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有力举措

时间:2022-11-30 05:09:00

导语: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有力举措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有力举措

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有力举措

———关于沧州市推行“三选一保”工作机制的调查

同志2002年在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总结表彰会议上强调指出:“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抓紧解决。”近几年来,河北省沧州市委围绕解决这一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大力推行以选派、选育、选聘和建立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三选一保”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

应时而生:着眼于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紧迫课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反映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村干部后备力量不足,党支部书记难选。据统计,2000年至2003年,沧州市每年有12万多名较高素质的农民通过考学、参军、务工等途径离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工作骨干的大量转移,造成了村干部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难选,部分村只能靠“留守”党员“轮流坐庄”,少数村根本就选不出支部书记。

二是村干部素质不高,能力和水平不适应。沧州市共有5744个村党组织,农村党员16.4万人。基层干部的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方法陈旧,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群众想致富、盼出路的要求不适应。一些乡村干部反映:“以前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催粮征款、抓计划生育,整天忙不过来。现在粮食不交了、农业税不收了,真不知道抓什么了!”

三是村干部待遇无保障,影响积极性。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乡村负债率高,加上农业税减免等因素,沧州市村干部经济待遇普遍偏低,即使每月百八十元的补贴,在很多地方也很难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一些村干部的积极性。1999年至2000年,全市有278名村干部因享受不到应有待遇而“撂挑子”。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削弱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后继乏人和村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摆在沧州市委和农村各级党组织面前的紧迫课题。

针对这一问题,沧州市施行的“三选一保”政策,解决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问题、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在沧州农村迅速推开,并在实践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多措并举:着力从整体上形成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有效机

解决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沧州市委推行的“三选一保”工作机制,从选派、选育、选聘三个环节和选好干部、激励干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形成了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

选派,就是多渠道、多层次选派干部到村任职,着力解决少数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难选的问题。选派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岗、退休、退职人员,以及大中专毕业生。选派对象的确定,坚持个人自荐与单位推荐相结合,并进行严格的组织考察,着重选派那些公道正派、责任心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或基本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选派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带领群众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协助乡村党组织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人选,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为鼓励干部下基层工作,市委明确规定在村任职期间,实行“四不变、一浮动、两优先”,即在原单位的职级、工资、福利待遇和开支渠道不变;职务工资上浮一档,任期结束后被评为优秀的固定上浮工资;实绩突出的,优先列为后备干部培养,优先提拔使用。目前,全市共选派1538人到村任职,其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464人,副书记652人,委员102人,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142人,任村“两委”班子其他职务的178人;回本村任职的927人,占总数的60.3%。

选育,就是大规模培训,大力度培养,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在做好干部选派工作的同时,沧州市委坚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对在职村干部和有发展前途的后备人才培育上。通过大规模培训,大力度培养,着力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一是专业素质培训。市、县每年都对村干部进行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农业产业化知识技能的培训。三年来,全市举办农村干部专业素质培训班213期,先后有2万多人次接受培训。二是任职资格和岗位培训。他们结合“两委”换届、村级领导班子调整,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对村委会主任进行岗位素质培训。截至2005年5月底,有5275人取得了村党支部书记任职资格证书,5413名村委会主任接受了岗位培训。三是广泛开展“三培养两促进”活动。就是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选聘,就是内外并举,不拘一格,着力解决村干部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坚持用好村内人才。从回村初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和懂经营善管理的乡企骨干中选聘村务助理、监督员和红白理事会理事。另一方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聘用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担任村内职务。同时,加强与村内外出人才的联系与沟通。凡涉及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及时通报;逢年过节,以召开座谈会、茶话会、碰头会等形式,交流信息,共商发展大计。在外出人员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年为家乡发展献一条良策,带一批贫困户外出打工经商,引进一个致富项目,协调一笔发展资金。目前,全市通过选聘方式培养的后备干部已达7590人,其中,选聘回村的初高中毕业生3420人,退伍军人1795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461人,乡企骨干人员914人。从而,有效地开发利用了农村人才资源,为村级干部队伍提供了人才准备。

