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贯穿党的建设的生命线

时间:2022-01-09 03:58:00

导语:改革是贯穿党的建设的生命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革是贯穿党的建设的生命线

****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这是在关键时候、抓住关键问题作出的对党的建设全局具有关键作用的论断。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生命线,必须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本文试从党的建设诸对关系内在的统一性来探讨改革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以思想解放促进思想统一,以思想统一推进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两者辩证统一,内在一致,循环递进,互动发展,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思想统一依赖于思想解放,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统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依赖于思想的高度统一,没有思想统一就没有新的思想解放。解放思想,开辟了理论新境界,拓展了发展新空间,注入了前进新动力,也提升了思想统一的水平高度;统一思想,形成了共识,统一了步调,凝聚了力量,也升华了思想解放的价值内涵。思想解放是前提,统一思想是保证;思想解放到哪里,思想就要统一到那里。解放思想,才能前进;统一思想,才能更好地前进。

就党的建设而言,思想解放,就是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不断推进思想观念的更新。要强化执政的观念。始终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出发考虑问题,结合党的建设的实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要强化发展的观念。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把发展作为最关注的课题、最主要的任务、最优先的议程,用发展的实绩来检验领导工作的成效。要强化与时俱进的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就抓住了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我们务必要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勇于突破陈规、改革创新。凡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能够推动党的建设发展的做法和举措,就应该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大胆创新。要强化群众的观念。“执政为民”,既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又是我们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路线的体现,我们要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群众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要强化开放的观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要以开放的视野观察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善于借鉴其他国家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大胆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开放的胸襟推进党自身的改革和现代化,把市场机制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理念、方法、手段引入到党建工作中来。要强化民主法制的观念。党的建设必须以实现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价值和目标的归属,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及一系列原则,首先体现到党的活动中来,在党员的意见主张得到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实现党内的民主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督,使党内民主成为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为发展人民民主提供可操作的前提。

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努力推进新的思想解放。当前,建立在“三个代表”共同价值观上的思想统一为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首先,思想统一形成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共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续写了新的篇章。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就是认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就会自觉地在用“三个代表”实现思想统一的过程中实现新的思想解放。其次,思想统一提高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标杆。思想解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志指出:“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建立在“三个代表”思想基础上的思想解放,就是用“三个代表”的理论,来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探索和解决的实践,不断总结新经验,开拓新的境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到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第三,思想统一增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实效。按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观念创新,探索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就能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平;按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体制创新,形成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格局,就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按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建立妥善处理和调节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新机制,就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思想解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工作活力激活肌体活力,以肌体活力激发工作活力

****重要讲话中讲到两个活力,即党的工作的活力和党的肌体的活力。把握两个活力之间的有机联系,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个活力之间的关系,犹如人的肌体与人的运动的关系,动则皆活,活则共生。党的工作朝气蓬勃,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既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创造了新的条件,又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必将进一步激活党的肌体活力;党的组织生机勃勃,党的队伍坚强有力,就会为党的工作提供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必将进一步激发党的工作活力,全面推进党的各项事业。

增强工作活力,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努力在履行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推进富民强省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上狠下功夫。首先,工作活力要体现在敢于“破”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我省干部群众抓住了两次大的发展机遇,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绩。但在更大的范围来比照,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某些方面的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增长势头还不够猛,根本的制约因素在于我们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活。面对国内外新的竞争态势,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攻克体制机制“瓶颈”障碍的途径,打破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真正按改革的思路和市场机制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体制机制的活力带来发展的无穷活力,以体制机制上的比较优势赢得发展上的竞争优势。同时,工作活力要体现在勇于“立”上。既要防止和克服小富即满、小胜即安的保守思想和计划经济的传统习惯,提倡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防止和克服自我束缚、自我局限的封闭意识,勇于突破以往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固有模式,不断进行自我扬弃,又要克服亦步亦趋、照抄照搬他人的落后思维,敢于超越他人,在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培育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形象。总之,工作活力要体现在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破”和“立”的实践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引前进的思想航标。着力研究解决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在“破”和“立”的循环交错中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与时俱进地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党员队伍建设,是保持党的肌体活力的根本途径。当前,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鲜血液。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们要及时地、源源不断地把大批年轻优秀的高知识层次人才吸纳到我们党内来,充实进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还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一支掌握先进科学管理知识、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和经营管理干部队伍,使我们党人才辈出、群英荟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积极稳妥地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以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二是建立能进能出的更新机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干部、党员能进能出,党的队伍一潭活水,是党的肌体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要建立以德才为标准、以实绩为导向、以群众公认为根本要求的领导班子更新机制,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的优秀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平庸、实绩平平、作风漂浮、脱离群众的干部及时调整出各级领导班子。要严把党员“进口”、疏通“出口”,通过加大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力度,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形成党员队伍的正常更新机制。三是努力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勇于正视党员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依靠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加以解决。这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在党内创造交流思想、形成共识、解决分歧、增进团结的环境,并通过严格的教育管理,努力清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发展。

