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服务调研汇报
时间:2022-07-03 06:10:01
导语:残疾人社会服务调研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12年4月,市残联组成多个调研组对全市残疾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由我带领的调研组到市北区和胶南市就残疾人服务社会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我们察看了相关服务机构,召开了由残疾人代表、残工委成员单位代表、特殊教育机构代表、福利企业代表和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代表等多个层面的座谈会,倾听了大家对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走访慰问了残疾人贫困家庭,实地了解了残疾人生活和工作情况。
调研中,大家发现,在改革开放30年成果滋养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各级残联的不懈努力,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服务全面拓展,残疾人得到了社会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广大残疾人能够较充分的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对当前的生活比较满意。但是,调研中也发现了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对建立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清
建立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事关残联和残疾人工作大局。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各级残联仍未做好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准备,思想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不够,未把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摆上残联和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重心仍放在日常工作上,没有对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更缺乏科学合理的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二是认识不清,尤其是对服务体系的概念、内容、体系、方式方法等存在模糊认识,对服务体系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当前残疾人工作上和给予残疾人物质帮助上。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不仅仅包括物质性服务,还包括精神性服务和环境性服务;不仅包括基本的生存服务,还包括发展性服务和享受性服务;不仅包括公益性服务,还包括义务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在这方面的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对构建服务体系的方式方法探讨不够。构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不仅是残联要办的事,而且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做好的事。目前各级残联虽然认识到这是一项社会化工作,但是如何走社会化道路,明显思路不清,方法不足。
2.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明显落后
市北区属于城市核心区域,社会服务体系虽然不完善、不系统,但残疾人仍可以享受到大量的社会化服务。如医疗康复、文体活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安养托管、无障碍等。但是胶南市的农村地区的广大残疾人能够得到的社会服务,却少得可怜。社区康复、文化体育、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心理支持、安养托管、无障碍设施等非常少,其社会服务大多集中在生活救助和社会救济方面。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3.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够
一是内容不足。当前残疾人能得到的服务大多局限于残联开展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凡是残联业务开展得好的,残疾人得到的服务就好,如残疾人康复、教育等。凡残联工作开展得不好或没有开展的,残疾人得到的服务就不够,如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安养托养、交通旅行等。二是各个服务项目结合不够,配合不足,未能形成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如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就读的残疾人学生得不到科学系统的康复服务,而康复机构中残疾人也得不到系统的教育,康教不能合一。三是各类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不成社会服务合力。市北区每2000-5000人就有一个社区医疗站,为居民开展医疗服务,但是这些医疗机构大多未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也不够。四是有些服务项目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服务。比如为社区康复站配备的康复器材,有的是健身器材起不到康复作用,既浪费了资源,又占用了残疾人急需康复器材的购置资金。同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这些器材利用率不高,残疾人较少到康复站进行康复。又如,劳动部门的一卡通就业服务系统的利用率也不高。对残疾人的培训针对性也不强。
4.残疾人服务人才匮乏
由于为残疾人服务的要求较高,专业性强,准入门槛较高,从事残疾人服务的人员较少、不能满足残疾人服务工作的需求。比如镇街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待遇不够,专业化服务能力较弱。又如社区康复人才不足,缺少对残疾人康复的指导,尤其是残疾人在使用康复器械时没有得到科学指导,造成残疾人不会使用健身器材,造成社区康复站配备的康复器材使用率低,人机不能合一。
5.残联组织内部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服务体系建设要求
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作,必须走社会化道路,坚持“政府主导,残联引导,社会主办”的方针。但是,目前各级残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残联主办”上。这样将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需求,造成社会服务资源不足。同时,残联内部结构起不到有效引导、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开展为残疾人服务上来。残联开展的工作也起不到政策扶持、资金扶持、舆论引导、行业管理等作用。
6.残疾人社会服务政策不足,资金不够
目前,全市在残疾人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全市统一的指导和引导。同时,资金投入不够,起不到政府主导的作用。政策法规也起不到有效动员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
二、对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转变残联职能,完善体制机制
要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我们认为,应该将原来的“政府主导,残联协调,社会参与”转变为“政府主导,残联引导,社会主办”的方针。残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职能也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场“革命”。
1.社会人才(如社会志愿者队伍)参与社会服务体系的管理和引导;
2.社会资金参与社会服务体系的引导和指导(社会资金如何投放才能达到既为残疾人服务又为自身创造实现双赢);
3.社会服务方面的行业管理和规范;
4.社会服务的保障与服务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5.社会服务中,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残联组织要在政策法规制定、项目管理、技术指导、经费资助和残疾人服务评估、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深圳市罗湖区残联辅助器具服务将项目管理、直接服务和评估督导3项职能分开,由残联制定政策、实施项目管理和经费资助,由康复中心或康复指导中心实施评估、转介,技术指导、随访和督导,由社会服务机构或民间机构提供直接服务。三者密切配合、互相监督,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要探讨成立“残疾人服务行业协会”,将残疾人服务业的评估、转介、技术指导和督导职能从残联机关中剥离开来,交由第三方机构来承担,从体制和机制上理顺关系,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完善行业管理政策,加强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
