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2-09-08 08:58:00
导语:某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连同《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州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回顾和2005年工作情况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认真组织实施全州“十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纲要》,抢抓机遇,务实进取,有效克服了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州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全州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烟、茶、畜、果、药、菜为主的六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以卷烟、水电、富硒绿色食品、药化、建材为主的五大工业逐步壮大,以重点景区建设为主的旅游产业初步形成。到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7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34.5%,年均增长6.1%。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64亿元(含“两路”),是“九五”时期的3.3倍,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扩建三大项目开工建设,一大批交通、通讯、能源、电网、水利、生态、市政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全州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较“九五”期末增长32.2%,按可比口径增长61.3%,年均增长10%。改革开放取得新进步。全州933户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州域经济初步实现民营化;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特产税全免;州县市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各项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等都取得较好成效。全州实际利用外资1933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8875万美元,分别为“九五”时期的6.46倍和2.04倍,累计引进过百万以上投资项目440多个,到位资金54.67亿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新的发展;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广播电视实现了州、县(市)、乡(镇)光纤联网。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州基本建立起了覆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合力扶贫攻坚,实施“整村推进”,解决了1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提高了5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温饱,解决了50万农村人口饮水难问题,全州基本消除了农村特困户的茅草房;全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较“九五”期末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的五年,是全州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五年,是各行各业实现新发展的五年,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五年。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经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州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州gdp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第二产业增长12.3%,第三产业增长9.4%)。
农村经济方面。认真落实“一免三补”等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技兴农。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53.58万吨;新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33.5万亩;全州已有97个特色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标志。
工业经济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6.17亿元,增长23.4%;实现工业增加值23.1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增长22.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户;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52个,完成技改投资12.7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07亿元(不含“两路”),同比增长11.5%;全州重点项目(不含“两路”)实际完成投资34.55亿元;机场改扩建顺利完成,铁路、高速公路、水布垭电站建设进入投资高峰期,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
旅游等第三产业方面。全年接待游客215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1.85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7.5亿元,分别增长52%、69%、41%;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3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产值或营业额134.17亿元,实缴税金4.55亿元,分别增长14.5%和13.3%。
财政金融方面。全地域财政收入完成21.55亿元,同比增长30.5%,八县市均实现了财政收入过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3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5.2%;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19.1%和20.8%,基本实现了存贷“双增”20%的目标。
改革开放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农村各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做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顺利完成了土地二轮延包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全州53%的事业单位实行了聘用制;加大了财政改革力度,在州直和县市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建立和完善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州直统一津补贴;加大了政府采购力度,全年实现政府采购额2.87亿元,节约率达12.2%;积极推进了投资体制改革,对非政府投资的项目一律实行核准制或备案制。全州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45个,实际到位资金17.92亿元。外贸出口完成2835万美元,同比增长26.8%。
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科技“三项经费”得到落实,科技研发、应用、推广工作不断加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改善。人口、资源、环境三项基本国策得到落实。民族文化大州建设逐步推进,文化体育事业有新的发展。医疗救治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不断深化了国防教育、“双拥”创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民族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统计、移民、外事、侨务、对台、宗教、史志、档案、新闻出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方面。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4.45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38.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各项社会保险费征收总额3.61亿元,增长15.2%。“整村推进”式扶贫取得明显成效,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万人,解决了5万返贫人口的温饱问题。切实加强了“两个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妥善安排了灾区群众生活,全年发放各类救助金701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和3.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359元。
十件实事方面。新建沼气池8.17万口;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试点工程,解决了3.1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16.74万平方米;解决了234所中小学饮水难和591所中小学如厕难问题;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校校通;新建村卫生室247所,维修整顿村卫生室1481所;实施电话村村通工程,农村电话混合覆盖率达到98%;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36万人,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15万人;启动了县市廉租房建设,推动了经济适用住房和老年公寓建设;清和园后续工程西广场已竣工,凤凰山隧道、凤凰大桥已开工建设。
社会稳定方面。全面推行“治安中心户”建设,基本建立起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强化了防控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化学危险品、烟花爆竹及民爆物品、交通安全等专项治理,安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
政府自身建设方面。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整改。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做到依法行政,坚持出台规范性文件时先过“法律关”。凡是事关全州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力求做到民众参与、专家咨询,科学决策。坚持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政府工作,认真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腐败。广泛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建立了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
