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

时间:2022-07-09 03:56:00

导语: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9月××日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于2000年9月选举产生,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市第十一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六年工作的回顾

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我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六年是全市上下不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改革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六年;是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六年;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六年;是全面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富裕××、文化××、生态××、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成就显著的六年。本届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在历届政府卓有成效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克服了“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战胜了特大洪涝、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和重重困难,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让我们倍感自豪和深受鼓舞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民歌艺术节蜚声海内外,提高了我市知名度,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把我市推上了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不断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国民经济呈现速度加快、总量翻番、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77.9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23.40亿元,年均增长11.5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50%、14.20%和12.30%。财政收入由36.46亿元增加到100.22亿元,年均增长22.41%,成为全区第一个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12.58亿元增加到362.90亿元,年均增长26.3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3.19∶27.88∶48.93调整到16.55∶31.96∶51.49。2005年“三个百亿”目标全面实现,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今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上半年各项主要指标顺利实现“双过半”,经济增长创1996年以来同期最好成绩。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1.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0%、20.10%和13.20%。1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4.87亿元,增长33.99%;财政收入80.13亿元,增长26.6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01亿元,增长32.35%;固定资产投资237.05亿元,增长25.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86亿元,增长14.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1元,增长9.58%。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87.6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9.71亿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水产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34%,种植业和养殖业良种率超过90%以上,优质稻、糖料蔗、蚕茧、水果、蔬菜、速丰林、瘦肉型猪、优质肉鸭、罗非鱼、奶牛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三大会战”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改建油路1223公里、村屯道路4233.41公里,完成等级公路改造417.10公里,解决了201万人行路难问题;建成ⅱ级标准防洪堤49公里;完成三类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7座;建成渠道防渗工程750公里、小型治旱工程3000多个,新增灌溉面积1253公顷,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0.97万公顷;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000多处,解决了68万多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新建生态文明村550个,新增沼气池25.56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90%;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2.40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4.30万公顷、水土保持治理面积9.94万公顷。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以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全市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554个,辐射带动50%以上的农户户均增收超300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进展。全市培训农民28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46万人次,农民外出务工235万人次。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市51.49万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以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连片试点工作为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布局,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主要指标屡创新高,呈现投资大、增长快、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良好态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27.88%提高到2005年的31.9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48.52亿元增加到370.18亿元,年均增长20.04%;实现利税由15.95亿元增加到40.25亿元,利润总额由2.74亿元增加到13.3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52倍和3.86倍。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由14.83亿元增加到59.53亿元,年均增长32.02%,工业技改投资跃居全区第一。实力工程进展加快,食品、制糖、造纸、化工、铝加工等重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73个增加到625个,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9个增加到77个,规模以上和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数均居全区第一。名牌战略初见成效,“云鸥”牌白砂糖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46个产品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19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服务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84.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72.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2.43亿元增加到378亿元,年均增长12.22%。新型商业业态迅猛发展,国内外多家知名连锁企业落户××,连锁经营占商品销售的份额达22%。“商贸活市百亿投资工程”顺利实施,商贸设施日趋完善,功能更加齐全,全市拥有各类市场385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有16个,钢材、汽车等大型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旅游业实现新突破,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初步确立。全市接待游客由860.70万人次增加到163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45.61亿元增加到85.29亿元,旅游总人数、总收入近三年均居全区首位,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会展业快速发展,先后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中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国际会展中心荣获“中国十大会展中心”称号。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字××”初见成效,建成全国首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和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完成电子政务一、二期工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按照“放心、放胆、放手、放宽、放活”的方针,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到2005年末,全市私营企业1.71万户,从业人员19.99万人,注册资本金157.12亿元;个体工商户14.57万户,从业人员23.75万人,注册资本金18.29亿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比2000年增长13.40倍和6.50倍,非公有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9.15%上升到58.25%,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

我们始终坚持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平稳、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提前两年实现免征农业税,共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税4.40亿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推进,清产核资、增资扩股、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等工作顺利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撤并重组国有粮食企业226个。供销社综合改革基本完成,35个供销社直属企业和75个乡(镇)基层供销社完成改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一企一策”,盘活国有资产,在国企改革的土地、税收、人员安置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扶持,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基本完成,国企改革走在全区前列。企业改制重组取得良好成果,一批重点企业的重组工作顺利完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充分利用融资优势,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公交企业运营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交车万人拥有率14.20标台,达到国家特大城市标准。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2001年撤销郊区,2003年接收原××地区五县,2005年撤销邕宁县、永新区、新城区、城北区,设立邕宁区、良庆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乡镇撤并工作顺利完成,全市乡镇由129个减少到102个。接收辖区内中直、区直、市属部分企业单位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妥善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进,经过两次机构改革,市、县、乡三级行政编制分别削减27.20%、23.30%和18%。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顺利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长效管理体制,调动了城区发展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县、乡党政机关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公开考录公务员,公务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岗位聘用制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

