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基本情况调研的报告
时间:2022-02-14 10:02:00
导语:地区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基本情况调研的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根据省民委文件要求,我局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调研情况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十分重视。两县政府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民族教育列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认真贯彻执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及省、地政府制订的相关条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省、地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民族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确保了民族教育的优先发展。
(一)基本情况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2002年新建并投入使用28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目前,乡中心校共有在校学生347人,其中,小学生227人,初中120人,少数民族学生共有55人,占总学生数的16%。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通了省“普九”验收和2002年“普九”复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现已被确定为地级合格学校。全校共有教职工31人,其中任课教师27人,有7人为中专学历,12人为大专学历,3人为大学本科学历。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合格率为100%。教师月工资足额发放。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儿童入学率为100%,中小学生毕业率为100%,中学升学率为75%。中心校配备有41台微机,拥有图书3000册。平均9人拥有一台微机,每个学生拥有9册图书。2003年中心校开办了双语班,抽调会讲本民族语言的教师开展语言会话课,为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呼玛县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利用省、地、县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增添了新的教学用具,安装了现代化的网络管理系统,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控制学生流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2002年建起了2964平方米的新教学楼,目前,在校学生653人,其中,小学387人,高中266人,少数民族学生86人,占总学生数的13%。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中心校1997年通过国家“普九”验收,2000年又通过省政府复检,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已被确定为地级合格学校。全校教职工65人,共中任课教师55人,10人为中专学历,36人为大专学历,9人为大学本科学历,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达标率为100%。教师月工资足额发放。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儿童入学率100%,中小学生毕业率100%,中学升学率为80%。中心校配备有47台微机,拥有图书10646册,平均14人拥有一台微机,每个学生拥有16册图书。2003年,中心校成立了双语班,抽调能用鄂伦春族语会话的鄂伦春族教师对鄂伦春族学生开展本民族语言会话课。为了改善民族教育的办学环境,省、地、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并实施新课实验,取得较好的成绩,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控制学生流失。
十八站乡中心校鄂伦春族寄宿班创建于1989年,学校配备了一名领导主管寄宿班,做到寄宿班的各项工作有人管,现在寄宿班人数为45名,占全校鄂伦春族学生人数的50%,从1989年起,每年县财政为鄂伦春寄宿班投入13万元,用以保证鄂伦春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支出。
(二)发展民族教育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经过不断的努力,学校根据有关文件的规定,对鄂伦春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政策,同时还将鄂伦春族学生的助学金分别提高到每年小学生120元,中学生160元,对孤儿采取免费入学,并发放生活费、衣物和学习用品并且在冬季免收取暖费。乡党委、政府为鼓励鄂伦春族学生早日成材,规定并实施了鄂伦春族学生考取本科一次性奖励3000元,考取大专一次性奖励2000元,考取中专和重点高中奖励1000元,并且报销学生假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2002年,大兴安岭地委做出决定(大发[2002]12号)普通高中招生,鄂伦春族学生全部录取,重点高中招生降50分录取。
近三年来,初步统计,共向上级学校输送大学生、大、中专、高中毕业生29名,其中鄂伦春族学生11名。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始终把民族教育事业当作大事来抓,乡党委、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鄂伦春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并相继调整了六个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助学金,将鄂伦春族助学金提高到,中学生每年290元,小学生每年210元;塔河县政府每年还拿出6万元作为教育助学专项资金,对考取大学本科的鄂伦春族学生一次性奖励3000元,考取大、中专的鄂伦春族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孤儿考取的大中专的学生每人每年解决5000元的生活费和学杂费。并且塔河县普通高中招生对鄂伦春族学生实行免费上高中。
