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初探
时间:2022-01-10 03:50:00
导语:关于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7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纪检监察机关服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纪检监察工作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地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融入纪检监察工作之中,提高思想认识,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做到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有所作为。
一、纪检监察机关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中应该有所作为
优良的发展环境,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必备条件,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必然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去,努力做到有所作为。
1、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是纪检监察工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很好的切入点。应当看到,经济发展环境的不良与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经济秩序混乱为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另一方面,一些机关和部门存在的弄权勒卡、办事拖拉、搞地方保护主义,少数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又是导致经济发展环境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从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的职责看,通过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可以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坚决治理“三乱”现象,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环境的明显好转;通过深化源头治理腐败,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可以巩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成果;通过严肃惩处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其他违纪违法行为,严肃工作纪律,可以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有力的保证。因此,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是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很好的切入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该抓住这个切入点,深入到经济工作的部门和环节,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善环境促进反腐倡廉,通过反腐倡廉促进环境改善。
2、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是纪检监察工作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有效途径。在200*年初的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同志强调指出:纪律检查工作与时俱进,就要努力创新,不断改进纪律检查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使纪律检查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当前,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其中就包括影响发展环境的党风廉政问题。在这种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应该明确,完成反腐倡廉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改革和发展,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惩治腐败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改革和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办几起案件,查处几个人。通过参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客观上可以促使纪检监察机关更多地深入经济建设的实际,更加贴近经济工作,更直接地进入经济发展主战场。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然促使纪检监察机关在主观上开拓创新,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3、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可以为纪检监察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开展,党风政风的明显改善,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相辅相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形成公平竞争、依法发展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一方面,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可以促进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建立和完善,使得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必然促进依法办事、规范竞争的普遍形成,进而推动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一步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执法。这些都为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第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进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包括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开展各种专项治理,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各项源头治腐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尤其是公共财政的严格实施,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普遍推行,更离不开充足的财政收入作支撑。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必将加快地方经济的增长,增强地区经济实力,进而为纪检监察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纪检监察机关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中可以有所作为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促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特别是去年以来,认真开展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即“改软”工作。我们紧贴市委、市政府这一工作,着眼于切实解决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认真履行职能作用,努力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一)抓住服务企业问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坚决精简审批事项,降低企业办事门槛。我市200*年分三批精简了718项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精简比例为48%。但企业对我市行政审批的问题仍然反映强烈。为此,在去年“改软”工作中,我们采取“三个一批”作法,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降低企业办事门槛。一是取消一批。取消了32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二是合并一批。将35项审批事项合并为16项。三是替代一批。对可以用市场机制替代的行政审批,坚决通过市场运行。如在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入市交易方面,去年我们协助市政府出台了11项相关管理规定,确保中心城区经营性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土地交易中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去年该中心共完成土地交易69宗,面积2749亩,成交金额26.49亿元,实现土地收益8.77亿元。此外,还不断完善了“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市产权交易所”等要素市场,实行有事“找市场”而不“找市长”,既深化了源头治腐工作,又改善了经济发展软环境。
2、切实转变审批方式,实行审批提速。我们在精简审批事项的同时,还着力抓好审批方式的转变,切实实行审批提速,为企业提供快捷的服务。一是在两区一园试行了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制度。改革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的行政审批制度,将市直26个部门的241项行政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委托,“两区一园”的企业不出园区即可办理市级权限范围内的行政审批事项。二是深入推行“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去年,我们在不断提高市外商投资联合办公中心“一条龙”办公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督促工商、规划、公安、税务、劳动、房产等部门加强了办事大厅的软硬件建设,积极推进并联审批,实行一般审批事项必须5天内办结、只盖一个公章的作法,行政审批提速初见成效。三是大力提升政务公开工作水平。建立区域集中办事办法,以青山区为试点,建立了2千平米的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将15个区直部门联合在一起集中对外审批,实行“一门受理、一窗收费、限时办结”制度,去年11月成立以来,该中心已为企业和群众办理各类事项1.1万件。协助主管部门在市档案馆设立了现行文件阅览室,向社会公布市政府制发的非密级文件和行政规章;开通武汉政务网站,市级国家机关和各区政府都上网公布了政务信息。同时还制定了《政务网站管理暂行办法》,使网上政务公开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3、严格规范审批行为,健全监督制度。去年以来,我们参与制定出台了《行政审批暂行规定》和《行政审批责任及其追究暂行办法》,对设定行政审批事项等,实行了群众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确立了违规审批无效的原则,明确了对违规审批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办法,进一步健全了我市行政审批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着眼于解决“三乱”问题,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
近几年来,我市对“三乱”问题多次治理,但企业经营者被“三乱”困扰的现象一直没有完全解决。为此,在去年的“改软”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集中解决这个问题。