(二)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机关建设
要把高绩效残联机关建设作为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抓实抓好。高绩效就是又好又快。好与快是一对矛盾。在一个人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好”了就要牺牲“快”,“快”了就要牺牲“好”。所以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工作,一定要在提高工作人员能力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要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员培训。不仅仅要加强对各级残联理事长的培训,还需加强对普通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工作技能、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要加强激励和鞭策机制。要一手抓激励,一手抓鞭策。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兴表扬不兴批评。通过大家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达到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互相提醒、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要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机关要形成一种什么样的理念?这是我们欠缺的。残联成立20年来,形成了一些固有的、优秀的、向上的理念。我们缺乏的是总结与提炼。把这些好的东西提炼出来,结合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加工、提炼、提高,形成残联的工作理念,并真正体现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行动中去。用这种理念指导、提升、鼓舞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工作氛围,以良好环境激励更大干劲。四是要加强感情培养。要形成领导关爱下属,下属支持领导的工作氛围,积极奉献,忘我工作。五是要开展文化活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六是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实现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三)加强理论指导,科学制定规划
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要成立由康复医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统计学、社区康复学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指标体系。要认真调查残疾人需求,根据残疾人需要,发展残疾人急需、受益面广、效益好的服务项目,如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生活照料服务、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养护等。要处理好“纳新”和“创新”的关系。既要充分借鉴、吸引国外和港澳台及先进地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又要大胆探索和尝试,加强制度创新。各个服务领域都要创新理念,积极探索更好的制度安排,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使残疾人真正享受到均等化的、便利的公共服务。
要把残疾人服务网络放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背景下规划发展。将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事业的总体规划,克服残联“单打独斗”的做法,充分整合民政、卫生、教育、劳动社保、妇联、公安和残联等政府资源,充分吸收民间团体、残疾人自治组织和境外民间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融合技术指导、咨询评估、医疗康复、康复训练、中途宿舍、家属资源、辅助器具、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心理辅导等残疾人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以市级为龙头、区级为骨干、街道级为基地、社区为依托、残疾人家庭为阵地的服务网络,全面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有机结合,使残疾人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网点得到适合其需要的服务。
要正确处理公共服务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的关系。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优势、资源共享,同时着力做好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将其纳入城市公益性建设项目规划,建立健全了市、区、街道、社区专业机构,改善条件、完善功能、规范管理,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四)完善服务系统,实现服务覆盖
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是系统工程,要在服务对象、服务年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等4个方面实现残疾人服务的全覆盖。
服务对象全员覆盖。将轻中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服务体系中,确保每个残疾人都得到社会服务。
服务年龄全部覆盖。从以学龄期、青少年为主,转到囊括残疾发生、学龄前阶段,直到中年和老年等所有年龄阶段。
服务内容全面覆盖。包括医疗康复、心理咨询、生活照料、教育就业、社会环境、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无障碍环境改造、权益维护等全面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全程覆盖。从残疾预防、残疾的发生到恢复期康复、后续康复、心理干预,再到残疾等级鉴定、教育、就业、社会生活等过程,贯穿所有服务流程。
(五)加强人力配置,突破人才瓶颈
要尽量避免“增机构、增编制、增设施”或政府直接包揽服务的传统方式,创新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借鉴香港、深圳等地的成熟经验开展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民间运作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向社会组织举办的人才服务机构购买社会工作师、康复治疗师、特教教师和居家服务护理人员等社会服务人才。让这些专业人员在服务第一线,以专业服务方式针对个案和群体开展权益维护、心理辅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外展服务、社会救助和家庭服务等社会工作,实施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特殊教育等服务,迅速成为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生力军,为加快面向残疾人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专业人才培育机制做出有益探索。
(六)面向农村地区,提升服务水平
要着力加强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农村残疾人工作。75%的残疾人生活在农村,贫困残疾人占农村残疾人总数的20%以上。农村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也是难点和薄弱环节所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这是继中央7号文件以后,中央对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又一重大部署,为推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实践空间。我们要顺应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大力促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事业的发展,当前尤其要研究解决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康复和残疾预防等重点问题。
(七)发挥残疾人作用,加强自我服务
遵循国际上现代残疾人观的一般原则,在开展服务中坚持在平等基础上让残疾人充分参与到服务活动中,发挥潜能,从“救助客体”转为“权益主体”。加强残疾人及其家庭与服务机构、残疾人与亲友、残疾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借助残疾人专门协会、研究会等亲友组织,切实帮助残疾人及家庭解决困难和问题。
- 上一篇:残疾人托养服务调查汇报
- 下一篇:公共机构能源管理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