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2-01-29 10:15:39

导语:城乡社区治理情况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乡社区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根据中央、省市县的决策部署,我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深化拓展社区治理新模式,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去年10月以来,接续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和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对新形式下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提出新要求。我们深入全县城乡社区开展调研,全面摸清城乡社区治理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根源,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为全面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实基础。

一、全县社区基本情况

今年5月初,我县结合村级建制调整,对相关场镇村和城郊村实施村改居,在原有31个城乡社区的基础上拆分、新建社区40个,县城城郊村“村改居”10个,全县社区增设至81个(其中城市社区22个平均人口9237人、乡镇社区59个平均人口3409人)。全县设社区党委9个、党总支部56个、党支部16个,居民小区党支部2个;有社区工作人员475人(其中社区常职干部336人,其它专职工作者139人);实施物业管理小区22个,设立小区业主委员会11个。

二、社区治理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在基层治理中,将街道西街社区工作提炼为“五心”工作法,将社区工作提炼为社区民主协商“十步工作法”,并在全县推广运用。按照省、市相关工作要求,对基层治理案例进行梳理上报,并经省、市评比确认,我县街道西郊社区、社区被先后评为市“十佳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十佳自治典型案例”,原乡和街道西街社区被省人社厅、省民政厅命名为省村(居)民自治模范乡和模范社区。

(一)坚持党建引领,夯实组织基础。一是构建联动工作体系。县委及时调整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群团组织和民政、教体、卫健等部门充实到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相关工作。县委书记、县长带头联系街道、天池街道及所在社区,定期到联系点指导督促党建工作。二是完善社区组织框架。明确由县直机关党工委、县民政局全面指导,各乡镇(街道)统筹协调,各社区党组织具体负责的三级党建工作架构。吸收驻区单位、群团组织、“两新”党组织负责人为党委委员,共同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三是扩大党的组织覆盖。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和《县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将社区党组织委员、党员小组长、党员网格员选任为党组织书记,开展党建和社会服务工作,推进小区治理。

(二)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共建互补。一是建立组织连接纽带。开展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81个社区全部与县级部门党组织结对子,签订共建协议,实施活动共联。驻区单位、群团组织每年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次以上,有效推动社区治理。二是推动资源共享共赢。探索建立社区与驻区单位服务需求、服务资源、服务项目“三张清单”和双向认领机制,推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资源共享、服务共抓、治理共促。三是凝聚服务群众合力。开展“红细胞”“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全县机关党员成立各类自愿服务队伍100余个,深入社区、企业,开展法治宣传、政策讲解、自愿服务,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持续深化“双报到”“党员先锋行”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名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完成服务项目3000余个。

(三)强化工作保障,提高治理能力。一是调优人员结构。从政治素养、年龄、文化层次等方面着手,不断优化社区党组织队伍。目前,全县社区党组织班子平均年龄42.35岁,党组织班子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04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9—24岁,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24人。二是突出阵地建设。计划3年内对所有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施亲民化改造,有条件的乡镇社区同步推进,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党在城乡基层的坚强阵地、群众的温馨家园。三是落实经费投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党建优先,充分保障社区工作经费。城市社区每年办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达12万元,乡镇社区每年办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达10万元。四是健全工作机制。先后制定社区听证会、居民会议、社区协商、社区干部联审、社区财务管理等制度规定;严格落实乡镇(街道)党(工)委的领导责任,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的指导责任,社区主体的落实责任,监督委员会和其他力量的监督责任;在全县81个社区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

(四)突出民主自治,增强社区功能。一是坚持民主决策。健全完善以居民会议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决策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推进社区事务落实。创新开展社区民主协商议事,按照“五协商五不协商原则”,把重点疑难社区公共事务,交由居民主协商办理,拓宽民主决策渠道。二是坚持民主管理。按照“三上三下”工作程序,指导全县社区修订完善《居民公约》,倡导社区居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创新开展“十星文明户”“身边好人”等评选评比活动,促进《居民公约》执行落实;积极倡导民主协商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三是坚持民主监督。2012年以来,根据社区事务实际,先后3次统一全县居务公开栏模板,督促指导各社区按程序对社区事务实施精准公开,常态落实监委会成员列席社区“两委”会议制度,采取现场监督、质疑质询、查阅账目等方式对社区事项实施监督。

(五)注重便民利民,健全服务体系。一是完善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县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筹资新建、开发配建、政府购买、驻区单位援助、调剂置换等方式,推进党群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努力实现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人社平台、社区综合信息平台作用,推行居民事项“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居民事项在网上运行,各乡镇社区采取分设服务站点、社区干部上门代办等方式为居民提供服务。各县级部门根据职能职责,依托社区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少年儿童服务、生活服务、特殊群体照护服务。同时发挥志愿者作用,开展文明城市劝导和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为社区服务提供补充。三是规范承办事项。对社区设立的工作机构和加挂的各种牌子、社区会议、台帐、工作证明、考核评比、“一票否决”等事项进行清理规范,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制定社区依法应承办事项和社区依法协助承办事项两张“清单”,明确“清单”外应由基层政府履行的法定职责,不得随意要求社区承担,确需社区承办的,按照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要求,逐步推行购买服务落实。

