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局离退休制度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02 04:41:55

导语:老干局离退休制度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老干局离退休制度调查报告

198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随后,一批为共和国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老干部大规模引退,同时一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以此为发端,中国逐步建立了干部任期制和公务员制度,使得干部管理和退休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干部离退休制度,对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党的事业和国家政权的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形势地发展,老干部工作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节点,如何既能体现党和政府对离休干部的特殊保障照顾,又能尽快适应新形势,建立以退休干部为主体的服务管理体系,成为一道崭新的工作命题。

一、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退休制度妥善解决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干部队伍面临的严重问题。据资料统计,1979年,中央管理的干部中,60岁以上者占50.55%,其中65岁以上者占26.7%,省市自治区党委常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在61岁以上。许多老干部年高体衰,积劳成疾,很难承担领导岗位的繁重工作。随着干部退休制度的实行,大批老干部离退休或者退居二线。据新华社1992年9月8日报道: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颁布实行10周年时,“我国已有193万干部离休,464万干部退休”。大量在职官员的离退休,同时解决了领导职务大量超编、官多兵少的问题。随之,机构臃肿的状况发生改变,顺利实现了新老干部的交替。如果我们联系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成就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考察一批又一批中青年干部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业绩,退休制度建立的现实意义就更加清晰。

退休制度打破了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为领导干部任期制和限任制的实行奠定了基础。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干部、职工队伍中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升不能降、能留不能去、能干不能退的倾向普遍地、长期地存在着。退休制度关于任职年龄的规定,打破了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在全社会深刻地传播和树立了一到规定年龄就应退(离)休的意识,并使之深入人心,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为实现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奠定了人事管理的制度基础。这种遍及整个社会的强烈的意识和氛围,有利于后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为后来的领导干部任期制和限任制奠定了基础。

退休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思想的一个创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长期存在着党和政府领导职务终身制的现象。我国“”的发生,也与实际存在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联系在一起,这一弊端严重地损害了这些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和社会主义事业。随着新时期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老干部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离退休,不仅顺利地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而且使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方向大踏步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上的这一改革和创新,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属于首创,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

二、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逐步深化了对老干部工作规律的认识

历届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是党的老干部工作政策得到顺利全面贯彻和落实的根本保障。历届区委、区政府领导坚持把老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及发展意见和建议列入重要日程,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和推动。适时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的意见》,对工作中的成熟经验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坚持亲自关心过问老干部工作,每年专门听取老干部工作汇报,带头联系老干部,带头与老干部交朋友,及时研究和解决老干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自觉做关心老干部、重视老干部工作的模范。并通过媒体宣传与工作激励等形式,积极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在社会上努力推动形成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的共识同,是全面落实各项老干部政策的根本保障。

坚持不懈地抓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是确保老同志离岗不离党的组织、离岗不离党的教育的有效保障。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和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的主抓手,坚持做到对老干部党支部与在职干部党支部一样布置学习任务,一样发放学习材料和资料,一样列入每年的党建工作评比表彰范围,有力保障了老干部党支部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针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特点和阶段性目标,合理调整组织设置,建立完善组织建设、培训教育、考评表彰等制度,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增强凝聚力与战斗力。在全区老干部党组织和老干部中广泛开展“五好”老干部党支部创建活动和“五好”老干部评选表彰,深入开展“岛城先锋”老干部党建品牌创建等活动,在老干部中取得了凝心聚力、服务大局的明显成效。

坚持不懈地完善各项老干部政治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是准确把握“基本政治待遇不变”这一政策原则的有效保障。区委坚持专门为老干部配发文件,保证离休干部与在职干部一样阅读文件,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大事;坚持组织离休干部听重要报告、邀请老同志参加某些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等并按规定有代表上主席台。每年至少组织四次老干部区情考察活动;区委、区政府坚持每年两次向老干部通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有重大问题随时通报。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坚持在重要节日和重大政治活动中对老干部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认真研究老干部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提出的实际困难。区老干部工作部门代表区委、区政府每年春节和中秋节对全区每一位老干部进行登门走访慰问。各单位普遍坚持重大节日普遍访、生病住院及时访、生活困难经常访、行动不便定期访、突发情况随时访的“五访”制度。这些做法既是有效载体,更是长效机制。