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办了行政审批办证大厅,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67项,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财政改革继续深化,税收征管、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缴、县(区)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效,在全区率先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制度,市场化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获得成功。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先后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三)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招商引资实现新跨越

我们紧紧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多区域经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开放迈出了新步伐。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招商工作力度,各项招商活动成效显著。全市新批“三资”企业333个。内外资到位资金由2000年的16.9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0.37亿元,年均增长48.25%。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一直稳居全区前列。

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交流稳步发展。全市累计进出口总额30.47亿美元,其中出口24.51亿美元,进口5.97亿美元。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效,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东盟各国和港、澳、台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外7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荣获“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贡献奖”。

开发区龙头作用不断增强。以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对开发区实行特区式封闭管理,从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发展空间、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推动其“二次创业”,促进了开发区快速发展。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4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华侨投资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由2000年6.59%增长到2005年的20.74%。开发区已成为全市扩大开放的窗口、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区域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和支撑点,发挥了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

(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市容环境呈现新面貌

我们以建设“中国绿城”、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建设管理“136”工程,改善城市环境,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职能,组织编制了9项分区规划,19项控制性详细规划,29项专项规划,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五象新区规划等规划修编快速推进,完成了相思湖新区、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等一批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2001年以来,安排资金369.68亿元,开工建设427个项目,是我市历史上投入最多、城市建设改造规模最大的时期。2002年实施城市建设管理“136”工程,实现了城市建设“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的目标,为“六年大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道路150多条,新建道路里程364.86公里,打通断头路58条,机场高速公路、快速环道、环城高速公路、江北堤路园、江南堤路园工程建成通车。开工建设7座跨江大桥、11座城市立交桥,其中永和大桥、竹溪立交桥等4座城市桥梁建成通车,“五横三纵四环”的城市大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市场监管加强。全市应招标工程的招标率、工程合格率均达100%,市政工程优良率93%。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完成投资255.86亿元,竣工1290.45万平方米,销售面积年均增长28.99%。新区建设开局良好,相思湖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五象新区五象大道建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会展中心、南湖广场、民歌广场、五象广场、民生广场等一批大型标志性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发展散装水泥成效显著,荣获“‘十五’期间全国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市”称号。

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坚持建管并重、长效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逐步完善。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南湖片区、8条精品线路亮化美化和58条主干道沿街建筑“穿衣戴帽”工程,清理、拆除违章建筑36万平方米,连续5次夺得广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道路清扫保洁、照明设施、路牌设置市场化运作全面开展,荣获“全国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日供水能力119万立方米,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9.50%以上;新增燃气管道118公里;垃圾清运、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埌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和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房地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网上房产”管理稳步推行,全市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100%。

城乡交通状况不断改善。按照“一小时经济圈”要求,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六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80.38亿元,新增公路799公里,新改建油路1223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63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6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乡乡通油路的目标。行政村、自然村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建成江南、埌东等19个客运站和3个货运站,乡镇码头、渡口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