各位代表,“十五”期间,全州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2005年既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全州人民在州委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公务员和各领域、各行业的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民团体,向驻我州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向武警官兵、政法干警以及关心、支持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五”历程,总结2005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大;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各项改革推进难度大,民间投资增长较慢,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城镇化的进程缓慢,农村贫困面仍然较大,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就业渠道不宽,社会保障面较窄,扶贫开发的任务还很艰巨;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财政对公共事业、社会保障支撑的压力大;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效能建设有待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繁重,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措施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州“打基础,调结构,抓质量,提速度”的关键阶段,全州上下务必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以加快“一主三化”进程、构建“和谐恩施”为目标,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初步建成“五大产业基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12%和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不含“两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全地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和3%;平均每年减少农村极端贫困人口2万人;解决4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城镇化率提高6—8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400万人以内;新建成沼气池40万口,农村适宜地区基本普及沼气;森林覆盖率提高1—2个百分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5%,高中阶段入学率力争达到70%,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00/10万以内,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5/10万以下和20‰以下。
(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是推进“三大建设”,即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努力建设五大产业基地
产业建设是州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十一五”时期,初步建成“五大产业基地”。
加快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力争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基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特色资源、绿色资源为依托,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加快特色板块基地建设,着力建成1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100万亩优质烟茶基地、100万亩优质中药材基地和100万亩优质特色蔬菜基地。
加快特色农产品开发,力争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烟草工业着力抓好恩施120万担烟叶复烤生产线建设,支持清江卷烟厂的建设与发展;富硒绿色食品工业重点搞好茶叶、魔芋、干鲜果、薯类、畜禽、特色蔬菜、小杂粮等农产品精深加工;药化工业以氨基酸、硼氢化钠和道地药材开发为重点,培植药业龙头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州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0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能源工业,力争建成华中地区重要的洁净能源基地。科学有序开发水电、风电和天然气,建成500千伏的电力外送通道,配套完善州内220千伏电网体系,新增电力装机容量300万千瓦以上。
加快发展矿产工业,力争建成全省重要的矿产工业基地。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煤炭、铁矿、石膏矿、磷矿、硅矿、硒矿、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开发的前期工作,同时抓好水泥及新型环保建材工业的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铁矿、磷矿、石膏矿开采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建设清江源生态旅游区,力争建成最具成长性的生态旅游基地。以新三峡旅游线和清江土家民俗风情线为纽带,以神农溪、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即沐抚大峡谷)、清江闯滩、恩施土司城、坪坝营等旅游景点为重点,以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为依托,以建成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努力建设“绿色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
第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时期,着力抓好“大交通、大通讯、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建设大交通。争取2008年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力争将安张铁路恩施段纳入国家铁路建设规划,开工建设利川至涪陵铁路、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宜巴段、鹤峰至来凤和恩施至黔江一级公路,继续建设长江巴东港,完善恩施航空港,构筑陆路、水路、航空综合运输网。
建设大通讯。整合信息网络资源,加强宽带通讯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整合”,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到“十一五”期末,通讯综合覆盖率达100%,基本普及城乡宽带网。
建设新城镇。继续实施“13311”战略,加强城镇规划,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功能,构建以“半小时城镇经济圈”、“三大城镇带”为主体的城镇体系新构架,即构建以州府为中心的恩(施)建(始)宣(恩)“半小时城镇经济圈”、以利川市为中心的西北沿边城镇带、以巴东县城为中心的沿江城镇带和以来凤为中心的来(凤)咸(丰)鹤(峰)西南沿边城镇带。
建设新农村。以100个中心村示范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具有恩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交通、通讯、电网、饮水、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整村推进”式扶贫,增强重点贫困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农村规划建设与管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式;继续抓好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全州沼气池总量达70万口,建成全国生态家园第一州。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发展,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加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把恩施职院建成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继续支持湖北民族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继续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抢救、开发、保护与利用工作;高度重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保护和利用好州城历史文化资源,展现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整合,力争恢复和建设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培植一批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创作一批文学艺术精品。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健全和完善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城乡居民健康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州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积极支持发展民营医院,逐步建立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平价医院”;抓好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进一步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动慈善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
认真做好人口、资源及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高度重视人口出生性别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科学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土地、矿产、水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清江流域的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长防工程。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努力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倡导创新精神,弘扬创业文化,激发创造活力。