(三)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1、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教师业务水平不十分过硬。现在急需业务精、专业性强的新生力量来充实两乡教师队伍,更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的更新。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应首先对现有教师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进行新教法、新思路的学习。主动与外校建立联合,进行教师交流,送我们的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实践,引进外地优秀教师或是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我们进行新知识、新思想的交流,使我们教师的知识和思想与时代同步,使新鲜血液充实到我们的教师队伍中。
2、由于鄂伦春族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一些鄂伦春族学生家庭贫困,考取高等学府后难以承受高额的学杂费,造成辍学。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建立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为贫困的鄂伦春族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贷款或是借鉴国家建立“西藏班”、“新疆班”的办法,建立“鄂伦春班”,为帮助鄂伦春族贫困学生、孤儿等弱势鄂伦春族学生或其它较少民族贫困学生,应采取这样的形式为他们提供完成学业的保证。
3、两乡的鄂伦春双语班的教师,语言发音够不规范,授课比较困难。教师的发音带有较重的个人习惯,不能达到授课的标准,对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发音造成困难。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尽快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国际标准音标,并建议拨付培训专款,以满足双语教学培训的需要,同时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族双语教学的发展。
二、文化调研情况
大兴安岭地区对民族乡的文化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促进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
(一)基本情况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文化站,占地600平方米,设有一个鄂伦春族陈列室,展厅面积100平方米,馆藏文物有58件,均以鄂伦春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为主。设有一个剧场,面积为380平方米,排练厅面积为80平方米,办公室面积40平方米,白银纳乡文化站业余艺术团在职人员1人,演员50人,其中,少数民族45人,编剧人员8人,服装50套,年演场次达到15场,活动经费全部由政府拨付。曾多次参加文艺演出,都获了不错的成绩。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文化站占地400平方米,在职人员4人,乡文化站没有建立展览馆和文艺队,文化活动主要靠组织群众进行广场文艺演出,活动经费全部由财政拨付。这些由业余演员参加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都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文化事业中取得的成绩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文化站积极参加省、地、县组织的各种文艺汇演、民族节日庆典等演出。白银纳乡成功举办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建国50周年大型文体庆祝活动、多次组团参加呼玛县举办的“呼玛艺术节”、广场文化周等大型文艺汇演和呼玛县运动会,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周年文艺汇演,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白银纳乡先后被评为“省先进文化乡”、“全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孟艳华、孟佳等在省、地级文艺汇演中均获得较好的名次,关金芳、关俊兰等编创人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节日的篝火》(舞蹈)获首届少数民族汇演最佳创作奖,《拥抱烈士》、《巴力》、《鄂伦春的生活充满阳光》获创作一等奖,《港微》(桦皮工艺)获金奖,《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年》编舞获最佳编创奖。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文化站充分挖掘鄂伦春民族勤劳纯朴,能歌善舞的民族特长,老一辈鄂伦春人长期在游猎生活中积累了自编自唱、出口成歌的经验。新一代鄂伦春人秉承了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在塔河县组织的建党80周年歌唱祖国大型广场演唱活动中,获一等奖;在鄂伦春族定居50周年大庆活动中获舞蹈二等奖,通俗歌曲三等奖。王宝贵、谢远臣等在省级汇演中获得很好的名次,《桦林随想》获群星器乐大赛金奖,《西阶依玛》、《鄂乡人民歌唱党》获艺术创作一等奖,《科技兴农靠小康》获省农民科技节二等奖,《鄂乡晨曲》获塔河县文艺汇演二等奖,教育艺术节二等奖。
