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矿城市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31 12:58:28
导语:新型工矿城市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了“四大经济板块”、“八大主导产业”的建设,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新型工矿城市”,这一重大的战略目标,是高瞻远瞩、切实可行的。就环境部门如何发挥职能、精心谋划新型新型工矿城市,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新型工矿城市需要瞄准新目标
我县是资源大县、人口大县、面积较大,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已有一定的基础,打造新型工矿城市是“三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需要在城市、产业、规模上准确定位,瞄准发展的新目标。一是工业布局要合理。根据县委“四大经济板块”的布局,我县的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核心是“一矿两区”即庐南矿区和城西、城东新区,我县工业布局也要依托庐南矿区和各镇工业集中区,以县城为中心,主抓“顶天立地”、建设县经济开发区和庐南重化;同时又要抓“铺天盖地”、发展镇域经济。在工业布局上,县经济开发区应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城东新区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庐南矿区应以采掘、化工、冶炼业为主。二是城市水平要提高。我县是农业大县,120万人口中有100多万的农民,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60%。根据县城“城区东扩、产业西移”的布局,县城的城市人口规模应不少于40万,庐南矿区四个镇的城镇人口规模应不少于10万,其他12个镇的城镇人口规模应不少于20万。三是经济规模要做大。要成为工矿城市,经济规模至少达到500亿元、税收至少达到50亿元。这样,举全县之力打造的县经济开发区的目标是产值要达到100亿元,税收10多亿元;城东新区的目标是产值要达到100亿元,税收10多亿元;庐南矿业经济的目标是产值要达到200亿元,税收40亿多元。
二、环境问题成为打造新型工矿城市的制约瓶颈
改革开放30年来,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国策。围绕着打造新型工矿城市的目标,国家环境政策趋紧、公民环境意识增强、县域环境形势严峻已使环境问题成为打造新型工矿城市的制约瓶颈。一是国家环境政策趋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环境保护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环境政策越来越紧,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一票否决权”。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而新型工矿城市所依托的矿业经济,属于国家限制型行业,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特别是冶炼行业,大多需由国家或省、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县级没有审批权。二是公民环境意识增强。随着社会民主进程加快,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环境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公民初步具备了关注环境的能力和兴趣,参与环保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2007年,因公民反对,厦门市停建了总投资108亿元年产800亿元GDP的石化项目。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普及,让环境问题也成为广大公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期,网络上广泛关注的凤翔“血铅事件”,使得该县去年上交税收1.23亿元的冶炼企业停产。三是县域环境形势严峻。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庐南矿区的污染和农村环境问题开始显现,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工业COD和SO2的排放强度较大,环境欠账较多,治理的难度较大,生态环境很脆弱。同时,我县属巢湖流域,是国家环境整治的重点区域,国家环境监管考核力度大,大型工业项目都需市及市以上环保部门审批。
三、坚定突破环境瓶颈制约的信心
我县历史发展不足、现实发展不优,但主要还是发展不足的问题。面对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打造新型工矿城市是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目前,有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120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有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奋斗,一定能够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一是省、市对发展支持力度大。庐南地区在“八五”期间,就被省计委列为全省第五大工矿区,作为重点开发建设的工矿基地。省政府在《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将该区列为近期重点建设的九大产业集聚区之一。现在该区按照“一采两园”模式建设重化工基地,并被列入省“861”行动重点建设项目。2008年,我市提出了“千亿工业振兴计划”、打造化工、建材、电工器材、采掘加工、造船、食品加工六大支柱工业产业。其中采掘加工业的主战场就在我县,同时我县在食品加工、建材、化工产业上在全市的位置十分重要。应当说,我县打造新型工矿城市已上升为省委、市委的决策,成为我县经济社会下步发展坚实的政策基础。二是自身科学发展的水平高。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县拥有了一支能够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面对机遇和挑战,一定能够转变工作思路,变压力为动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坚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打造新型工矿城市的各项目标。三是环境保护工作基础实。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全县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能力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全县环境恶化的趋势被遏制。2008年,我县获得了“全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荣誉,节能减排工作名列全市第一。这些都为突破环境瓶颈,打造新型工矿城市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四、突破环境瓶颈,加快建设新型工矿城市的进程
突破环境瓶颈,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规划、调结构、上水平、争政策、抓落实,加快建设新型工矿城市的进程。一是做规划。要走科学发展之路,没有规划不行。通过规划,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坚持有序和适度的原则,不搞掠夺式开发,不以损害生态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必须注重拉长产业链,进行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在规划的时候,环保要先行。最近国务院颁布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了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调结构。由于以往环境报表的不够科学,加上处于巢湖流域,我县的环境容量很有限。2007年初,我县就曾被三个月限批,教训深刻。为此,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要下大决心铁腕治污,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等落后产能,积极整治城乡环境,腾出环境容量,上大项目,保证庐南重化和县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三是上水平。通过发展,我县的经济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去年的财政收入已达6.5亿元,培育了“八大主导产业”。要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今后的招商工作,已经可以有选择性,不再“捡到篮子都是菜”,要限制淘汰落后的产能转移到我县,破坏我县的环境。我县也初具资金实力,能积极支持环保、科技型的企业落户我县,对这些企业要实行“一企一策”、真干真支持,帮助其做大做强。四是争政策。政策是工作的生命线,只要有政策支持,许多困难就能迎刃而解。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启动了4万亿元的扩内需计划,启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省里也在大力推进“861”行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等。因此,我县必须加大跑省跑部跑市工作,争项目、争资金、争取更有利的政策,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对我县打造新型工矿城市更大的支持。五是抓落实。现在,县委、县政府发展思路已明,群众也十分拥护,关键是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建议县委、县政府按照规划,针对全县的产业、项目、经济规模等定位分解落实到相关领导、相关单位,明确责任,强力推进。县环保局将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发挥环保职能,组织全局人员力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毫不松懈地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解决城镇环境问题等方面为打造新型工矿城市提供坚强的环境保证。
- 上一篇:新闻调查类节目发展措施
- 下一篇:建国以来潮汕文学评论
精品范文
10新型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