机制,逐步形成各地各方共同促进粮食生产的局面。
二是稳定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价格。今年上半年农资价格上涨较快、农村消费品价格涨幅高于城市,影响了中央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效应,也给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必须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的价格监管,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化肥生产和运输的各项优惠政策,保证能源和原料供应,努力保持化肥价格基本稳定。加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市场整顿和打假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哄抬价格的不法行为。
三是加快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农产品运输成本高、流通不畅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总结推广部分地区对农产品运输减免道路和桥梁通行费的做法,尽快在全国建立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搞好价格和供求信息服务,提高流通效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力度。这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具体体现。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建设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实施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药、化肥、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开展农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
五是积极扩大农民就业。不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问题,就难以实现农民的富裕和保持社会的稳定。在高度重视城市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农村就业问题,把引导和帮助农民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扩大农民就业,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让有限的农业资源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又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就业空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商贸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转移渠道,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践证明,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必须正确看待、客观评价和公正对待农民工,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继续改善外出务工环境,坚决取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加快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进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动保护。不得违反土地承包法随意收回外出务工农民的承包地。
六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通盘考虑和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局面。加快农村国债建设项目的计划下达、资金拨付和建设进度,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推进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继续搞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完善政策,巩固成果,注重实效。抓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加强中小河流防洪设施建设。抓紧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明年预算内建设资金要进一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向能够直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建设项目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改革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整合政府投资,努力改变过度分散和多头管理的状况,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率。
七是做好救灾和扶贫工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妥善解决好受灾群众的生活问题,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学校能按时开学。抓紧修复水毁工程,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切实加强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严肃查处截留挪用救灾款物的违法违纪行为。进一步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集中力量支持贫困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组织劳务输出。
八是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我们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严格的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尽量少的土地耗费,获取尽可能多的现代建设成果。在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保护耕地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乱占滥用耕地现象反弹。国务院有关部门在10月底前将出台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的措施。加快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土地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继续搞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具体地块、村组和农户,完善保护责任制。继续加大征地补偿费清欠力度,对拖欠、截留、挪用的农民征地补偿费,今年年底前要全部偿还。按照缩小征地范围、提高补偿标准、落实安置责任、完善征地程序的思路,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征地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并尽快实施。
九是扎实推进农村金融等各项改革。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在总结8个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再增加21个省(区、市)作为试点单位。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增强支农信贷能力和可持续经营能力。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的范围和规模,研究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贷款难的问题。今年还将选择部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农村信用社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到户的试点。合理调整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支农服务范围,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的同时,允许农发行对具备条件的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建立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农村贷款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引导和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发展农业保险。抓紧研究制定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与担保、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财政和信贷支农资金相配合等政策措施。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国务院已作出了部署,下一步主要是抓好落实,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是富国之道、强国之策、安国之基,是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宏伟事业。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做好“三农”工作极端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以使全社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多方支持,对农业这个重要而又弱质的产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对农民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理解,确保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农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增强宗旨意识和法制、政策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切实提高对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执法和工作力度,保持支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报告及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这些对做好“三农”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关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已责成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正在抓紧研究落实,并在今年年底前将改进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书面报告。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我们要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