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动党员管理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3-03 08:46:00

导语:对流动党员管理的一些探索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流动党员管理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离土进城,引发了颇具时代特征的“打工经济”。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员自然站在这支劳务输出大军的前列。但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困难,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组织生活无处去,想找组织谈心无人听。如何使党员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热点。

大源镇作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经不断适应、完善,已形成造纸和金属门窗两大支柱产业。随着本土经济的趋向饱和,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将创业的触角伸向外地。在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调查数据表明,大源镇共有外出党员103人,数量多、分布广,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跨出国门,远赴坦桑尼亚。大源镇党委充分认识到这支队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及时建立健全外出党员管理机构,创造性地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通过管理机制规范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组织活动务实化、沟通渠道网络化、服务意识人性化等有效手段,确保流动党员“创业不脱党”、“离乡不离党”。

一、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党员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以及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的“领头雁”效应,越来越多的农村党员离开土地,外出淘金。二是流动分布面比较分散。三是流动党员构成相对复杂。包括农民、下岗工人、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社会人群。四是流动时间不确定。什么时候外出,外出多长时间难以确定,大体上按季节流动,有的长年在外经商。五是流动党员以青壮年为主。他们思维活跃、文化程度高,是最具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队伍,但由于心态复杂,在外易受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又是最不稳定,最容易出问题的群体。

一直以来,我们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存在着用人单位不管,原单位党组织管而不实的现象,造成管理工作中的五大难:

(一)、组织关系转移难。一方面,由于职业不稳定,流动频繁,加之转移组织关系比较繁琐,一些流动党员不愿意转出组织关系。另一方面,较多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不健全,无法接收流动党员转来的组织关系,很多党员虽然组织关系仍然挂靠在大源镇,但实际上已脱离了党组织的有效管理,成了所谓的“档案党员”、“口袋党员”。

(二)、组织活动落实难。流动党员离土离乡,难以经常回原地参加组织活动,而流入地党组织又没有及时、有效地接纳他们参加党的活动,使这些外出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也导致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化,只顾个人挣钱致富,忽视党的组织活动,成为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

(三)、经常教育坚持难。流动党员出门在外,要经常性地回原地接受集中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有的党组织只能在其临行前、农忙或春节返乡时“突击”教育一番;有的党组织虽然建立了外出党员联系制度,但由于流动党员分布零散,工作变动频繁,能够坚持经常联系的也为数不多,基本上放弃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出了问题,就以惩罚代替教育。这也是为何年底的党员“双评”活动中,流动党员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不少人因为经常不参加组织活动,不按时缴纳党费,被评定为不合格党员。

(四)、权利义务监督难。大多数流动党员常年在外,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就使原党组织无法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情况;流动党员也缺乏归属感,难以正常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五)、党员先进性体现难。流动党员在外拼搏,对本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就较少关心,不能参与本地的经济建设,也不能为地区发展出谋划策。在老百姓眼中,这样的党员形同虚设,先进性无法体现,无论对党员自身形象,还是对党组织的威信,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流动党员管理的初步设想和实践

上述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仅靠现行的管理办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流动党员动态变化的实际。这种现状如不及时改变,必将影响党的形象,削弱党的纪律,败坏党的声誉,丧失党的威信,最终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因此,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我镇强化管理、大胆实践,全面落实流动党员“安家工程”。

(一)、以健全组织、建立制度为基础,让流动党员把“家”安在异地

深入调查摸清底数,建立完善党员信息库,向全镇外出党员发出一封公开信,并开通E-MAIL信息通道,及时传递信息、接收反馈,实行双向交流。对登记在册的103名流动党员进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做到“三知”,即知去向、知现状、知思想。

从适应流动党员特点出发,健全组织建设,加强建章立制。在党员相对集中的上海建立了大源籍共产党员上海临时党支部,镇党委主要领导亲自赴上海慰问党员、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蒋家村支部有名党员远在坦桑尼亚创办造纸厂,为保证先进性教育活动不留盲点,大源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构建学习平台。除使用电子信箱传递信息外,还装置摄像头进行视频对话,将系统学习和面对面的即时交流结合起来。该公司另有两名来自江苏和湖南的党员也希望参加党组织活动,镇党委经商议后,决定成立蒋家村-坦桑尼亚党小组,以营造学习氛围、充分调动积极性。其余流动党员根据各党组织制定的“一联一”制度,由一批政治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在家党员负责,督促学习、交心谈心、汇报思想。实现组织全覆盖,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无人管”的问题,确保他们在异地安“家”落户。

(二)、以改进管理、突出服务为重点,把流动党员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针对流动党员远离家乡,缺乏归属感的特点,大源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使流动党员既“安家”,又“安心”,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方式,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坚持“实际、实在、实用”和“小型、业余、分散”的原则,以业余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以传真、邮寄、托运等方式,及时发放学习资料,充实学习内容。

转变观念,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坚持把教育、管理、监督、服务融为一体,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等主题活动,切实帮助解决家庭及外出务工中的实际困难,消除后顾之忧。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和温暖,从而自觉服从管理,积极投身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

(三)、以发挥作用、保持先进性为核心,让流动党员奉献在党旗下

流动党员走南闯北,务工创业,经风雨见世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致富能力,有利于带动整个党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增强党组织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结合时展和流动党员的特点,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他们在带头创业、扶贫济困、促进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流动党员有所“为”。

引导党员发挥优势,做促进发展的带头人。大源镇充分认识到流动党员见识广、信息灵、有技术的优势,大力开展外出党员“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出金点子、为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一份力”的主题活动。鼓励每名党员争做一名致富能手、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带出一批富余劳力、引进一个投资项目、帮扶一户困难群众。流动党员在外经商创业,就是大源的一张“活名片”,党组织在外出党员返乡及临行前,予以“补课”,充分肯定他们的作用,要求他们强化党性、提高素质、塑造形象,当好家乡的宣传员、信息员、联络员,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有序流动。

引导党员富而思源,做家乡建设的热心人。深入开展“奉献在党旗下”活动,倡导外出创业者心系家乡、反哺家乡。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观念、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剔除陈旧的思想意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通过从事农产品流通、带领群众外出务工、带动群众开拓创业等形式,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羊”;通过利用各种关系和渠道,积极牵线搭桥,导向引路,为家乡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为家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春一村,一个年集体经济不足一万元的薄弱村,能在新农居点建设中抢先一步,在新农村建设中占得先机,靠的是全体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该村党员发出“讲党性、比奉献”的号召,自愿集资13.4万元,有感于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有感于村容村貌的巨大改观,该村的富裕群众也慷慨解囊,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共计筹得资金34.6万元。

流动党员是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中出现的党员群体,涉及范围广,结构复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加快,其人数必将是逐年增加,如何管住、管好、用好这支队伍,是新形势下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积极探索,真正使流动党员做到“人走千里不断线,组织时刻在心中”,牢记身份,艰苦创业,自觉践行先进性,成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让流动的党旗在异地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