(五)“科教兴市”战略逐步落实,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高。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初步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市财政六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3.80亿元,年均增长32.96%。获国家科技立项52项、自治区立项255项。全市取得科技成果286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55项。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地方试点”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城市公共安全综合试点(××)”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末全市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3000项和1645项,比2000年末分别增长38.92%和18.77%。签订科技引进(合作)合同(协议)项目177项,实际到位22.36亿元;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6%,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六年来全市投入教育经费95.65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55.72亿元,完成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96亿元,建成各类教学用房129.77万平方米,中小学生人均占有校舍面积分别从2000年的8.44平方米、5.64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0.05平方米和6.58平方米。全市提前两年实现“两基”达标,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市”。普通高中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有15所普通高中进入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数量居全区之首。职业教育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校区一期建设初具规模,进入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行列。特殊教育加快发展,实现县县拥有特殊教育学校目标。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教改试验全面铺开,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打响××国际民歌艺术节、风情东南亚等文化品牌。已成功举办七届的××国际民歌艺术节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2005年荣获国际节庆协会颁发的全球节庆行业最高奖——综合类大奖,这是我国节庆活动在国际节庆领域首次获奖。“大地飞歌”晚会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风情东南亚”晚会成为沟通中国和东盟的艺术盛会。我市创作演出的一批优秀剧目荣获国家级奖项52项、自治区级奖项47项。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奖;粤剧《紫金锤》、小品《张大嘴和李干部》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歌曲《大地飞歌》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知识工程”全面推进,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了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文物保护开发取得新进展,一批历史文化景观得到修复。文化市场健康发展,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顺利实施,电话“村村通”得以实现。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稳步推进,到本月底市区34万户可实现整体转换,提前一个月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年鉴编撰成果显著,《××年鉴》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特等奖”、第三届“中国年鉴奖”。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科学完善的全民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基本建立,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逐步完善,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成功抗击了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全市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农民参合率达76.40%,妇幼保健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争创国家卫生城工作稳步推进。无偿献血工作进展顺利,无偿献血率达100%。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国际、国家和自治区体育运动赛事76项,与东盟各国的体育交流不断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活跃,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健身活动2233项次,参加人数1460万人次。竞技体育成绩优异,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和全国、全区各类大赛,共获金牌1347.40枚、银牌1113.50枚、铜牌916.67枚,其中获国际比赛金牌60.40枚、全国比赛金牌90枚,总体实力居全区前列。

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较快发展,人才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适应,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2005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58.02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0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5.2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8.69万人,技能人才17.9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4.12万人。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率先在全区启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实现全市农村独生子女户养老保障。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初步遏制了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全市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的12.50‰降至2005年的11‰,连续5年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计划指标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总和生育率稳定在2.1以下。人口和计生工作在全区实现了“十一个率先”,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等奖。

(六)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我们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立足于提高全民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和决定,积极办理人大议案及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与政协、各派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六年来市本级共办理市人大议案及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1604件,市政协建议案和提案2867件,按期办复率100%。坚持依法治市,加强地方立法工作,行政执法和监督职能进一步增强。六年共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36件,废止10件;制定和修改政府规章43件,废止政府规范性文件184件。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事项、主体和依据进行重点清理审核,保留行政许可项目350项,公布保留市本级行政许可实施主体46个。

“四五”普法圆满完成,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荣获“2001—2005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

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积极推进“平安××”建设。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各种刑事犯罪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的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荣获“2001—2004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奖”。重视群众信访工作,全面开展公开“大接访、大调处”活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体系和机制建设走在全区前列,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监控,重大事故隐患得到切实整治,安全生产状况总体好转,安全事故和伤亡人数明显下降。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有效,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再次获得“广西文明城市”称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贯彻落实,以学习宣传“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为重点,以建设“诚信××”为突破口,根据公务员队伍、工商企业界、市民群众不同特点,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发展,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文明县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各项创建活动全面推进,荣获“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示范城市”称号。军警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连续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五次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称号。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市政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七)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提高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全市人民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城市亲和力明显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以创建“中国绿城”为契机,加大生态城市建设。建成一批园林景观大道、精品街和公共绿地,实施退耕还林、珠江流域防护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工程。200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园林绿地、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5368.88公顷、4437.51公顷、1320.12公顷,比2000年分别增长30.04%、30.69%、55.12%;全市森林覆盖率40.2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80%、绿地率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0平方米。启动了“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四大工程。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内。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10%以上。邕江干流水质基本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区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7.51%。朝阳溪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完成,沿岸27万居民直接受益。竹排冲环境综合整治正加快进行。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市区重污染企业关停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3.80%和90%。成功承办联合国人居署2005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荣誉称号。

