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群众监督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1-09 03:45:00

导语:加强群众监督的几点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群众监督的几点思考

群众监督是构建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监督机制的监控力度,主要取决于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监督的程度。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一方面可以对公职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造成强大压力,使其不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另一方面可以对监督机关造成强大压力,使其在反腐保廉问题上,有法有纪必依、执法执纪必严。因此,我们抓对权力监督机制建设,虽然不能搞群众运动,但必须走群众路线,通过加强群众监督,有效预防和遏制权力腐败。

一、加强群众监督是遏制权力腐败的必然要求

权力运行不当,缺乏监督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反腐败斗争的重点在遏制权力腐败,难点和突破点也在遏制权力腐败。现阶段对权力的监督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以内部监督为主的权力监督机制,功能不足。内部监督强调自律,包括个人和单位、系统的自我监督和约束,自我监督实施的效果有赖于个人的自觉性,而缺乏强制性的外部监督。内部监督通常表现为每个党员干部在自律的基础上,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别人的监督。领导干部上下级之间都有监督和被监督的权利和责任。但在实际过程中,有的领导者却凌驾于组织之上,借组织之名行使监督大权,结果往往容易出现下述情况:一些领导只强调经济建设,对权力腐败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地方和部门一团和气、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庸俗习气颇盛,能挺身而出讲公道话的人不多,明哲保身但求平安的人不少;受个人和集体利益的驱动,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对权力腐败采取包庇宽容的态度,怂勇了权力的滥用。这种以内部监督为主的权力监督机制容易失去功效。因此,在强调廉洁自律机制、内部监督的同时,强化外部监督,尤其是群众监督力度是当务之急。二是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驱动和社会管理法制化的滞后,使对权力的监督难度增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个人利益已得到社会的肯定,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利益格局已逐步形成。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开始考虑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尤其是等价交换原则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的逐渐渗透,国家调控机制的不健全,使一些领导干部掌握的权力也逐步脱离为国家谋私的单轨,进入同时为国家、集体和个人谋利的多轨,甚至误入单纯为个人谋私的偏轨运行状态,权力腐败由此而生。加上社会管理法制化的滞后,现阶段我国社会管理上的人治色彩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比较浓厚。在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及重要人事任免等问题上,经常是领导说了算,缺乏民主、公开、公平。权力一旦私有化,权力的运行的负效应开始显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任人唯亲等权力腐败现象也必然增多。权力腐败的多样化,客观上需要对公共权力监督的社会化,其有效途径是加强群众监督。三是决策和监督权一体化,使监督主体和客体时常错位,致使对权力的监督难以实施。领导干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监督,任何人都是监督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体。但有的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掌握了决策权,通过制定的内部监督程序和内容等,使监督沿着领导个人意志实施。实际上领导者拥有决策权,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决策权和监督的一体化,不但使监督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且可以迫使部下就范于自己的权威,不敢对自己实施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权力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四是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对权力的监督缺少相应保障。要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防止权力腐败,首先要求被监督者有强制的接受权,即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领导,都要无条件接受监督,这本是监督实施的基本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监督的实施受到权力的阻挠和干扰,权力主体对自己行使权力干扰所带来的后果也没有承担相应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其根源在于我国的监督主体和客体没有明确的法律关系,特别是监督的程序和实现方式都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显然,无法可依的监督必定是苍白无力的监督。所以推进民主法制的过程中,加强群众监督,实现权力监督的广泛性,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

二、现阶段群众监督弱化现象及成因

一是对消除权力腐败信心不足,放弃自己的监督权。少数群众夸大干部队伍消极阴暗面,看不到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为实现党的目标,带领人民群众锐意改革、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主流方面,偏重观察干部队伍的支流,对腐败分子和存在的腐败现象,惯于用“加法”或乘法推算之,以致于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偏面认识反腐败形势,其后果是对发生在身边的权力腐败现象见怪不怪,对消除权力腐败由失望而失去监督信心。

二是领导干部监督意识淡泊,群众不敢不愿行使监督权。少数领导干部监督意识淡泊,对群众监督持敌斗态度,习惯于“居高临下,认为对下级对群众“怎么批语监督也不过份”,对自己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视群众监督为“找碴”、“挑刺”、“与自己过不去”,特别是当一些举报信层层下转的过程中,跑风漏气,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凭自己的猜测,在一些场合“指桑骂槐”,给监督人“穿小鞋”,进行打击报复,致使一些群众虽然对权力腐败深恶痛绝,但真正让他们“刺刀见红”时,却顾虑重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敢不愿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三是权力腐败越来越隐密,开展群众监督越来越难。群众监督的重点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据资料显示,开展反腐败斗争以来所查处的大量违纪违法案件中,有85%以上是由群众信访监督提供的线索。少数腐败分子在目睹群众监督利害之后,对群众监督由惧怕而倍加设防,不得不在“暗箱操作”,知情范围等方面做文章,千方百计剥夺群众的知情权,从而使群众监督的难度加大。

