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话风

时间:2022-12-04 02:22:00

导语:养成良好的话风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写文章,有个文风问题;讲话,也有个话风问题。这里所说的话风,是指人们在交谈、讲话时所表现出的风格和态度。在很多时候,语言表达的效果如何,与话风有着直接关系。好的话风,让听者如春风拂面,可以引发情感上的互动和思想上的共鸣;不好的话风,则让听者闻之生厌,容易产生情感上的隔膜乃至情绪上的对立。领导干部研究问题、部署工作、沟通交流,都离不开谈话、对话、讲话,因此更加需要注意话风问题。养成良好、端正的话风,小心谨慎地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话语权,使讲的话管用、有效,既是良好作风的体现,也是推进工作的需要。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话风问题。同志、邓小平同志、同志的讲话,或者纵横捭阖、风趣幽默,或者简洁明快、一针见血,或者富于文采、启人思考,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评价一位领导干部,话风是一个重要因素。话风端正,少一些官腔、套话,多一些平实、亲和,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这样,既有利于更好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也有利于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遗憾的是,有少数领导干部不重视话风问题,“不会说话”,“话没人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回去”,就反映了这些领导干部“说话”时的种种尴尬。可见,领导干部的话风不可忽视。

在一定程度上说,讲什么样的话反映着思想水平,怎么讲话则体现着工作作风。实践证明,领导干部的话风好,说话温和一些、平等一些、谦虚一些,单位的民主氛围就会浓一些,上下互动的积极性就会高一些,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就会畅通一些。相反,高高在上,我说你听,必然导致台下鸦雀无声或是众口一声,导致群众的真实想法无法充分表达出来,导致齐心协力干事业的氛围难以形成。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而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基层,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的工作。把群众的情绪理顺、积极性调动起来,不仅要求我们努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而且要求我们养成良好的话风,多说一些知心、贴心、交心的话,多说一些明理、鼓劲、励志的话,以形成一个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

良好话风的养成,源于不断的学习提高。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说起话来干干巴巴、味同嚼蜡,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不够、学养不足。当今时代,新事物、新知识、新问题不断涌现,没有“增量”,只吃“存货”,谁都难免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只有坚持不懈、终身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观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讲出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话语。

良好话风的养成,源于经常的深入实际。有的领导干部讲话之所以讲不到点子上,群众不爱听、不愿听、听不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讲群众语言。你讲的道理再好,但艰深晦涩、生硬呆板,群众还是搞不明白、听不进去。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群众才听得懂、记得住。学会讲群众语言,就需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基层难在哪、急在哪、苦在哪,听听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

良好话风的养成,源于自觉的严格要求。古人讲:礼者,自卑而尊人。良好的话风本身就是对交流对象的一种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是很难养成良好话风的。对于握有一定话语权的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心中装着群众,注意摆正位置,自觉严格要求,时常剖析自己,讲出来的一言一语才能有见地、有品位,讲话时的一举一动才能有水准、有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