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稳步推进,参保人数分别由2000年的18.72万人、19.86万人、10.35万人(2001年数)、16.28万人和16.11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2.87万人、29.86万人、43.32万人、22.54万人和21.02万人,年均分别增长11.92%、8.50%、43%、5.57%和4.53%。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完善。享受城市低保268.28万人次,发放低保资金1.72亿元;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率75%,解决了6万多职工住房问题。城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启动。“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全面落实,实现了应保尽保。狠抓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下,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市政府荣获“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称号。救灾救济成效显著,救济128.65万人次,修复和重建水毁民房2.4万间。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及义务兵家属优待政策全面落实,优抚对象的优待金、补助金、优抚金足额发放。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残疾人就业率由2000年的60.50%提高到2005年的86.45%,机关招聘残疾人、指令性安排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和在社区设置残疾人公益性岗位的做法均为全国首创,荣获“全国残疾人就业先进城市”称号。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得到落实,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实行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和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清欠率居全区首位。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以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7448元、1791元增加到2005年的10323元、2680元,年均分别增长6.75%和8.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8060元增加到2005年的9203元。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2001年的22平方米、28.52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7.13平方米、31.45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投资17.80亿元,开工建设180.48万平方米、竣工112.9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600套,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实施以货币补助为主、实物配租和减免租金为辅的廉租房制度,解决了11755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搬迁安置危旧居住户4246户。东沟岭棚户区改造荣获“中国人居环境改善范例奖”。“放心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93.60%以上,猪肉“瘦肉精”、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查抽检平均合格率99.40%,居全国37个大中城市前列。生猪进点屠宰率93%。全市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70.60%,学校食堂达100%,人民群众食品卫生安全得到保障。

为民办实事项目扎实推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年都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六年共实施120项,项项得到落实,解决了人民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的、与眼前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八)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塑造了政府新形象

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开放创新、求真务实、勤政高效、诚信廉洁、人民满意的政府。

政府自身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勤政高效的政风,树立正确的全局观、发展观、权力观和政绩观,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了新提高。廉政监察、行政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活动深入开展,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务实、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政风行风建设得到加强,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市政府领导、市直部门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促进了机关服务意识的提高。

廉政建设扎实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公款请客送礼、公费旅游、娱乐等奢侈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力度加大,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六年来,我市统计、审计、物价、档案、地震、人防、侨务、农机、气象、老龄、口岸、宗教、台湾事务、社会科学、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安全、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电信、邮政、供电、烟草、质量技术监督、铁路、民航、海关、海事、药品监督、检验检疫等中央、自治区驻邕单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驻邕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也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特别是在抗灾救灾、应急事件处置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位代表,过去六年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工作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动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六年来,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坚决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把科学理论与我市市情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确立和不断完善了以开发区建设、城市建设管理“136”工程和“数字××”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平安××,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我们就无往而不胜。