保障,就是完善激励保障措施,着力解决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一是经济上解决后顾之忧。市里建立了“基本补贴+效益收入+奖金”的村干部结构补贴制度。基础部分每月不足200元的由市、县财政补给;效益部分依据本村上年度人均纯收入和人均集体收入确定;奖励部分根据年终对村干部进行综合考核的结果确定。2004年村干部三项合计平均年收入2700元,最高的达1.5万元左右。为从根本上解决村干部待遇保障问题,市委要求逐步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全市已为1102个村的2204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二是政治上采取激励措施。市委明确规定,对连续任职30年和15年以上的优秀村干部,分别由市、县授予荣誉称号。对政绩突出、议政能力较强的村党支部书记,积极推荐他们作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选。截至2004年底,市委先后为108名连续任职30年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颁发了荣誉证书,对其中的10名优秀支部书记进行了隆重表彰,并组织他们到北戴河疗养。全市有97名村党组织书记当选为县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三是工作上创造良好环境。市、县委注重体察村干部的苦衷,满腔热情地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工作、生产、生活和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村干部因公造成个人经济损失的,视具体情况由县、乡给予适当补偿;因公致伤致残或有重大疾病的,由县、乡党委和政府协调,帮助他们解决医疗费用;对恶意诬告或报复伤害村干部的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为村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了推动“三选一保”工作机制的落实,沧州市委明确要求,县(市、区)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市、县两级组织部门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同时,建立市、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制度,每人分工联系一个村,作为推行“三选一保”工作机制的示范点。建立县市委书记抓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把落实“三选一保”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县(市、区)委领导班子和党委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对排位前三名的县(市、区)委授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称号,对其书记、主管副书记、组织部长给予奖励,颁发证书。

成效显现: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促进改革发展稳定

沧州市通过推行“三选一保”工作机制,给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一大批后进村党支部得到有效转化,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三选”机制的推行,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使一大批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具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优秀人才被选拔到村领导班子中来,有的还担任了党组织书记;“一保”机制具体体现了“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一些行政村领导班子后继乏人问题,而且给整个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战斗力的提高。

第二,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沧州市通过推行“三选一保”机制,对广大农村干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政治理论、岗位素质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把一大批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进而培养成村干部。同时,拓宽渠道选人聘人,这些都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执行政策、推动发展、依法办事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中,50岁以下的占66.1%,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8.1%,具有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的2492人,占43.3%。最近,沧州市委组织部在部分农村党员和群众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在收回的1.67万份问卷中,认为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占83.8%。

第三,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得到全面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沧州市推行“三选一保”机制,意在解决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和素质不高的问题,但客观上产生了互动多赢的效果。一是培养和锻炼了干部。沧州市委明确规定,各级党委要把选派年轻干部到村任职,作为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渠道,凡属于市、县、乡后备干部的都要安排到农村去任职或担任工作指导员,并把他们的工作表现和群众评价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从实际情况看,干部到村任职,不仅使群众得到了实惠,也使自己得到了锻炼提高。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同农民的感情,增长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锻炼了驾驭市场经济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一茬又一茬下派干部经过基层工作的磨练,陆续成长起来,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近年来,全市1538名下派干部中,有479名被列入后备干部,有22名被提拔为县级干部,103名被提拔为乡科级干部。二是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口众多,人才资源十分丰富。过去一些地方之所以感到人才匮乏、村干部难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人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推行“三选一保”机制,有利于党组织打开视野发现人才、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和压上担子锻炼人才,为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推行“三选一保”工作机制,在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2004年,沧州市GDP为774.1亿元,比2002年增长45.8%。农民人均纯收入3022元,比2002年增长12.3%。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社会呈现一片安康、文明、和谐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