经过少数民族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民族文化艺术得到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鄂伦春族,为鄂伦春族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虽然鄂伦春族一直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信仰,但是由于缺少资金,没有将民族文化发展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型产业。现在我区两个民族乡均被列入省级“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希望上级主管部门予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鄂伦春生态风情旅游成为鄂伦春族乡旅游经济的主干。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首先由地、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鄂伦春族文化旅游业初具规模,尽早列入国家和省级建设计划,进而完善建设,打造民族品牌,以特色占领市场份额,促进鄂伦春族文化市场的形成,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2、鄂伦春族文化遗产、语言、生活习俗流失太快,现在许多鄂伦春族人已经听不懂或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独有的萨满文化也流失殆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应及时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结合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关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计划”的契机,把鄂伦春民间文化,桦树皮文化,萨满文化,语言、歌曲等方面进行项目立项,力争得到各级政府支持,并争取将“鄂伦春萨满文化展基地”、“鄂伦春桦树皮之乡”列入民间文艺之乡的行列。
三、民族卫生调研情况
(一)基本情况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卫生院,2002年10月新门诊楼竣工交付使用,面积360平方米,设有门诊、药局、手术室、X光室、处置室、母婴室。全院职工14人,其中,医护人员11人。各医疗科室设置较为齐全,能开展普通的外科手术,备有心电和B超,基本能满足周边群众就医要求。鄂伦春族结核病患病率比较高,患者经过乡卫生院的长期治疗,使原有患者病情得到好转。该乡共有学龄前儿童146人,全部接种乙肝疫苗;育龄妇女共有514人,待产妇女共有24人,产妇100%住院分娩,产妇死亡率为0,新生儿死亡率为0;现在年就诊人数约为3600人。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塔河第二医院),面积4084平方米,医疗办公用楼1600平方米,结核病房680平方米,为改善民族乡医院卫生工作环境,2002年新建成了一幢1600平方米的门诊楼,已于2003年8月交付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医疗就诊环境。全院现有职工59人,其中,医护人员50人。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物理诊断室、手术室等16个科室。塔河县外事办向日本争取10万元小额无偿援助的医疗器械,还配备双床程500maX光机,黑白B超、脑地形图仪等设备。使一部分原有的陈旧医疗设备得到更新,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针对鄂伦春族结核病为高发病,十八站乡卫生院专门开设了结核病房,经过医护人员的细心治疗,已有部分患者由排菌性结核病人转为不排菌性结核病人。学龄前儿童250名,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育龄妇女共947人,待产妇女有36人,产妇100%住院分娩,产妇死亡率为0,新生儿死亡率为0;现在每年就诊人数约为17316人。
(二)民族卫生事业取得的成绩
呼玛县白银纳乡是呼玛县第一个进行卫生院改革的乡;乡卫生院承担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负责辖区的医疗救治、结核病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2003年,针对鄂伦春族乡群众的医疗及结核病防治的实际,县政府将鄂伦春族群众的核销医药费从每年拨付5.5万元,增加到了每年拨付15.5万元。
2002年9月,塔河县十八站乡卫生院完成了医疗体制改革;十八站乡卫生院承担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负责辖区的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地方病、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县政府在每年为十八站乡卫生院拨付139万元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增加5万元,今年拨款增加到149万元。鄂伦春族农民医药费实行全额核销政策,为此,县政府每年拨付鄂伦春族医药费34万元,十八站乡为保证专项资金得到有效使用,成立了医药费监管组织。该组织由县卫生局、乡政府有关人员组成,制定了每人每年核销的额度,并设有大病医药费统筹管理方案,对转院、住院的鄂伦春族患者制定了核销细则,从而更合理有效的使用鄂伦春族医药经费。
(三)民族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卫生技术力量薄弱和鄂伦春族医药研究开发经费不足。两乡卫生院现有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费,专业队伍素质提高缓慢。鄂伦春族医药开发研究经费短缺,制约了鄂伦春族医药研究工作的进程。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省、地、县应对医护人员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在培训经费上的投入,解决培训经费问题,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外地聘请优秀医疗人才,到民族乡开展医护工作,
建立鄂伦春族医药研究奖励机制,促进鄂伦春族医药开发的科学研究。
2、结核病是鄂伦春族高发病。2002年,鄂伦春族结核病患病率为3.19%,高于国家结核病患病率标准(国家标准2%)。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结核病的防治力度。
3、两乡的医疗硬件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十八站乡600平方米的结核病房已属于危房,低矮潮湿,不利于结核病人休息;白银纳乡还没有专设结核病房,设立专门的传染病房是控制结核病等传染病出现新发的关键;鄂伦春族乡医疗设施还不齐全,应为两乡卫生院购置必备的医疗设备如:彩超、细胞计数仪、尿分析仪、生化分析仪,血磁疗机、血流变仪等设备,以提高医疗确诊率,更好地为各族群众服务。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省、地、县加大对卫生院硬件建设投资力度。可采取省支付50%,地支付30%,县乡自筹20%的方法筹集资金,帮助两个民族乡新建结核病房,使结核病人与其他病人隔离,购置必要的设备,有利于提高乡医院初诊的准确率。
我们相信,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我们的辛勤努力,鄂伦春族乡的各项社会事业一定会得到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