第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创新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解放思想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通过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开放创新大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换脑筋”活动,使干部群众摆脱“左、旧、小”的思想束缚,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市上下形成了认真学习、求真务实的风气和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烈意识和创新精神,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对促进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胆实践、大胆探索,不断推出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开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可以说,六年来我们前进的每一步,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解放思想、开放创新的结果。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六年来,我们以改革总揽全局,积极探索能够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着力抓好事关全局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根据形势变化和行业的不同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促进了经济效益提高和产业发展,农业、工业、财税、商贸、社会保障、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推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按照“实施大开放、推进大招商、促进大发展”的工作部署,创新招商引资体制和服务方式,全方位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开放型经济规模从小到大、水平由低到高,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探索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加快经济发展,既不能照搬照套先进地区的做法,也不能只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根据自我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六年来,我们注重市场需求和本地优势相结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展特色经济,在实施强化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最突出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市情,选准发展突破口,切实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五,必须坚持扩大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扩大投资的关键在于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六年来,我们在注重扩大消费需求和出口规模的同时,始终坚持把扩大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认真贯彻国家投资政策,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尽最大努力争取项目、资金和用地指标,把扩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结合起来。采取经营城市、招商引资、争取国债、银行贷款、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等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筹资方式,构建了有效的融资平台,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批事关全市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推动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第六,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加快改革和发展,要有坚强的政治保证、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六年来,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做到一起规划、一起部署、同步推进。无论是在硬件的投入上,还是在全民素质的提高上,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展现了广大市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和弘扬了“××精神”,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第七,必须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稳定压倒一切。六年来,我们把维护首府安全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狠抓了危困行业、困难企业和职工、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解困工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稳妥地化解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妥善解决了国企改革、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稳定了群众情绪。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把保一方平安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八,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法治政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全面完成政府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六年来,我们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政府工作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不断改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努力做到对上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注重解决关系社会稳定、群众生活等热点难点问题,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政府自身建设上,比较好地协调了上下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整体功能不断增强。坚持完善各种责任制,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整体部署、阶段推进的工作方法,有部署、有检查,确保工作目标实现。把法治、科学、民主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努力做到勤政廉政,得到了人民的理解、信赖和支持。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六年的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市人大的有效监督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驻邕部队、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的结果,也是一切海内外朋友关心、帮助、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邕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参与××发展的投资者和建设者,向一切关心和支持××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较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政府机关及公务员的工作作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等。我们还面临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的激烈竞争和东部沿海及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市进入全方位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时代最强音,开放与和谐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鲜明主题,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已成为催人奋进的宏伟目标。按照中共××市第十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工作思路,政府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抓住机遇、开放创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富民优先,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全面构建开放××、和谐××,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坚持提高市场化程度,以市场化推动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城市经济国际化进程,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一轴两翼”新格局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量与质的关系,资金、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关系,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平安××,构建和谐××。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把××建成全区生态环境最优、投资环境最好、文明程度最高、社会治安一流的广西“首善之区”。做全区解放思想的排头兵、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排头兵,领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区率先实现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主动融入多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开放××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坚持走开放合作之路,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与各区域、各地区、各城市在各个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充分发挥××在多区域合作中的核心带动作用,构建大通道、大流通、大工业、大市场的发展新格局。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为平台,大力推进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轴两翼”特别是××—新加坡经济走廊的构建,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各国在投资、贸易、产业合作与分工、资源开发、交通物流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积极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主动承接粤港澳台及华侨、华人、华商的投资和产业转移,融入区域分工,推进形成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积极促进与台湾在创汇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大力吸引台资投入我市。重视与长三角、大西南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找准交流合作的对接点,实现共同发展。加快推进连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南北钦防的全面对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管理办法,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扩大外贸出口,积极实施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导有实力、有特色的企业走出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二)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就是要把××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使城市规模、金融服务、国际交往、文化品位达到一定水平,城市功能比较完善,成为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科技进步、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具有秀丽岭南风光、浓郁民族风情、鲜明时代风貌的现代化宜居城市。按照“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方向,调整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努力实现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重点镇),协调发展一般小城镇,构建由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点镇—小城镇组成的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区建设,重点启动五象新区建设,再造一个新××。把五象新区的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去考察,放到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做到“五个适应”:即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相适应,与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市城市向南发展的战略相适应,与建设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核心城市的地位相适应,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要求相适应,与建设成为现代化宜居城市相适应。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总部基地、自治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为××市新的行政中心、文体中心、商业中心、物流业基地。继续推进中国—东盟商务区、相思湖新区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旧城改造,抓好骑楼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抓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桥梁、机场扩建、铁路新客站、港口等一批关键性工程的建设,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科技馆、民族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卫、供水、供电、供气、排水、公交、防洪、防震减灾等设施,加快城市防内涝排水设施的改造建设。以交通、航空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形成××直通东盟国家的、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交通网络重要节点。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工程,加强水、土地、森林、矿产、旅游、生物等资源的保护,推进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循环经济型工业、生态型农林牧渔业,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抓好节能、节水、节地等工作,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加强环境监测,加大对染污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力度。建设邕江上游饮用水源保护带,保证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区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城市长效管理。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市容景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三)不断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建设创新型城市

全面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一切有碍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实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有效途径。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组建和发展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吸引、推动社会资本和有效资源向大型企业集中,加快国有资本在重点支柱产业和优势领域内的集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财税改革,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财税运行机制。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和监管制度。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力度,积极构建新型投融资主体。加快企业上市,促进投资来源和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建设创新型政府。推进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配套改革,加快人事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各项改革步伐。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全方位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城市。突出发展创新型产业,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形成重点产业支撑、重点区域示范、重点企业引领、重点项目带动的全方位创新格局。以全方位创新促进全方位开放,以创新增强城市竞争力。

(四)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高工业竞争力,是优化我市经济结构,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关键。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为突破口,实施“百家亿元工业企业工程”,走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实现“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按照多功能、专业化、综合性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分工,扩大规模,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园区经济,形成工业集中区、高科技园区、物流园区等各类园区竞相发展的城市经济新高地,建成我市加快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适应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需要,实现工业的大发展。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机制,引入大集团经营园区,增强园区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壮大园区发展规模,积极吸引内外资企业落户园区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它们的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立足我市现有产业技术基础,依托优势资源,培育和打造支柱产业,重点扩张铝加工、化工与精细化工、食品、机械电子等产业,改造提升制浆造纸、建材、制糖等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工程与制药、信息等产业,发展电力、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加快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节约型工业建设,积极发展环保、生态产业。鼓励企业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大投入,加快规模扩张。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营造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创新。

