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理解贯彻党内监督条例

时间:2022-01-11 04:46:00

导语: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理解贯彻党内监督条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理解贯彻党内监督条例

一、什么是求真务实

二、为什么要制定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三、党内监督条例的内容、特点及深远影响

一、什么是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四个字,并非新词。它是我们党议论了多年的老话题,也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党多年来一直强调它、提倡它。真——本性,本质,符合于事物的本来面貌。如:真正、真实、真切、真理等等,实一一充盈,稳固,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如:实在、实际、实话、实干等等,真与实,是万事万物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客观存在世界、规范自身行为的第一要求,有真,才能谈长期共存得上善与美。实在,才有诚信与秩序。真与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所谓“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就是千百年来对人们做人、办事的基本要求。

求真务实,对于共产党人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掌握规律;就是要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地干实事、求实效。从“真”的内容上来讲,根本上是要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顺应潮流,把握趋势,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根本利益,走在历史发展的前头。这就是最大的“真”。我们的所有一切活动、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谋求这个“真实”和“真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的“真”,我们就不可能推进事业的发展,因些,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求真”还是作假,关决不是无足轻重的问题,而是与能否正确认识国情和把握规律联系在一起的。

二、为什么要制定和公布《条例》

1、历史上党内重视实事求是

据1951年底发动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中统计:在全国县以上党政机关参加运动的383万人中,贪污1000万元(旧币)以上的共10万人,贪污总金额达6万亿元(旧币)之多。曾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严峻考验的老干部,前中共河北省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及时任书记张子善,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刘、张二人曾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人死地战斗过,他们在拿枪的敌人面前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他们曾是党的干部队伍中的佼佼者。但是进城后,他们在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下,凭借职权盗窃国家资财,剥削民工血汗,侵吞灾民粮款,勾结私商非法营利,从人民的功臣腐化堕落到人民的罪人。这是不幸言中的第一例。接着,1953年党内又揭露了高岗、饶漱石阴谋、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发生的一场严重的斗争。当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国家计委主席的高岗,曾在开辟西北革命根据地及领导东北解放区的革命和建设中,在支援志愿军入朝作战以及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等方面都做过大量工作。但在成绩面前他滋长了骄傲情绪,利令智昏,随着地位、职务的升高,他的政治权欲和野心急剧膨胀起来,不满足现有的显赫职务,在党内争权夺利,骄横跋扈,不可一世,最后陷入野心家的黑暗深渊,再也不能自拔。这是被不幸言中的第二例。对于一个执政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早地发现或任其发展,那么党的领导地位就会被动摇,党的肌体就会日甚一日地腐烂,直至毁灭。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东欧一些国家的党的个别领导人发生严重的腐败,使党脱离了群众,给反对派以口实,结果相继丧失了领导权,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这些历史事实都是值得我们记取的沉痛教训。

2、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

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前,诸如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贪污腐化、索贿受贿、任人为亲、钱权交易、公款吃喝和官僚主义作风仍在党内滋长和蔓延,有的还相当严重,到了目无国法、肆无忌惮的地步。虽然惩处了一批高官,对腐败分子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交叉感染”和持续蔓延的势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倒遏制。据2003年7月21日《京郊日报》载:近三年来,仅北京市累计查处国有企业违法案件这达1007件,挖出企业“蛀虫”1097人。警钟长鸣50余载,宿疾缠身半个多世纪。为什么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纠而复生呢?分析起来,主客观因素兼而有之,而且错综复杂。前人对此已作过很多精辟的分析和归纳,这里无须论证,我认为其要害就是我们队伍中的个别同志,在太平盛世之际,在事业一帆风顺之时,淡忘了的谆谆教诲,他们害了严重的遗忘症。