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行使自治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政治民主权利;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制度;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支持部队建设,建成“双拥模范州”。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措施是实现目标和任务的保证。“十一五”期间,将采取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工业强州”、扩大对外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重大项目等五个方面的措施,确保目标的实现。
第一,科学规划生产力布局,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加快“一个中心、‘三沿’经济走廊”建设。即加快推进恩施市中等规模城市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建设沿铁路高速公路经济走廊、沿长江清江流域经济走廊和南部沿边经济走廊。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下放权限,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逐步建立稳定的政策性支持机制;优化县域经济布局,构筑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新格局。
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按照“特色立区、项目兴区、科技强区、招商活区”的要求,加快恩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市工业园区建设,引进一批优势企业、优势项目进园区,培育一批产值过亿元的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第二,坚定不移地走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工业成为州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强力推进“工业强州”战略。把“工业强州”、“工业强县(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用新型工业的理念,确保发展工业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整合各项政策资源,使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工业集中,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实施“过百万、超千万、达亿元”工程。重点抓好全州100个工业发展项目和十大工业项目的实施,催生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一半以上的县市有税收过亿元的企业、所有的县市都有税收过5000万元的企业和一批税收过百万、超千万的企业。
第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着力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整合茶、烟、药、畜等科技研发资源,形成研发合力,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强力推进质量兴州战略。全面落实《恩施州质量兴州规划》,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质量认证和贯标工作,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做好企业产品争创州、省和国家名优品牌、名优商标工作,加强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州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人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大力推进人才工作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人才总量,改善人才结构,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和乡土人才队伍,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四,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改革实现新的突破。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企业改革,引导一批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批企业集团;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基本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形成多元投资的新格局;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产权、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全面优化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努力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十一五”期间,力争招商引资累计到资60亿元以上,全州外贸出口创汇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加快武陵山区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五,争取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全面拉动经济,增长
“十一五”时期,突出抓好能源、交通、工业、高新技术、农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点项目109个,总投资700亿元。对于这109个项目,各级各部门整体联动,专班运作,科学论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确保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的立项,争取全面开工,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三认真做好2006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2%和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10%,外商直接投资1000万美元;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解决绝对贫困人口2万人的温饱问题和5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脱贫问题;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建成寄宿制学校校舍6万平方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县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0天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5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州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继续实施扶贫攻坚,努力探索具有恩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攻坚,新启动149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完成整体搬迁扶贫3350户,稳步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低收入人口的基本脱贫问题。抓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将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生态家园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每个县(市)办2—3个示范村,有条件的乡镇办1个示范村。建立和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的基础上,新发展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33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万亩以上,建立2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继续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养新型农村劳动者,发展“打工经济”,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
继续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切实抓好“十一五”10个重大工业项目启动实施和100个工业发展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年内有60个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年内有2—3个“过百万、超千万、达亿元”项目竣工投产。支持企业提档升级,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加快工业技改,全年实施工业技改项目80个以上,确保完成技改工作量10亿元。推进企业质量品牌认证和贯标工作,全州新增20户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努力提高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引进一批优势项目、优势企业进园,加快推进优势企业“退城进园”。
进一步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继续支持铁路、高速公路、利川建深1号天然气井等重大项目建设。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0个,计划完成投资66.5亿元,不含“两路”计划完成投资36.5亿元。农业项目:继续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工业项目:继续抓好鹤峰长宏年产4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恩施90万担烟叶复烤线项目建设,抓好山泰锅炉钢结构生产、湖北恩华青蒿素提取项目、建始爱茵木塑和膳食纤维项目和高磷铁脱磷中试工程建设、来凤硼氢化钠、鹤峰氨基酸系列产品生产;能源项目:继续服务水布垭电站、江坪河电站、500千伏恩施输变电工程等重点在建项目,继续抓好来凤纳吉滩电站、巴东麻线坪电站、宣恩桐子营和鱼泉河电站、咸丰小河电站项目建设,抓好利川龙桥电站、恩施云龙河三级电站、鹤峰桃花山三级电站、来凤金龙滩电站、建始广润河电站、利川风电一期工程、利川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宣恩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龙桥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与500千伏变电站联网的双回220千伏输电工程等电力建设工程;交通项目:抓好通乡油路工程建设,继续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实施好省道白奉公路石乳关隧道工程;城建环保项目:继续抓好恩施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巴东新城供水、咸丰二水厂,咸丰、鹤峰、利川、宣恩、来凤、建始垃圾处理场,恩施凤凰大桥和凤凰山隧道等在建项目建设,抓好恩施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施州大桥及接线工程、恩施市金桂大道项目建设;社会事业项目:抓好州中心医院外科大楼、中小学寄宿制工程建设,做好州体育中心扩建的前期工作;抓好巴东地质灾害三期治理项目。同时,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加大优势资源的详查和项目开发的可行性论证的力度。加大对项目的监管力度,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益。
