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管人才原则要体现在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
时间:2022-12-03 05:24:00
导语:党管人才原则要体现在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既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需要,也是我们党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大决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不断深化对党管人才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把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到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谋划人才工作大局
落实党管人才原则,首先应当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紧迫需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对人才工作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新格局。
首先,要加强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管人才要体现前瞻性、全局性和导向性。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上做文章。离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单纯地就人才工作抓人才工作是不行的、没有出路的。人才工作必须深谋远虑,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社会发展;既考虑发达地区,又考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既考虑城市,又考虑农村,做到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党管人才要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区分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国家层面,重点是抓好人才宏观指导和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党管人才要体现导向性和实用性。要把人才规划、人才政策与个人的成长联系起来,使大家能够把握目标和方向,联系实际找到自身的位置,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都成才。
其次,要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这中间,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抓宏观、抓重点、抓关键,抓那些别的部门抓不了的大事,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人才工作。现在宏观方面的事,要牵头抓总的事,以及需要抓而没有抓的事很多,亟须整合力量,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同时,要善于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设一支
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
治国理政,人才是关键。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必须把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突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提高领导人才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改进领导人才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方式方法,把党校培训与专业院校培训结合起来,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结合起来,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包括网络培训结合起来。
其次,要抓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键。要坚持扩大民主的改革方向,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第三,要打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的流通渠道,形成一池活水。党和国家需要的领导人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党政领导岗位上的领导人才,也包括那些在国有重要企业领导岗位和重要科研、教学、社团领导岗位上的领导人才。同时,领导人才来源于实践,其素质构成也是多方面的。培养和选拔领导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党政机关这一个领域。要疏通领导人才流通渠道,多方面、多领域地培养锻炼领导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领导人才。
以市场化、社会化为重点,
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的创新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这就要求从总体上,特别是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来考虑人才的评价、选拔和使用问题。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人才的市场化,二是人才的社会化。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完善衡量人才标准,把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落到实处。在人才选拔使用方面,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首先,要承认人才的价值,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于人才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进而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人力资本的运动产生新的价值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上的重要作用,做到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人才资源通过市场竞争,往往能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就目前来看,市场在人才配置上的作用还远远不够,没有做到全领域、全方位,也没有做到全过程。这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尽快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同时,我们要看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地区,乃至一个地区的不同领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是不相同的。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进行人才资源的配置,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后发优势将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难以得到尽快的解决。比如,西部开发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援藏援疆问题等,都需要加强人才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
第三,要积极推进人才评价和使用的社会化进程。目前人才的评价和使用主要还局限于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从国有企业来看,对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很多方面是沿用对党政干部的一套做法,由组织人事部门直接去搞民主推荐、谈话和考察。这种方式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近些年,一些国有企业探索面向社会和海内外公开招聘领导人员,但因为相应的社会评价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对应聘人员的评价和任用多半是应急性和临时性的。着眼于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可以考虑组建若干个国际化的国有控股的人才经营公司和人才服务中介机构,把党管人才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把全社会乃至全球的企业经营人才纳入我们的人才经营公司的经营范围,既为公有制企业提供人才,也为非公有制企业输出人才,从而推进人才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使用的社会化。
- 上一篇:逐步推进中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下一篇:用机制保证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