1、打好“三个战役”,集中整治“乱收费”。在去年的首次民意测评中,工商、土地规划、公安交管是企业反映比较多的部门。我们建议市政府派出工作专班进驻三个部门,分别用三个月时间开展集中整治的“三个战役”。工作专班进驻上述部门后,采取一清(清收费项目、标准、依据)、二查(明查暗访)、三改(督促整改)、四建(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的方法,较彻底地盘点了三个部门的各项收费,共取消、降低、合并收费项目154项。在打好“三个战役”的同时,我们还将市建委等26个部门列为“改软”和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重点部门,要求各单位自查自改自建。在年底小结“三个战役”的工作会议上,又决定将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延伸到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55个部门,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改软”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收支两条线”规定得到进一步落实,去年进入市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达到29.09亿元。
2、清理中介机构,规范收支行为。去年以来,我市查处了多起乱收费、私设“小金库”、滥收滥支的典型案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多数发生在主管部门所属的中介机构中。对此,我们在“改软”过程中,对工商、规划等26个行政执法机关的中介机构开展了专项整治。一是开展“三清”。清机构、清账户、清票据,26个市直部门共清理出35个中介机构,撤销347个银行账户,没收1190余本违规票据。二是督促脱钩。要求26个部门的中介机构在规定时间内,实行人、财、物三脱钩,并规定了三个“一律”,即原来已收取的各类规费一律归集到财政专户管理;行政机关所有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在中介机构兼职取酬;中介机构一律从原所属机关大楼搬出,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不得强制服务,其收费项目及标准必须经物价部门审核批准,并照章纳税。
3、改革收费管理制度,强化对收费环节的监督。一是推行集中收费办法,减少收费部门和收费环节。如从去年9月起,我市对进入市土地交易中心的15项经营性用地有偿使用和9项开发建设应交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一个窗口、一次性收费。同时,在两个开发区也初步建立起“一站”(区内设立统一收费站)、“一家”(内设财政机构统一收费)、“一次”(各种收费尽可能一次上缴)的新收费管理模式,实行全过程公开收费。二是积极探索“首次不罚”办法,为企业发展设“路标”而不设“路障”。如市质监局出台了“首次帮扶”办法,对在检查中首次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但不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着重宣传教育、督促整改,一般不予罚款,进一步制止了少数工作人员利用自由裁量乱作为行为。三是公开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增强社会监督的约束力。去年4月,我市在精简1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开制发了《武汉市行政事业性收费手册》,手册收录了全市56个行政部门、275项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规定凡未列入手册的项目可拒付,并可举报投诉,有关部门将严肃查处。
(三)查处乱作为不作为行为,进一步促进依法行政
1、严明纪律规定。去年,我们制发了《关于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处分处理试行办法》,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各种“乱作为、不作为”行为进行了具体界定,规定了相应的处分处理办法。如行政审批方面,对有擅自设立审批事项等6种行为之一的,将责令检查、限期改正、赔礼道歉,给予通报批评或待岗教育;拒不改正的,将给予行政处分。
2、畅通投诉渠道。为及时发现和处理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各种行为,我们着力畅通企业、群众的投诉举报渠道。出台了《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督办管理暂行办法》,对软环境投诉事项的处理原则、受理范围、办理程序和奖励与惩处等作了明确规定;建立健全投诉网络,成立了市软环境投诉督办中心,向社会公布了投诉电话,并与市长专线“12345”实行联动;建立了受理投诉情况定期汇总制度、投诉督办的各部门联系人制度以及投诉办理责任追究制度,保证了受理的软环境投诉得到及时处理和反馈。
3、严查违规行为。对各种“乱作为、不作为”行为,我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不搞下不为例。去年上半年,我们查处了洪山区规划分局违规收费、隐瞒截留国家规费以及私设“小金库”等违纪违法问题,涉及金额1600余万元,4名处级干部被追究纪律和刑事责任。查处了二七工商所有关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接受吃请、乱收费等问题,该所所长等人受到行政处分。今年5月,群众反映我市公安部门在侦查和审核一起某公司涉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的过程中,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作出了将该公司某负责人劳教的错误决定。我们及时调查核实后,对此进行了严肃处理。对负有直接责任的3名干警给予了行政处分,并追究了市公安局法制处和江岸公安分局2名领导的责任。去年以来,我们共查处乱执法、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173起,处分处理党员干部33人,较好地保证了“改软”工作的推进。
三、纪检监察机关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中必须更加有所作为
参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是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回顾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感到,纪检监察机关要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更好地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必须认识到,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任务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牢固树立两个任务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的思想观念,把促进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做到“三个自觉”。第一,在明确任务时,要自觉地把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两个任务一起部署、一起落实。第二,在检查工作时,要自觉地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大力纠正和查处危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各种行为。第三,在考核评价时,要自觉地把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经济发展环境是否得到明显改善等,作为考评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是否取得明显成效、党风政风是否进一步好转的重要依据。
2、要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在工作进程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履行新党章赋予的组织协调职能,坚持把治理和解决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起抓,敢于牵头、善于牵头,积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努力增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合力。200*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纪委、市监察局牵头,会同市物价、编办、财政等部门,负责全市经济发展服务环境的集中整治工作。我们和上述部门认真研究工作方案,定期分析工作情况,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次主动到整治单位协商沟通,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向市领导反映,顺利地完成了精简收费项目、清理中介机构等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要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和工作手段。在抓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纪检监察机关要着力围绕影响发展环境、阻碍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在少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存在的该办不办、推诿扯皮、办事拖拉、官僚主义等不作为行为,以及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出乱办事”等乱作为行为,要进行重点查办,严肃处理。在监督检查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民主评议等手段,对行政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行政效能评估和行政效能监察机制。
4、要进一步加大惩戒力度。严厉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严肃党纪政纪,是纪检监察机关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的重要手段。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作为纪律监督的重点对象。在严肃查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违法违纪案件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各种危害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的查处和惩戒力度。特别是对在行政审批工作中搞违规、越权及超时审批,甚至借机搞吃拿卡要的;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搞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在政务公开中搞假公开、假承诺以至引起企业和群众强烈不满的;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失职、渎职的;以及其他阻碍政令畅通、损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各种行为,都要按规定严厉查处,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5、要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包括政府在内的各个主体都必须依法办事。纪检监察机关参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完善而严密的廉政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各级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在制度建设中,一要坚持预防在先的原则。在起草或参与制定各种行政规章以及各项重大决策和措施时,要善于将廉洁勤政的原则贯穿其中。二要坚持重点防范的原则。要在着力规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同时,针对投资经营者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制度或办法,突出重点防范。三要坚持实用可行的原则。制定规章制度,必须内容具体,环节清楚,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执行和落实;同时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警示和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