四是监督措施不完善,监督运行渠道不畅,直接影响了群众监督效果。主要表现在群众监督的法规制度不健全、不配套,群众监督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以致于群众监督仍处于一种自发的低水平层次上。加上群众监督向专门机关的监督转化制约因素过多,渠道不畅,直接影响了群众监督的效果,同时也挫伤了群众监督的积极性。

三、强化群众监督的途径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谈到健全民主制度时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力和自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深刻理解群众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辟各种有效途径,把群众监督落到实处。

(一)加强形势教育,坚定对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在国内外,总有那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视历史与现实于不顾,“抓住我们党和国家存在的某些腐败现象,蓄意抵毁,造谣惑众,把我们党描绘得一团漆黑,把我们开展的反腐败斗争说得一无是处,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说明,共产党腐败已经不可收拾了,共产党的腐败是制度性的腐败,从而动摇干部群众对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尉健行语)。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正确分析和认识形势,这决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评估的问题,而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因此,我们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过程中,要加大形势教育的力度,让群众懂得,这些年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一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没有因为发展经济忘了反腐败,也没有因为反腐败而影响经济发展。我们党内的某些腐败现象是工作性的,不是制度性的,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把反腐败抓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将反腐败进行到底,所以反腐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澄清模糊认识,才能增强群众对消除权力腐败的信心,从而把权力的监督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二)领导干部要端正思想,正确对待群众的监督。良好的修养是端正思想、升华境界的前提条件,也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基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认识学习马列主义的群众观,只有真正从理论上搞懂并从思想上接受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深刻体会“水可载舟,亦可履舟”这个浅显而又深刻道理的内涵,从而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群众监督是防止官僚主义、遏制腐败的主要措施。作为领导干部要自觉、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变被动接受监督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主动走出高楼大厦,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时时、处处、事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把自己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对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只要是正确的,客观条件允许的,就应采纳,不能采纳的也要向群众解释说清楚。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应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向组织讲清楚。对失实的举报亦应正确对待。要把群众监督作为激励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动力。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消除后顾之忧,勇于和敢于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与权力腐败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

(三)增加行政的透明度,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权力监督的基本前提是必须让人民群众有知情权。实践证明,用制度的形式将政务公开,提高权力的透明度,减少权力的随意性,保证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可以促使掌权者公正地行使权力,防止滥用权力和权力的“幕后交易”,从根本上防止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如果政务不清、规则不明,透明度不高,随意性大,人民群众不知情,那么,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充分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当家作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政务公开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重要决策事项、重要干部任免、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大宗资金开支等,要经集体讨论决定,并及时向党内外群众公开,只有增加用权力运行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根治“黑箱”作业,群众监督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才能真正调动人民群众对权力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监督措施,促进监督转化,提高群众监督的效果。要大力宣传有关信访监督的规章制度,公布受理机关的地点和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建立领导现场办公等制度,使群众监督有章可循。并把群众监督工作与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建设、干部管理、行政司法监督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各级机关的外部监督和内部制约结合起来,以产生更好的监督效果,从而使监督渠道更加宽广,并对监督活动全局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由于群众监督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对被监督者直接产生作用,只有把群众监督转化为专门机关的监督,才能发挥作用。这种监督转化是进行监督处理,扩大监督效果的重要手段。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将群众监督转化为专门机关的监督:一是把群众监督中提出的涉及党员领导干部违纪政纪问题,通过审核、筛选,分别情况呈报有关领导批办或转到有关部门查办,使之及时转化为党纪政纪监督。二是把群众监督反映的各种违法犯罪问题、直接移送到司法机关依法查处,使之及时转化为法律监督。三是把群众监督反映的各种情况进行加工整理,通过一定的载体加以反映,使之及时转化为领导决策的依据。四是把群众监督提出的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和意见,转给被批评者所在的党组织,由其所在的党组织责成本人作出检讨或说明,使之及时转化为党组织的监督。五是把群众监督反映的属于各行政业务主管部门业务范围内的问题,分别转向业务主管部门处理,使之及时转化为各主管部门或其它专门机关的监督。

(五)采取措施,切实保护群众的监督权利。《宪法》和《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内外群众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其中包括通过写信上访向党和政府提出检举、控告、申诉和其它批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受理举报中,首先,要通过认真处理、解决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使群众民主权利得以实现。其次,当群众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向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遭到打击报复时,有关机关应严肃查处,制止各种侵犯群众正当权益的行为,以保证党内外群众的权利不受侵犯。第三,对个别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陷他人的行为,要严肃追究,以保障被检举、控告人的权利不受侵犯。第四,对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不服提出的申诉,要督促有关部门组织复议或复查,实事求是地纠正,从而切产有效地保障申诉者的权力。第五,要制定严格的处理程序,严守信访秘密,切实防止由于工作环节的疏漏而使监督者受到歧视、刁难和打击报复。

总之,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行政权力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置于法制的约束之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监督当做一面镜子,及时照出自己思想上、行动上的“灰尘”,及时加以清洗,才能做到清正廉洁,从而确保党的肢体健康和事业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