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加快神农溪、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即沐抚大峡谷)、清江闯滩、恩施土司城等核心景区建设,使全州3a级以上景区达到5—6个。力争全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5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3.5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8亿元以上。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通讯、商贸、房地产、中介等第三产业,加强各类专业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建设好恩施州特色产品展示销售中心;进一步做好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试点工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一批集约型、外向型、科技型民营企业,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
扎实做好财税金融和物价工作。抓好财源建设,围绕实施“过百万、超千万、达亿元”工程,培植新的财税增长点;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率计征,依法纳税;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执行部门预算,确保法定支出和公共支出;严肃财经纪律,加强专项资金监管。落实中央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政策,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开展争创a级信用州和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的工作,全州金融机构确保实现存、贷双增20%的目标。进一步发挥物价部门的监管作用,抓好农资、医药、能源等价格和教育、医疗、住房等收费的监管,进一步完善价格听证会制度。
第二,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积极推动酒类、肉制品、食品、药品等放心工程的深入开展。
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招商,以优势资源和优势项目招商,新签和落实一批招商项目。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大力扶持自营出口的外向型龙头企业。
第三,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科学地制定出全州城镇建设规划,逐步建立起等级规模有序、功能互联互补、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镇规划体系,真正做到“铁规划、铁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充分利用城投公司的融资平台,加大县(市)城区和重点集镇的建设力度。州城重点建设凤凰山隧道、施州大桥、凤凰大桥,改扩建东风大道北段和恩施机场入口道路以及金桂大道,整治改造州体育场片区、施州大道西南片区、舞阳坝北片区、挂榜岩片区,启动恩施火车站建设及新区开发。继续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州城新建筑节能的推行率达到100%。
启动“百镇千村”示范建设工程。加快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的8个集镇和42个行政村的建设。
第四,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抓好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争有10户企业进入省“五个一百”计划笼子,20户重点骨干工业企业逐步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以恩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电脑农业”推广应用。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初步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免除农村中小学杂费和贫困生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确保全州“普九”通过国家验收;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力度;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各类民办教育,象支持发展民营经济一样,支持发展民办教育;推广巴东农广校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推进民族学校的“五个一工程”。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快疾病防控网络、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完善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及推广工作;加强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和对艾滋病、结核病、地氟病的防治工作;重视妇幼保健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推进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继续做好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努力创作文艺精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和机关基层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力争文化产业发展有新突破。
进一步落实三项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活动,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引导群众少生优生;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矿产、土地和水资源;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空气治理,综合治理清江上游水污染问题;继续实施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秀美山川。
积极推动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州体育中心和体育中等学校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继续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区建设。继续加强移民、老龄、外事、侨务、对台、宗教、史志、档案、新闻出版等工作。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争创“双拥模范州”。
第五,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国家和省就业再就业政策,继续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依法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加强劳动监察执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慈善等工作,重视维护老、幼、妇、残等特殊群体利益;继续推动老龄公寓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救灾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努力办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十件实事。1、新建沼气池10万口;2、建成寄宿制学校校舍6万平方米,完成150所中小学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建设;3、完成2.6万户改灶降氟任务;4、解决农村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5、对城乡特困人口实行大病救助;6、对“4050”人员、双下岗和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6万人;7、完成1400公里通村油路建设;8、建设亲水走廊三期工程,完成凤凰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9、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空气治理,县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0天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5个百分点,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10、实施有线广播电视通村工程,实现50%以上的村通有线广播电视。
第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各级政府抓发展的能力、为民服务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定期向州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监督。进一步加强与州政协、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系,及时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认真听取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意见。积极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切实做好“五五”普法的启动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工作。
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按照方便基层、方便企业、方便群众的要求,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理制、效能考评制等制度,树立效能政府的形象。
继续抓好源头治理腐败工作。完善源头治理腐败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规定,认真落实州政府九条廉政承诺;继续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继续纠正和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继续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树立廉洁政府的形象。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五年之行,重在开头。2006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一年,我们既感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更感到前途光明、信心百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恩施州委的统一领导下,与时俱进,扎实苦干,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开创我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 上一篇:镇政府在人大代表评议政府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 下一篇: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