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2-01-23 09:15:00
导语: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培育棉纺织地方特色优势,是(新野)实施工业化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棉纺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一直是工业学术界讨论的课题。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在产业性质上相似相近或相关,在发展空间上同属于(或接近于)某个特定行业的产业领域、相对高密度聚集、分工比较明细、依靠紧密或松散型产业链相互连接,由诸多大中小型企业形成的一种工业集聚形态。在我县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本县及周边丰富的棉花资源和新纺公司人才、市场、技术、管理、信息、资金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等主要形式,通过催生、延伸棉花加工项目,培育出了县棉纺织工业区及上港、溧河、城关、城郊工业小区等棉纺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新纺公司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棉纺织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点
新野棉纺织业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历届县委政府的政策宏观引导,截止2005年6月底,全县棉纺织企业,已发展到101家,其中棉纺企业84家,棉织企业8家,捻线9家。固定资产达到262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纱锭规模突破80万锭,织机达到4500台。今年元至七月份,全县限额以上棉纺织业实现产值2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利税135亿元,利润7500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的691%、659%、67%和678%。棉纺织业在全县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攀升,比重之高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主要呈现出五个明显特点:
1、龙头带动能力强。作为新野棉纺工业的龙头,新纺公司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全国520家和河南省50家重点支持企业之一,全国功能性产品开发基地。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138亿元,固定资产103亿元,共有纱锭33万锭,其中环锭纺22万锭,气流纺24台,折合11万纱锭;织机3000台。拥有进口清梳联、自动络筒机、转杯纺纱机、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1000多台(套),占公司装备总量的60%以上。主要生产和经营棉纱(混纺)线、纯棉和混纺坯布、色织布、牛仔布等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高档织物用纱7万吨、服装面料12亿米。产品远销广东、江苏、福建等20多个省市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实现产值173亿元,销售收入132亿元,实现税利8105万元,其中利润3722万元,分别占限额以上工业的351%、335%、216%和206%。出口创汇3260万美元,名列全国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前12位,利税总额居第七位,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全省同行业第一。2004年荣获中国纺织行业协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2005年8月9日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全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前二十强”荣誉称号。
2、产业集群群体大。靠政府的正确引导、靠新纺公司龙头的拉动,全县民营棉纺织业迅速膨胀。在短短三年时间内,限额以上民营棉纺织工业企业已发展到90余家,固定资产115亿元,从业人员近2万人,纱锭规模达到40万锭。2004年度生产棉纱近8万吨,各种布料7000万米,完成总产值146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其中鹏升、华星两家规模达到2万锭以上,另有5家达到1万锭以上,5000锭的企业12家,县工业区及城关、上港等7个棉纺织工业区内拥有棉纺织企业70余家。全县民营棉纺织扩张的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纺公司。
3、企业装备水平高。我县民营棉纺织企业1997年起步时,设备基本上都是国有大型棉纺织企业限产压锭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机器性能差,工艺水平低,产品质量档次低。通过近几年的滚动发展、更新改造,止目前,全县民营棉纺织企业的机器设备,全部都是国家定点纺织机械厂2003年、2004年、2005年出厂的先进设备,主要设备J128K、FA506细纱机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棉纺织产业链条长。目前,全县棉纺织业基本形成了由植棉——轧花——棉纺——棉织——服装的棉纺织产业链条。全县98万亩耕地,常年植棉40万亩左右,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县棉麻集团公司及其所属的9家棉花企业,担负着全县棉花收购、加工、销售任务。年收购加工棉花4万吨,其生产的“银鹏”牌棉花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棉花名牌”,全县棉纺织企业年需用棉花14万吨,加工棉纱13万吨,织布16亿米。永兴纺织服装公司等3家企业引进了服装生产线,年加工服装30多万套。
5、产品市场销路畅。以新纺公司为依托,整个纺织产品销售网络健全,在全国和境外设有多家销售公司,同上百家棉纺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固的业务关系,营销网络覆盖我国中部及东南亚地区广大市场。产品质量好、产销率高,棉纱、服装面料产品产销率平均保持在99%以上。2004年,全县棉纺织产业出口创汇3260万美元,占全南阳市出口创汇总额的1/3。
二、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现存的主要问题
我县棉纺织行业尽管占据了工业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提升改造速度不断加快、规模效益逐年提高,但形成分工明晰、互动明显、关联紧密的产业集群,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实际矛盾和问题,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至今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是形成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思想障碍。大致突出表现有五个方面: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开拓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低下、开放意识淡薄。首先是素质不高。虽然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迅猛,但真正强势、大型的民营企业仍是凤毛麟角,我县棉纺织行业民营企业目前达到中型要求的还并不多。综合各种因素,其中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诸多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文化、管理素质等离现代企业要求相距甚远。其次是信息不灵。这种状况的产生,源于三个主要方面:(1)企业管理的不到位,诸多园区、协会对于如何及时向相关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宣传方针政策等不关心、不重视。(2)企业习惯于独来独往靠自身拼搏,缺乏主动获得信息、争取政府支持意识。(3)整个行业至今没有可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促进工业化发展的信息平台。三是开拓意识不强。在全县90多家棉纺织企业中,家庭作坊式、靠亲戚朋友凑钱、临时租赁场地办厂的企业居多。这些家庭作坊式企业,由于素质能力及资金人才等严重局限,几乎没有什么“做大做强”的念头,只是凭借市场之手推动、靠市场效应凑合赚钱、养家糊口,小富即安。四是管理水平低下。由于管理的混乱、人才的奇缺、缺乏经营网络,致使相当部门企业整日忙于应付内部、穷于应对竞争、甚至奔命维持“关系”,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精力和条件去深入研究、分析、思考当前的市场发展状况、行业发展趋势、国家大政方针等,并依此制定、提出本企业比较清晰的中长期发展思路。五是小农意识。即开放意识淡薄。我县许多个体私营主思想守旧,只愿在本地发展,不愿意离土离乡到外地开拓市场。