三、《条例》的内容、特点与深远影响

《条例》共分5章:《总则》、《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监督保障》、《附则》,共计47条6600余字。综观《条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条例》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使党内监督制度化。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告诫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防止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所打中。1962年,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针对党内“左”的错误与不正之风提出:“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是来自党委会本身。”1980年,邓小平又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1990年3月12日,中央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拟定党内监督条例。此后党的多次会议均强调拟定党内监督条例。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并要求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以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将拟定党内监督条例提到议事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作为建党以来的第一部党内监督法规应运而生。《条例》公布后,有舆论称之为“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的里程碑”,也有舆论称之为“党内制度监督的一把利剑”。的确,《条例》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党内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深层次上表现为党内权力配置、制约和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其实质则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条例》不仅以制度的形成规定了监督的对象、内容、重点,而且以界定党内不同层次的组织、机构、人员监督职责的形式,进一步规范了党内权力关系,确认了党的各级委员会、纪检委员会、党员以及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在监督方面的职责、责任和权利,即所拥有的权力。《条例》规定的监督主体和10项监督制度,可以说形成了一个监督体系,既包括监督上级,也包括监督下级,还包括监督同级。由此可见,《条例》从散见于党章和有关文件的原则规定,最终形成一个专门的党内法规,标志着党内监督已经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二,《条例》以党内民主为主线,自始至终贯穿着民主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正确处理党内关系的政治准则。所谓民主集中制就是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在这里,高度民主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行正确的高度集中。

发展民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的。发展党内民主要以实现党的纲领为目的,现阶段则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其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引导和保护、发挥全党同志的积极性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党组织的职能与党员的权利、义务来开展党内民主。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不同于以往的“手段论”和“目的论”,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对于监督的认识,同样达到了新的水平。因此要鼓励广大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讲真话。从党的中央机构至每一个基层党组织,从党内选举到对领导干部进行评议与监督,都要充分发扬民主。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以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为重要内容。党的各级组织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来自基层和实践的丰富经验。注意倾听各方面意见,特别注意倾听相反的意见。发展党内民主还必须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要注意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的渠道,使党员的意见、建议、批评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当然,在党内生活中要特别发扬讲真话,不讲假话,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扬党内民主,才能真正使党内监督落到实处。

第三,《条例》对监督“重点对象”给予了合理定位,明确把“一把手”规定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这样的思路和定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条是最引人瞩目之处。《条例》之所以如此规定,一是因为“一把手”对于搞好党的建设、加强党内监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因为这些人是最需要监督但却是长期最缺乏监督,也是最难监督的。据媒体披露:200*年,党内共有13名省部级腐败高官被查处。如此多的高官被查处,如此多的腐败大案、要案被公开披露,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少见。事实已经多方证明,问题只要涉及“一把手”,往往就很难办,因为在现有的权力运行模式下,“一把手”往往能够化解各种“监督”。无论是舆论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都很难对“一把手”产生实际效果,特别是目前的监督体制到了省部级就更难奏效。如果没有切实的制度来约束“一把手”的话,谁又有能力在“一把手”的领导之下去监督“一把手”的生活与社交呢?事实再度说明,要想监督“一把手”,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条例》出台,将使得对“一把手”的监督有章可循。

如何加强党内有效监督特别是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呢?《条例》作了明确规定:其一,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励,都要按照集体领导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众所周知,在党内用人问题上,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正确行使用人职权。但也的确有少数干部任人唯亲,受贿卖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条例》出台,为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又一重要法规依据。其二,提出建立报告制度。《条例》规定“一把手”分别在届中和换届前一年,在规定范围述职述廉一次,各级干部要如实向党报告个人重大事项。此项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一把手”犯罪。其三,提出建立追究责任制度。“一把手”或少数人决定的问题,除遇紧急情况外,应当追究决定者责任;给工作造成损失的,应当追究责任;对隐瞒不报、不如实报告、干扰和阻挠如实报告或不按时报告、请示的,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制度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四,建立巡视制度。该项制度也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这种制度借鉴了古代的一些做法,可以解决“同体监督”的一些弊端。当同级纪委不能监督同级党委的时候,就要通过没有领导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异体”来进行监督。巡视制度就是这样一个“异体”。当然,巡视制度有不小的作用,但相对而言,成本过大。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通过纪律来监督,通过媒体监督,防患于未然。

《条例》的出台,看起来是党内法规建设的普通一步,实质上是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格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一大步。相信在这一有效的监督机制下,我们党一定能更加求真务实,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