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时间:2022-11-30 04:44:00

导语: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区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城市工作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新型社区”。这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浙江省宁波市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到2003年,已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市级文明社区达到90%的目标。其中,有44个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文明社区,2个社区成为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宁波市下辖的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5个城区都已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宁波市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宁波市社区建设的成功实践,展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适应时代变化推进社区建设

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起步的。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而进入社区,大量与居民相关的公益性事务需要通过社区来解决。而传统体制下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城市基层面临的大量矛盾和居民急需解决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推进社区建设已成为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

宁波市作为东南沿海开放较早、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走在了前列,因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的推进,使许多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下岗失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等更多地依赖于社区组织;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需要由社区来承担;城市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区面积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使社区的管理任务加重、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要求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市民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期望,要求全面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和社区互助等,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面对新情况新变化,宁波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充满生机的事业,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既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体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项民心工程。于是,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被提上了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为了推进社区建设,宁波市把社区建设纳入创建文明城市和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以提高市民素质、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总体目标,以建设美丽的花园、舒适的家园、文明的乐园为总要求,以实现群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抓好精品(示范)社区、老城区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为突破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宁波特征的社区新路子”的总体思路,倾力打造文明社区和文明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

宁波市的社区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8年开始,按照“全面覆盖,三档五星,滚动推进”的思路,深入开展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第二阶段从1995年开始,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开展社区建设活动,每年按增加15%文明小区的要求扎实推进。第三阶段从2001年开始,全面推进文明社区建设。这个阶段完成了社区规模调整,将全市276个居委会调整为146个社区。目前,全市社区总数已达351个,其中六城区社区总数已经从146个增加到234个。

社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推进社区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宁波市建立了一个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和一整套组织领导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依法管理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党政领导亲自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能做好工作,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全社会同创共建的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社区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美好家园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家园,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社区建设的目的。推进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第一要务,把群众满意作为社区建设的第一标准,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按照“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需求先于一切,群众困难急于一切”的准则,从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着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个人与社会互动的参与机制,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文明乐园、美丽花园、舒适家园。

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社区建设成为文明乐园。宁波市各社区已基本建成了四大网络,即以社区党校、市民学校、法制学校、科普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六校”和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室外活动场等“四室一场”为主体的教育阵地网络;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为主体的教育组织网络;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舆情分析网络;以互联网、社区广播台、宣传阅报栏为主体的舆论宣传网络。依托这四大网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同时,整合社区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创办“四点钟学校”(小学生放学后的第二课堂)、“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新模式。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点,把社区打造成为美丽花园。宁波市已有72%的社区成为绿化、美化、亮化的特色社区,有83.4%居民住在园林式居住区,新建社区100%达到三星级园林式居住区标准,还建成了42个四星级园林式居住区。围绕建设“平安宁波”,努力创建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在每个社区设立警务室和综合治理室,强化社区治安管理网络,构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把社区创建成为舒适家园。宁波市从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着力构建面向特殊群体和特困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全体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行政事务服务、面向失业职工的就业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等四大体系,服务内容涉及130多项。大力兴办公益性事业,积极倡导多样化服务方式,广泛开展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为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从2001年起,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增加安排1000万元,区、街道配套安排1500万元,专项用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

实行居民自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化管理的倾向,居委会成为政府的“腿”,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还不太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日益关注,建立和完善社区民主自治制度,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加强城市社区自治,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调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培养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加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种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才能协调各方,保证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只有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既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和保障居民自治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才能保证城市社区自治工作的顺利推进。宁波市社区党建从城市社区的特点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社区党建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工程”、“龙头工程”来抓,紧紧围绕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开展党的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共建新路子,及时调整社区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做到了凡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凡有居民的地方就有党组织在发挥作用,创造出社区党员“一人一岗”工作机制,形成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贡献在社区的新局面。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确保了社区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居民自治。宁波市在推进社区建设中,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民主自治机制,构建完整的社区民主建设体系,包括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即“决策层”,社区居民委员会即“执行层”,社区协商议事会即“议事层”,社区党组织即“领导层”,形成了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自治体系。同时,不断丰富社区自治的内容,规范社区民主的形式和程序,通过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形式,不断加快社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进程。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依法保障社区行使民主自治权利。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理顺社区与政府、社区与街道、社区与职能部门的关系,依法保障社区行使民主自治权利。宁波市的做法是:政府、街道转变角色,明确定位,对社区从过去的领导转到指导、从指令转到协调、从管理转到服务。通过实行准入制,清理各类牌子,精简各类考核,切实减轻社区的负担,纠正和防止社区行政化倾向,规定社区居委会原则上对外只挂“社区居委会”、“社区党支部”和“社区警务室”三块牌子,进一步明确社区职权。

运用市场规律完善服务机制

社区服务是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基础性工程。社区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人的素质提高,关心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就必须把社区服务作为民心工程来抓,通过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构建社区服务新体系,推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市城区已建成街道服务中心32个,社区服务站270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6个,社区邮政服务中心47个,基本实现了“10分钟生活服务圈”、“10分钟卫生服务圈”和“10分钟文体活动圈”的要求。

宁波市在社区建设中,坚持把市场机制运用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寻找社区服务与市场机制的契合点。例如,2001年8月开通的海曙区社区服务中心81890(拨一拨就灵)服务热线,家喻户晓,现已成为宁波社区服务的第一品牌。通过81890这个信息交流平台,海曙区社区服务中心与全市18个街道、157个社区居委会的服务中心及500余家供应商、服务企业实行双向互动,并以这些服务企业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运行以来已受理市民求助电话近14万人次,2.6万名下岗失业职工通过社区网络实现了再就业。据调查,市民满意率高达99.8%。实行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创新之举。一条社区服务热线,培育了一个服务大产业。目前,全市有各类服务网点4000多家,各类社区服务从业人员7万多人,年收入达30多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区服务的活力和持续性来自政府引导、企业得利、群众满意。社区服务要在拓宽服务领域,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上做文章。应创新机制,鼓励社会服务企业进入社区,实行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从发展趋势看,未来社区服务不仅包含福利性服务、公益性服务、志愿者服务,还包括市场经营的商业服务,企业经营的便民服务和社区团体运作的中介服务,必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新格局。

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2004年5月宁波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积极推进城乡联动、产业联动、港桥海联动、内外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联动、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等“六大联动”战略的实施,实现统筹发展。这对宁波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积极探索社区建设的新思路。宁波的社区建设将按照“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根据“整体推进特色化、创新机制市场化、以人为本人性化、资源共享信息化、科学管理民主化”的新要求,统筹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自治、社区卫生、社区教育,努力在城乡社区均衡发展、打造特色社区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通过推进社区建设,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