在某一领域本地市场需求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宁可在本地市场中艰难地分一杯羹,也没有到外地开拓市场的计划,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发展。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开放的市场意识,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创业的足迹,温州人经销网络几乎遍布全球的每个角落。与这种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相比,我县的个体经营者小富即安,固守田园的思想观念就十分突出了,并且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基于上述几种状况,在我县100多家棉纺织企业中,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主要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淡薄,小富即满问题比较严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无疑类似这些目前尚占据重要地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对形成有机联系、互动发展的棉纺织产业集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障碍。
2、管理体制的多头和不顺是形成棉纺织产业集群步履艰难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县的棉纺织产业集群,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形成的,必须依靠行业管理部门在各工业区内明确定位基础上的服务、协调、指导、组织。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现存的多头、不顺的弊端,导致了行业管理的作用发挥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行业管理是社会化分工的客观要求。说到底,它应该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内的经济民主实现机制,是行业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协商行业内部关系、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协调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共性问题所采用的实现目的的非赢利性组织方式。而今单纯“官方”的或“官办”的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么名不副实没有任何管理手段,要么应付生存竭力集资“化缘”,对推动行业的加快发展都不会起到太大的积极作用;而单纯由企业自发自主实施“行业管理”,又很难避免缺失政府支持、相互抵触摩擦等问题和矛盾,无法达到行业管理的作用目的。这种由于管理体制现存的多头、不顺的弊端所导致的行业管理作用发挥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的现状,成为了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制肘因素。
3、企业各自为政搞“小而全”的矛盾问题日趋显现并有逐步发展升级趋势。在棉纺织产业集群中,由于企业间分工合作意识淡薄、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加之妄自尊大和“以我为中心”传统思想较为顽固,不少企业将改造升级的精力和重心放到了建立自我内部循环的“私有产业链”上,企业“小而全”现象屡见不鲜,明显地违背了现代工业大生产的特征和规律。不少企业呈现一种“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病态”现状。无庸置疑,产业集群是一种符合现代工业化大生产要求的集群集约经济,一个突出特点是使同一产业内部分工更为精细化,使一个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于该产业的某一道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明晰发展方向目标。产业集群内部相关企业间互通有无与分工合作,成为有机产业链形成并不断延伸和整体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且依照现代管理科学“8020”定律研究可知:“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因此,按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客观事物规律,不存在一味脱离社会分工与合作仅靠自身内部循环就可不断发展的“完全”;无论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还是某个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不外乎在20%左右,其余80%则是为强化和发展这20%的核心竞争力相配套和服务的。因此,搞“小而全”的思维和运行方式的结果,必然会是企业经营生产目标不明、面面俱到、顾此失彼、特色含混、疲于平衡、常陷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困境、市场核心竞争力不断弱化,最终导致失去市场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相互游离、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抵触的区域产业集聚,几乎没有什么“集群”可言,只能是一盘散沙,不可能成大气候。
4、科技创造严重滞后,科技含量提升乏力,影响着产业集群的附加值和生命力。由于观念落后、基础较差、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和研发滞后等原因,我县棉纺织行业企业当前明显存在着科技创新严重滞后、科技含量提升乏力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产业集群的附加值和生命力。
5、企业间的无序(包括不良)市场竞争已成为影响棉纺织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内耗因素。由于在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该管的部门无手段管、有权的部门无精力管、最终导致多头管理均不到位的问题,行业的管理、协调部门以及自律组织大都名不副实,无法实现有效切实的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甚至是不良竞争情况客观存在。一是人才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缺乏大局意识和相应规范,不讲原则地相互挖墙角现象比比皆是;二是原料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市场建设的明显不足,不择手段地争抢原料现象层出不穷;三是产品销售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行业自律机制没有建立,单纯为自身利益而恶意降价的大有人在;四是技术方面的无序竞争,整合与合作意识缺乏,在技术上相互封锁甚至相互“偷袭”的问题存在。类似的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无序竞争甚至是不良竞争状况,无疑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严重“内耗”。
6、管理、科技、设计人才的匮乏直接威胁着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提升速度及可持续发展。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着要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员但无良好的经营机制,要么有良好的经营机制但无相应的管理经验和人员的问题;尤其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缺位、企业财务的管理混乱、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产品结构的单一低档等。科技人才方面,国有企业有科技创新的人才和意识,但无科技创新的资金和动力;民营企业有科技创新的资金和动力,但无科技创新的人才和意识。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威胁着我县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提升速度及可持续发展。
7、资金支持乏力,导致诸多企业改造升级困难,产业集群实力不强。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及市场战略目标的调整,银行资金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大中企业,形成了政策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我县棉纺织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企业建厂时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厂房和设备上,致使一些企业因缺乏流资而不能投产或达产;部分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急需技改扩规模上水平,但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而不能付诸实施。