三、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党建联建还有差距。部分单位参与社区“双报到”还停留于文明劝导、打扫清洁、帮助困难群众等志愿服务活动,对组织共建、活动共谋、资源共享等研究探讨较少。辖区内“两新”党组织、学校医院、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还未全面参与,民主协商议事氛围不够浓厚。小区党组织设立还有较大空间,无物业小区、老旧小区治理手段方式还需探索创新,“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格局还未全面构建。

(二)基础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按照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得低于300㎡的标准,相关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达标还有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功能规划。受场地、资金等因素制约,目前的社区服务项目普遍单一,在居民养老、托幼等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且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

(三)社区治理经费投入不足。因县级财力紧张,社区治理等经费难以纳入财政专项经费予以配套,“三社联动”中,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社区项目困难,难以发挥其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作用;各部门投入社区治理的经费分散,没有统筹整合资金资源,一定程度上有重复建设的弊端。

(四)社区干部缺乏法律保障。社区干部属于自治组织成员,法律目前未把社区干部列为工伤、死亡赔偿认定对象,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县存在相关人员因排危、处置突发事件受伤或死亡等情况,存在赔偿难的问题。

四、创新社区治理的建议

(一)优化组织设置,突出党建引领。严格落实《市社区党组织工作运行规则(试行)》要求,社区原则上全部成立党委,积极推动在居民小组、网格、居民小区(院落建立党的组织,构建“街道党工委一社区党组织一网格(居民小组、小区)党组织”三级组织构架。支持居民小组党组织书记依法民主推选为居民小组长,推动小区党组织书记或成员通过法定程序担任业委会主任或成员,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委会成员。通过发展党员、引导企业招聘党员员工等方式,不断扩大物业服务企业等“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把党组织职能定位和发挥作用方式,写入居委会章程及小区业主管理规约、业主大会(业委会)议事规则,推动党组织发挥作用法定化、路径化。

(二)优化阵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分层分类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提质工程,修订完善并严格落实新建小区公建配套社区服务设施移交制度,确保每个项目按照每百户不少于5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标准集中配建社区办公服务与养老服务设施合用房;对旧城区和老旧小区集中的社区鼓励通过购买、置换、租赁、共建等方式保障社区用房。分步分批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工程,按照“三改三增”改造方向,从2020年起,每年完成三分之一的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目标,到2022年底,所有城市社区完成亲民化改造,有条件的集镇社区同步完成。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空间布局更优化、功能配置更完备、环境氛围更温馨、载体活动更丰富、服务供给更贴心。

(三)优化人才队伍,激发干事热情。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体系建设,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薪酬体系和“选育管用”长效机制,原则上按照不低于当地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的,下同)基本报酬,其他社区常职干部报酬按照社区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的一定比例合理确定,并形成增长机制;对于集镇社区,可由各地参照村干部薪酬待遇合理确定。加快培育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做优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自我服务,减轻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压力,推进社区服务便捷化品质化。

(四)优化治理方式,推进三治融合。加强群众自治能力建设,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居民议事会居民代表会、居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和居务公开机制;积极推进院落(小区)、集中居住区和楼栋自治,建立居民有效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制度规范。加强法治保障能力建设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落实社区“两委”成员集中学法制度;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德治教化能力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完善道德评议机制,设立小区文明红黑榜,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好人”等先进典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以志愿服务为依托,开展多形式文明实践活动;加强基层治理诚信体系建设。

(五)优化治理架构,突出多元共治。突出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全部工作和各类组织中的领导作用,建立和落实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各方共同参与的协同联动社区治理架构。细化居民委员会职能,结合实际设置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环境和物业管理等委员会。科学设置居民小组和网格,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居民小组设置,把基层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鼓励居民小组和网格一体规划、统筹设置,注重发挥居民小组和网格在统筹区域治理工作中的作用。推动符合条件的小区(院落、居民点)在党组织领导下成立业委会、议事会、自管委等群众自治组织,形成协调运转的工作格局。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服务,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

(六)优化制度机制,提升治理质效。创新财政投入权责对等、共建共享、资源整合、内生动力和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社区治理优化政策体系。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完善以省市补助为引导、县级投入为主体的稳定财政投入机制。加强统筹规划能力,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库。加快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县级部街道(乡镇)与社区的关系,以县(区)为单位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实现人财物和责权利对等下沉。加速建立社区与驻区单位服务需求、服务资源、服务项目“三张清单”和双向认领机制,健全“社区呼叫、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社区召集机制。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人才提供专业服务为支撑的“三社互动”和“社工+志愿”服务模式。提升社区“造血”功能,支持社区通过让渡部分使用权的方式,以“公益+低偿”“公益+市场”等形式引入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开展服务,鼓励发展社区经济,提升社区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