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党建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时间:2022-11-30 05:21:00
导语: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党建工作的认识和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转型社会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2亿左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峰期。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实现党建工作的及时跟进,已经成为了各级党组织普遍关注的新课题。
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党建工作,是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需要。目前,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繁荣,理应成为我党团结的对象。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党建工作,是壮大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提高党的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从湖北荆州市农民工的现状来看,呈现出量大、分布广、流动快的特点。据统计,全市外出农民工共有75.75万人,占劳动力的34.2%,其中农民工党员18984人,入党积极分子5868人。为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把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这个群体当中,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引导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贡献力量。
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党建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民工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产物,由于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各项制度和配套措施没有及时有效地跟上,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工问题。据调查,荆州市外出的农民工多数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口头协议占80%以上,劳动关系的动态化使劳资双方纠纷不断,大多数农民工以个人或联合“老乡”的方式,采取强制或不适当手段去寻求解决办法,形成了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波。这些现象需要通过党建工作的加强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充分利用党建工作优势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以此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
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党建工作,是重振农村基层组织的需要。由于农民工大量外流,造成了农村人才的枯竭。部分农村党员结构老化,还有的村党组织因党员人数达不到规定,决策难以形成,活动难以开展,公益事业无人组织。虽然我市适应农村的这种形势,采取了选派国家干部驻村包点、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是要真正培养一批长期扎根农村的支部书记,必须要把选人视野扩大到农民工群体中。通过加强对农民工的培养、教育,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回村任职,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党建工作,是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党建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农民工及农民工党员管死,而是把服务融入到管理中,使农民工群体在更大的范围内有序流动,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农民工进城为城市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又把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管理和观念,嫁接到农村地区,为促进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农民工外迁的同时,他们的打工收入大部分返回到农村,起到了间接反哺农业和农村的作用。
二、从荆州市的实践看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结合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弃田外出打工成为农村青壮年的首选谋生之道。同时,也有大量的外来务工者纷纷来我市打工挣钱。据统计,我市共有流动人口57728人。为了加强这一进一出人员的教育管理,市委主动适应新形势,确立了“农民工集聚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农村人才流向哪里,党组织就跟踪培养到哪里”的新思路,积极探索构建农民工党建新机制。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民工群体中党员发展难。输出地党组织因农民工长期打工在外,一年很难见一次面,不能准确了解他们在外地工作的现实表现,加上他们与党组织的联系少,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和培养考察。输入地党组织由于无明确发展党员的义务,从思想上不愿意在流动性大、居无定所的农民工群体中发展党员。许多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受工作环境的熏陶,萌生了入党的动机,从内心有一种向党组织靠拢的渴求,但入党申请书不知道交到哪里,产生了良好愿望没有地方表达的困惑。
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难。从输出地党组织来看,农民工打工地与输出地党组织相隔千里,鞭长莫及,教育管理存在间断性和个别化。从输入地党组织来看,外来农民工党员大多没有接转组织关系,很少自动亮明身份,主动找组织,由于对其身份无法辨认,加上流动性大,管起来麻烦多,存在“不愿管”的倾向。
农民工党员发挥作用难。由于长期疏于教育管理,农民工党员党性意识日益淡薄,义务观念逐渐弱化,加上对一些不发挥作用的农民工党员又没有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党员的责任感逐渐丧失。还有的连身份都不愿亮明,甘做无名党员,要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成为了一句空话。有的党员想为党组织做点事,但苦于无门,有力没有地方使,参与不进去。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90%以上的从来没有参加过当地党组织开展的活动。
建立组织难。由于外出党员缺乏统一培训和就业指导,组织化程度低,分布相对分散,在他们中单独建党组织很难达到要求,有少数企业仅有个别党员,根本不符合建党组织的条件。部分非公企业由于对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认识不够充分,即使符合建党组织条件,也不是很积极,怕建好党组织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从内心上有抵触情绪。
三、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党建工作,是适应形势的需要,也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抓农民工党建工作中,既不能与实际脱离,也不能与经济工作脱钩,只有紧密联系客观现实,自觉将这项工作放到党建工作大格局中去谋划,与经济工作实行有机融合,才能凸显出它的真正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
明确职责,切实形成抓农民工党建工作的合力。农民工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举各地各级党组织之力,通过明确各方职责,真正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输出地和输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农村、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的职责明确、沟通顺畅、管理有序的领导体制。农村要建立党员登记制度,对外出党员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准确把握其流向和工作情况。企业要将农民工党员编入党的组织,卓有成效地面向他们开展各项活动。社区要加强排查和清理,对党员要督促其接转组织关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加强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定期组织活动,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加大组织建设力度,理顺组织关系。针对农民工群体就业和居住的特点,改进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在农民工集中的建筑工地、摊群市场、租房居住的城郊村、社区、外来人公寓等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把零散就业、频繁流动的党员纳入组织管理中。在此基础上探索“支部+工会”的模式,依托农民工党支部建立工会组织,同步开展农民工培训、组织活动、进行维权等活动。同时,加大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力度。对正在进行有效生产的企业要严格落实有3名正式党员的必须建立党组织的要求,做到应建必建,不留死角。
建立农民工党建工作双向交流合作机制。推进农民工党建工作的“联建共管”,形成输出地和输入地党组织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合作,重点是要建立和完善好三个制度:一是建立双向通报制度。输出地要在农民工外出一定时间内,将农民工的相关情况告知输入地党组织,输入地要根据输出地党组织通报的情况及时建立人员信息库,并对其工作表现、生活情况、就业情况等定期反馈。二是建立双向联系制度。双方可采取电话交流、召开座谈会、发信函等多种形式,每季度至少交流一次,就农民工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培训、维权服务、农民工就业等方面工作,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和办法。三是建立双向考核制度。对农民工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由农民工所在地党组织负责考察,双方相互沟通培养考察结果,并将政治上成熟,工作表现突出的发展入党。
做好农民工发展党员和培养选拔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做好优秀农民工的党员发展工作。一是要将农民工入党纳入发展党员的整体规划,实行统筹考虑。二是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格落实公示、预审、考察谈话制度,采取个别交谈、审查材料、到原户籍地征询意见等形式,全面考察,全面摸清其入党动机和现实表现。在外来农民工中发展党员,要充分听取户籍所在地党组织意见。同时,鼓励、引导优秀农民工党员回村任职,努力形成“输出人员、召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进生产力”的双赢互利目标。
- 上一篇:抓基层 打基础 促发展
- 下一篇:国企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