上述现存的诸多主要矛盾问题,不仅影响着棉纺织产业集群的顺利形成,同时也必然影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削弱了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壮大棉纺织产业集群的对策及措施
1、明确思路,加强指导。联系新野棉纺织业发展实际,在贯彻落实“棉纺织基地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新野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把棉纺织产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以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主攻方向,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园区建设和培育市场为突破口,按照“协调、服务、管理、发展”的原则,优化环境,精心培育,强力突破,扩充总量,提高档次,创新结构,实现产业的装备更新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棉纺织产业,争创全国棉纺织强县。到2010年,全县纱锭力争达到150万锭,其中气流纺15000台,年产纱30万吨;织机15万台,年织布3亿米,染整布2000万米,服装1000万件。完成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3%,占限额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销售收入实现90亿元,利税总额10亿元,其中利润7亿元,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具体内容是:牢牢牵住克服染整“瓶颈”制肘和实施“终端”(服装乃至产业用、家居用、甚至高端医疗技术用布)等产业带动的“牛鼻子”,扩大品牌(名牌)影响,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棉纺织工业的全面发展提升;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研发、推广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纺织”产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高要求的行业标准和名牌战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借力发展、借力创牌、借力提升、借力扩张;加快棉纺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速度,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培育并组建相关市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优势和效应。在具体运作上,棉纺织产业的发展,应注重结构与规模;“终端(服装、产业用布、家居用布等)”产业的发展,应注重品牌与附加值。
2、扶优助强,项目支撑。以改造、提升、调整为基本手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的重要内涵。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自始至终都应该把“必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去加以全面考虑、整体布局和安排协调。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统筹”基本原则所提出的要求。而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前提下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产业,其着眼点和着力点并非过去认识上的那种低水平重复建设般地盲目扩张,而是强调必须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本质的改造、调整、创新、整合和提升。因此,政府对棉纺织行业的关注和支持,重点应该是以扶优助强为基本原则的项目支撑。要有重点的筛选3—5家技术装备先进、年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年纳税总额超100万元的民营棉纺织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十一五”末使之成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年纳税总额超500万元的中型民营棉纺织企业。
3、抓好园区,铸造链条。作为数量最大、市场潜力颇好、发展势头强劲的新野棉纺织行业,在新型工业化建设热潮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以规划布局、引导调整、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组建产业集群、推广先进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形成有机产业链并整合发展竞争资源、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为主要任务的行业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加快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速度,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培育并组建相关市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优势和效应。这种有机集聚并形成相关链条,需要克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相关园区的定位要明晰。园区的产业定位,不仅是对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的有效引导,而且对于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2)大力引导和提倡建构跨园区的明晰专业分工、强化协作配套、集约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的有机链条,并保持链条能够可持续地不断延伸。鼓励企业间在巩固并不断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相互配套、合作,适时组建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区域界限的大型企业集团。(3)政府应该采取给予适当投入的经济手段,对企业向工业园区加快集聚进行有力推动和制约。
4、开发资源,启动优势。从新野棉纺织加快发展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无疑整合并开发有效的产业资源,是建构新野棉纺织有机产业链的一个重头戏。在人力资源方面,应对现有的企业培训、大专院校教育、科研院所培养、以及外来聘用的各类人才积聚载体和手段进行整合,综合使用力量,加大人才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在管理资源方面,当前应该注重发挥棉纺织产业集群“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提升,充分发掘周边地区的巨大市场潜力,逐步将新野建成全国棉纺织基地县;在创新资源方面,应充分发挥国内外的专门科研机构和专家作用,使企业创新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为一体,建立长效棉纺织创新研发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棉纺织行业新产品、新工艺、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在原、辅料资源方面,要加快组建棉花市场和机配件市场,使其发挥出棉纺织产业“原、辅料供给”的重要作用。在产成品资源方面,要加快组建新野纱布专业市场,使其发挥出棉纺织产业销售方面的拉动重要作用。
5、提升科技,信息助推。先进科技技术,不仅是新野棉纺织行业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加快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而且是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采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互动的方式,助推新野棉纺织行业科研工作加速推进,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眼下亟待引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的,就是“坚持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原则,政府投入同信息产业企业参与相结合,迅速建立新野棉纺织产业信息平台,为棉纺织产业集群提供权威快捷地各类市场信息服务。
精品范文
10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