(五)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富裕农民这个重点,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实行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实行以工带农、以工哺农、科教兴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抓好农村基础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五基”建设,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能源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和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抓紧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和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科技入户、科普惠农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以发展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务经济为重点,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培育县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大对县(区)工业集中区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加强农民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培育“骨干农民”,形成各种类型的“中心农户”,充分发挥“中心农户”的带动示范作用。深入开展“百万农民就业培训”活动,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六)加快发展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有力措施,是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服务业向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形成强大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改造和提升商贸、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物流、信息、金融、会展、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依托沿海港口和连接西南、华南以及东盟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形成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物流集散地,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商贸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专业街,构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促进中小型超市、连锁店、直销店向农村延伸,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充分挖掘我市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加大“奇山秀水绿××”的宣传,加强对大明山风景区、昆仑关战役遗址等重点旅游景区的保护开发,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人文和生态旅游精品,把××建设成为中国绿城、美食天堂、购物中心和旅游胜地。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一系列知名展会和节庆活动平台,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完善会展服务功能,吸引和培训会展人才,建成区域性国际会展城市。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到我市拓展业务,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强金融服务,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推进“数字××”建设,搭建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信息产业基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人才、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和信息咨询、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社会公证、经纪与等各类新型服务业。

(七)抓好投资和项目工作,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投资是确保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重要拉动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不断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拓展投资的领域和空间,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坚持以项目为中心,切实做到“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创新项目前期工作、投融资机制和管理方式。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大、中、小项目一起上的格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着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竣工率。

(八)塑造城市灵魂,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魅力形象,努力发展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打造文化品牌为突破口,突出抓好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工作,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改革文化体制,打造文化品牌,造就文化名人,完善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名城。发展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样性文化,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挖掘体现“绿城”特点的生态文化,使×ד绿得壮观、绿得精致、绿得深远、绿得新奇”,绿出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强化市民的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市场观念和诚信意识,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在全社会倡导“创业有功、合法致富光荣”的价值观念,培育“吃苦耐劳、诚信至上、尊重规则”的商业精神,营造“尊商、重商、亲商、扶商、崇商”的良好氛围。发展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品牌效应,发展节庆文化业、演出娱乐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旅游业、音像销售业、艺术培训业、知识服务业、民间工艺品业。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对外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走向东盟、走向世界。

(九)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切实把发展社会事业放到重要位置,实施“社会发展百亿工程”,促进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进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加快产业创新,发展以创新为特征的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的产业。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全面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培养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加强应用科技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建立和完善扶助贫困学生入学保障机制,决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心城区以及具备条件的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合作,建设面向的全面东盟各国及其他国家的国际教育基地和培训中心。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推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抓好人才小高地建设。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人才的竞争、激励和选拔机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和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优先发展卫生事业,构建科学完善的全民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重点加大对县、乡(镇)卫生医疗设施的投入,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做好重大传染病的监测、预警、预报、救治和监督工作。推进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等工作新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十)构建和谐××,建设广西“首善之区”

构建和谐××、建设广西的“首善之区”,是自治区党委对首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我市实现全方位开放、全方位创新,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首府意识,广泛开展和谐街道、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建设活动,使构建和谐××、建设广西的“首善之区”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民主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进一步增强全体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任务,着力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进一步完善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力争实现“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目标。全面提高文明县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创建水平。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面实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推进“诚信××”建设,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整合政府信用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和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开放和培育信用市场,不断加强对信用行业的引导和监管,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方针,树立“大防控、大平安”理念,积极构建专业队伍的“网格化”巡逻体系,不断完善群防群治义务巡防体系,打击和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继续开展“大接访”活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及各类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

(十一)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构建和谐××的关键,要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加关注民生。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要求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行创业富民、就业富民、培训富民、教育富民,努力让城乡居民走上富裕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加强对农民“下山、进城”务工的组织工作,通过转移输送和发展非农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民工。高度重视解决城市“零就业家庭”问题,做到户户有人就业,人人都有保障。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对困难群众、农民工等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引导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险,提高非公有制单位失业保险参保率。逐步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城乡特困户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构建新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完善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帮助低收入群众解决住房问题。完善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退役士兵、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制度。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以及志愿服务行动。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十二)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强首府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主要职能。积极推行“阳光政务”,保障公民知情权及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完善政务公开、首办负责、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追究等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全面优化政务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证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减少并规范行政审批,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首府立法权限推动制度创新,努力实现政府职能和经济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树立“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为自治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坚决反对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

各位代表,刚刚结束的中共××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和美好前景,新的历史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为把××建成区域性国际城市,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