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须克服三种倾向

时间:2022-12-03 05:15:00

导语:思想政治教育须克服三种倾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须克服三种倾向

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三种倾向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键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尤其应注意克服以下三种不良倾向:

克服工作定位上的边缘化倾向。目前,有的高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比不上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更比不上科研产出和经济创收,因而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纳入学校的工作重点,而是将其置于边缘位置。有的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往往选派一些非骨干教师去担当此项工作任务;有的在课时安排上,也往往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与此相应的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敷衍。上述问题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但比较突出的是由于大学教育向“纯知性”取向的过度倾斜。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扬弃“纯知性”取向的教育理念,确立素质教育理念。

克服资源配置上的单一化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为:在人力资源投入上,除了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和班主任,其他教学人员对自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所肩负的思想政治教育义务重视不够。有的甚至看不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意无意地贬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在教育阵地的利用上,有的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没有充分发挥其他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而且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又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在教育环境的构建上,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与社会的沟通,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理解与参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还没有形成合力。

克服教育过程的形式化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有很好地调动与培养学生自身参与的热情,往往把大学生视为一种知识的单纯受众,以理论教学来取代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限于某些客观条件,囿于探索创新意识的缺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有的高校并不注重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满足于课堂讲授而忽视社会实践、道德体验等重要环节,造成大学生知行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变革转型的时期,大学生无论在生理、心理乃至生活等各方面都面临着许多独有的问题和困难,渴盼师长、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努力克服教育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