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改革发展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8-01 03:11:12

导语:工会改革发展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会改革发展调查与思考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市总工会在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针对当前工会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于四月下旬由市总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组成调查组,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调研提纲、查看调研单位历史资料、个别谈心和集中座谈等形式,对市总直属4个事业单位和3个县工会的事业单位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和主要做法

我市工会直属事业单位大多成立于计划经济年代,现有8个事业单位(含三县),职工总人数271人,资产总额2177万元,净资产1306万元,事业收入415万元,房租收入459万元,上缴税金101万元。

近年来工会直属事业单位在市总工会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市总工会针对部分事业单位存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管理松散等现象,决定对直属事业单位实行“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安全稳定目标责任书”管理。依据“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安全稳定目标责任书”的相关规定,各直属事业单位纷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变压力为动力,强化内部管理,加大管理体制创新,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人,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1、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职工的学校和乐园”作用。市工人文化宫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自成立以来一直是全市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基地、全市“职工的学校和乐园”。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了市首届职工运动会,第二、三、四届职工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全市职工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市职工文化体育生活。

为隆重庆祝市总工会成立60周年,在市总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各界征集各个历史时期工会工作图片3000多张,经过精心挑选、认真编辑,在市政务中心阳光大厅集中展出109块展板、600张图片,成功举办了“光辉的历程、奋进的足迹—庆祝市总工会成立60周年大型图片展”,市领导及各界人士纷纷前往观看。“五一”前夕,在市政务区大礼堂举办大型文艺演出,2位省委常委和市委常委观看了职工文艺演出。“五一”节期间,又在市最繁华的逍遥津公园举办大型游园活动及文艺演出,市四大班子领导及部分职工群众参加了游园活动。市工人文化宫通过协助市总工会举办一系列全市大型职工活动,不仅发挥了“职工的学校和乐园”作用,而且极大地振奋了全市广大职工的精神,提升了工会的地位,扩大了工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宣传动员全市广大职工积极投身滨湖大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发挥工人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活动,推动职工科技成果创新工作。市职工技术协作服务中心是以职工经济技术协作活动为主的市总工会直属事业单位,曾经在市的经济建设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是全市的利税大户。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自身工作失误,在90年代未市职工技协受到较大冲击,技协会员及技协交易额都出现大幅度滑坡。面对严峻的形势,市职工技协在市总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重新定位,想方设法、努力拓展业务。特别是2008年与市总工会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安全稳定责任书”后,他们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活动,2008年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协作4200项,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860项,技术开发135项,技术转让47项,技术咨询1100项,技术服务1420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60期,培训职工9300人次,实现技术贸易收入3300万元。为鼓励职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市职工科技创新工作,他们又首次提出并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在市总工会、市政府联席会议上决定在全市设立“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为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又一平台。

3、心系弱势群体,努力打造帮扶维权品牌。为关心、帮扶困难职工,由市总工会牵头,市财政、劳动、民政等14个部门联合组成职工维权救助机构—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广大城市困难职工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模服务、社会救助、大病救助、信访接待等“一站式”服务。

2008年,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困难职工发放救助证4000份,救助困难职工1255人,举办44场职业介绍招聘会和13场专场招聘会,成功介绍职工就业2272人,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帮助困难职工、树立党和政府及工会组织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也因此连续两次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会模范帮扶中心”。

4、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打造全国十大农民工培训基地。市职工大学是1964年兴办、1984年恢复办学的成人高等院校,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近些年来,随着高等院校及成人高校的扩招,加之校园面积狭小、软硬件设施越来越不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一度受到省教育厅停招通报,连学校生存都成了问题。为了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解决城市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市总党组果断决策,市职工大学在努力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筹资近百万元用于市职工大学校舍改造,对城市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工进行家政、保安、物业等就业培训,目前市职工大学已成为全国十大农民工培训基地、省再就业培训基地、市职工技能鉴定站、市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全市工会干部培训基地等。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工会直属事业单位在改革和发展上还很不平衡,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有:

1、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多,历史负担过重。市工人文化宫现有退休人员61人,离休人员7人,超过在编在职人员的2倍。离休干部每人每年平均医药费在2~3万元,由工人文化宫全额支付,仅2008年医药费就接近30万元,而且呈逐年递增之势。职工技协原只有退休职工1人,后来经过事业单位整合,增加至24人。由于在职人员比退休人员少,每年为退休人员交社保、医保约16.6万元,2007年前每年财政还补助技协19万元,自2008年后财政取消补助,技协负担加重,等等。

2、开展公益性活动场地狭小,经费严重不足。市工人文化宫新址建于90年代初,由于当时设计不合理,建成后存在很多问题:层高不够,室内建筑柱子多,使用功能低等。在开展文艺戏曲演出、讲座、培训班、健身健美排练等公益性活动时,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从2006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拨付活动经费仅20万元,但工人文化宫承担了大量公益性文体活动,如职工运动会、职工艺术节等,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人文化宫应有作用的发挥。

市职工大学是老校区,占地面积有限,教学设施陈旧,部分设备仪器老化,虽然市总工会2008年投入40万元进行改造,但又要办好高等教育,又要承担全国十大农民工培训基地的重任,又要进行全市工会干部培训,教学场地和软硬件都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但仅靠市总工会的力量又难以解决。

3、机制不活、人才匮乏,对市总工会依附性过强。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会直属事业单位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是家属子女顶替、退伍就业安置形成的,这些人大多工作能力偏弱、文化偏低、专业性较差,形成目前事业单位人数不少,但真正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匮乏、专业人才更匮乏。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事业单位急需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形成想要的人没有、不需要的人不少,严重制约着工会直属事业单位的发展。

4、县级工人文化宫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在调查中发现我市三县工人文化宫从90年代开始功能逐渐弱化,目前工人文化宫职能已全部丧失,资产由县总工会运营、监管或托管租赁,租赁费保职工工资,人员除少部分被借调在县总工会机关上班外,大多数都是拿基本工资下岗自谋职业,县级工人文化宫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场地、无活动、无专人,已实际上名存实。

三、对策建议

1、加强事业单位人才建设,尽快引进、培养一批能干事、干成事的急需人才。全总十五大的召开,新的市总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的重视支持,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使我市事业单位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市职工大学被列入全国十大农民工培训基地、市工会干部培训基地,工人文化宫政务文化新区活动中心即将对外开放,帮扶中心新办公楼即将搬迁并开展更大范围的工作,全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的设立及运作,所有这些都急需一批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去完成,尽快引进、培养一批急需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2、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完全社会化管理。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历史上都为工会事业做出过较大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随着退休人员数量的增多和退休人员年龄的增大,工会事业单位的负担特别是医药费的负担越来越重,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因此,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完全社会化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3、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事业单位的实际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按照科学合理、精简高效和“以事定岗、以岗择人,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打破用工的身份界限,实行全员聘用制和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平、公开、公正竞争上岗制度,形成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建立健全目标责任管理,教育和培养广大员工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改革分配制度,参照企业化管理,建立绩效工资制,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分配方式,实现利益分配与职工动力机制的有效对接,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县总工会要因地制宜,恢复发挥工人文化宫“职工的学校和乐园”作用。县级文化宫作为全县“职工的学校和乐园”,作为工会工作职能的延伸,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群众的职能不能变,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各自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展深受职工群众欢迎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开展公益性活动中寻找商机,以市场化手段促公益性活动的开展,把传统的文化体育项目注入新鲜的文化内涵,让职工群众得实惠,因地制宜求生存、谋发展,在挑战中不断求新、求变,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