三、以方法创新催生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引领方法创新

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方法创新是操作层面的创新,以其快捷、多样、应变显示出极富活力和张力的特征;制度创新是规范层面的创新,因其渐进、厚积、集成呈现出独具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特征。方法创新与制度创新相比,具有战术性的意义,没有持续不断、卓有成效的方法创新,就没有制度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创新就是集大成的方法创新;制度创新与方法创新相比,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它为方法创新指明目标和方向,方法创新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相辅相成,统一于党的建设创新发展的全过程,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取得重点突破和整体提高。

方法创新的实践,使长期以来困扰党的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破解,也使我们在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打开新局面上有了突破。比如,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化方面,实行了“公推”、“公选”、“公示”,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充分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再比如,在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方面,采取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先建工会再筹党组织、委派党员管理人员以及挂靠联建等办法,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有效地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还比如,在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方面,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和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办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积极探索将党建工作不断向社区延伸拓展的方法和途径;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行“双向进入、交叉兼职”的做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创新,为党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方法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要善于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适时总结、提炼、升华,内化为对全局长期起作用的制度规范,从机制上保证党的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当前,要着力于三项制度的建设:一是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按照大力选拔靠得住、有本事的优秀干部,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领导层的要求,积极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工作的力度,尽快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创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党机制。积极研究和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建立党组织为突破口,努力创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党的内外部条件,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率,把党的领导、党建工作和党组织作用更加有效地覆盖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领域。三是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充分运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成功经验,把“三个代表”要求贯穿于“三级联创”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使“三级联创”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时代特色。同时,把争创县(市、区)部门和乡镇站所“四个好”纳入“三级联创”体系中。

四、以集中建设推动长效建设,以长效建设拓展集中建设

集中建设和长效建设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统一。集中建设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既定的主题和目标,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步骤,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重点加强党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建设的形式和做法。长效建设是着眼长期发挥作用的经常性建设。集中建设带有阶段性、专题性、示范性,正确、适时、有效的集中建设为经常性的建设提供宝贵的启示和经验,从而使长效建设有一个长足的发展;长效建设带有稳定性、制度性、基础性,它通过汲取集中建设的有益经验形成长效机制,使集中建设的成果在更多的层面、更大的范围、更长的时间拓展、深化、勃发。没有集中建设,长效建设缺乏势能,难以持久和提高;没有长效建设,集中建设闪光一现,难以巩固和发展。

历时一年半的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继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后党中央开展的又一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着眼于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着眼于维护和发展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达到了“让干部受教育、使农民得实惠”的预期效果。在我们党形成最新理论的重要时刻,进行这样一次集中建设,一方面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推动科学理论的普及,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形成指导思想的统一,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为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实践再一次证明,在重要的时期,选择重要的对象,围绕重要的主题,集中进行一次党内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既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有利于推动长期建设,功在当前,利在长远。

借鉴“三讲”教育尤其是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要着重加强四个方面的建设,把集中建设的成果融于长效建设中。一是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要将建立领导联系点、干部住户、结对帮扶、部门包片、信访接待等做法很好地进行梳理,进一步实化内容,细化要求,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在长期坚持上下功夫,在解决问题上求实效,使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经常化、制度化,使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二是在班子民主生活会方面,要进一步规范会前、会中、会后的做法,会前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班子成员之间进行深入的交心谈心;会上紧紧围绕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各自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做好情况通报工作,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三是在推行基层民主方面,要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全面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抓好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村委会依法选举和干部任用、发展党员公示等工作,并在做好村务公开、乡镇和县部门政务公开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做好县级政务公开工作。四是在党员干部教育考核方面,要按照创新机制管好人、强化培训育好人的要求,规范考核管理体制,改革考核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基层党员干部的实绩考核、民主评议、诫勉谈话等措施,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考核管理水平;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我提高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政策水平和为民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