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增强“四五”普法实效性
时间:2022-02-16 07:26:00
导语:浅谈如何增强“四五”普法实效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民普法教育自1986年启动,历经三个五年规划的实施,尤其是经过第三个五年普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普法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公民、公务员以及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法制教育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法制教育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执法、守法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增强“四五”普法实效?笔者认为,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点要突出,全面带动整体推进
在“四五”普法中,要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关键是要突出重点,抓好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流动暂住人口的普法问题。
领导干部学法:一是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增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学法日,学法培训、轮训,学法讲座,学法考试考核以及领导干部授课等制度。三是要把领导干部学法纳入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之中,作为提拔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真正做到与切身利益挂钩,从而推动领导干部学法活动的开展。四是要强化检查督促,对领导干部学法实施全程监控和有效管理,不断总结出好经验和好办法加以推广,找出薄弱环节,及时提出整改措施。要发挥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人大、政协要把领导干部学法情况作为对单位评议监督和个人述职的一项重要内容。
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将普法教育纳入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之内,贯穿到学校素质教育之中。二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顾问的作用。目前,虽有很多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律顾问,但工作制度不够健全,工作开展不够规范。因此,应抓紧立章建制,规范活动行为。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引导辅助的教育网络,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四是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启蒙和基础作用。
流动人口法制教育主要采取“分类管理,条块结合”的办法,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保教育的内容、时间、效果的落实。一是实行法制教育岗前培训,合格后,持普法合格证上岗。二是采用“送法上门”、“送法到工地”等经常性宣传方式,把法律交给外来民工。三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利用橱窗板报进行宣传,组织观看法制录相片或观摩法制图片展览,以案释法,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宣传法律知识。四是法制宣传与法制共建相结合,用工单位与司法等法制部门相联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动”等方式,结合开展“文明私营企业”、“文明个体工商户”、“文明行业”、“行业之星”等活动进行普法教育。
二、措施要过硬,保障目标任务落实
要使“四五”普法规划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强化各项措施,确保有效运行。
1、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力求有现实的可行性。要抓住实施“十五”计划的有利时机,在总结“三五”普法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的总体部署要求,切合实际,制定出具体合理的目标任务。
2、健全完善机制,落实扎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四五”普法的各项目标关键是健全机制,这也是“四五”普法有效启动和顺利实施的主要保证。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新的领域,不断延伸工作触角,形成上下贯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二是强化责任制,实现目标责任管理,让“一把手”真正担当起普法工作的责任。三是完善考核机制,把普法教育纳入各地各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工作开展得好的要予以奖励,对那些敷衍应付、不问实效的地方、部门、行业要进行处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保障到位,确保有效运行。一是合理的权力设置。二是必要的经费投入。三是健全的队伍建设。另外在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普法阵地建设,形成科学的普法体系。
三、方法要实在,不断增强普法实效
在增强“四五”普法的实效中,除继续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宣传形式外,要不断探索新方法:一要增强针对性,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普法效果。二要增强实践性、普治并举,以治促普。三要增强现实性,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在实践中提炼升华。
普法教育要注重四个结合:一是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是坚持普法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结合,使普法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建设,同时,促进普法教育氛围和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三是坚持普法教育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教育人们学法、用法、知法、守法、护法,实现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四是坚持培育典型与推广经验相结合,以点带面,整体提高。普法还应发扬我党优良传统,切实把普法教育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把法律真正交给群众。
- 上一篇:如何提高工商所法制员业务素质
- 下一篇:对提升城市社区依法治理水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