老干部是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不单纯是老同志满意不满意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坚持执政为民的原则问题。按照“单位尽责、社会统筹、财政支持、加强管理”的原则,确保了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财政支持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运转。其中,企事业单位老干部的离休费、医疗费逐步并入社会统筹和社会保险轨道,彻底摆脱了单位经济效益优劣给落实老干部待遇所带来的影响,消除了老同志的后顾之忧。离休干部生活补贴逐年提高,有效保障了老干部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其中,护理费标准由初期的51元提高到现在每人每月600元,增长了近12倍;离休干部的住房得到了全面解决,对住房面积不达标的部分根据相关政策实行货币补偿政策。部分老同志按规定享受提高享受厅局级、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副司局级医疗待遇等;将离休干部全部纳入了保健干部范围。在走访中听到老干部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现在党给的生活待遇太好了,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

只有真正把老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注重凝聚老干部的智慧,才能真正发挥老干部对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注重引导广大老同志关注区情、支持发展,坚持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维护社会稳定、培养教育青少年、以及经济建设领域中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为三个文明建设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年均征集建议30余条。在参与抗震救灾捐款、2014年世园会建设等方面,老干部通过捐款、实际参与等形式都展现出老干部的高风亮节。创城期间,从“五老”队伍聘请了236名网吧和娱乐场所义务员监督员,坚持每天上岗值勤,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少老同志在离休退休之后,仍自觉坚持点点滴滴地为人民做好事。他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抱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格地要求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其他亲属。老同志这一件一件事情本身似乎并不轰轰烈烈,但是整个说来,它对我们社会的改造,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做好老干部工作,离不开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建立健全了区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加强指导和协调。各成员单位均立足本职,充分把各项政策用足用活,为老干部工作开“绿灯”。在历次机构改革中,区委、区政府按照“老干部工作机构只能加强,不得削弱”的要求,始终保持着老干部工作机构的稳定,编制和人员配备得当,并由区委老干部局局长兼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增强了沟通协调工作力度。各街道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开展老干部服务工作,驻区单位、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以志愿者的形式积极参与为老干部服务工作,形成了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有效保障了党和政府各项老干部政策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三、加强对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党管干部原则的重要体现和延伸,也是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端正心态,转变认识,创新理念,是做好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之一。首先,老干部工作部门要消除“不该管”的心态,充分发挥组织机构健全、工作队伍充实、实践经验丰富、管理制度完善的优势,针对退休特点不断加强调研,提出完善和改进意见,切实履行服务管理退休干部的职责;其次,退休干部原工作单位要消除“不愿管”的心态,充分发挥服务管理主体的作用,应安排专人分管、专人具体负责做好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第三,社区要正确认识退休干部既是社会上普通老年人的一员,又有不同于一般社会老年人的特殊性,要消除“不好管”的心态,充分利用丰富资源,服务管理好退休干部;第四,作为退休干部,要认识到退休干部服务进入社区是大势所趋,必须打破过去“青春献给党,退休国家养,困难找组织,去世单位葬”的思维定式。要消除“不服管”的心态,主动实现由“单位人”到“社会人”的思想转变,适应社会化服务管理。

整合各种资源,集聚多方力量,完善“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有序推进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引导,部门尽职。各级老干部部门应切实履行服务管理退休干部的职能,以改革创新精神,指导、协调和督促供养关系所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积极营造退休干部养、医、教、学、乐、为的良好环境,确保他们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益寿延年。二是突出主体,单位尽责。按照“退休干部的日常服务管理由供养关系所在单位负责”的要求,所在单位要积极为退休干部排忧解难,关心他们的合理需求,保障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三是面向社会,社区尽力。按照“按规定移交到街道、社区的,由所在街道、社区负责”和“在保持原有服务关系、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方便离退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的要求,社区要利用以生活照料、卫生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医疗保健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物业管理中心的资源优势,积极为有需要的退休干部开展“四就近”服务。四是依托支部,同伴尽心。按照“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的要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把握离退休干部之间经历相近,语言相通,思想感情容易产生共鸣的特点,采取结对互助、划片关照的办法,有效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五是立足家庭,子女尽孝。按照“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单位、社区、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相结合的服务管理体系”的要求,要通过设立“养老道德评议台”、评选“孝老爱亲模范”等方式,引导子女为退休干部营造生活上照顾、心理上沟通、精神上抚慰等理解与关爱、健康与和谐的家庭亲情氛围。

按照“六个老有”的基本要求,不断创新工作形式,丰富工作内容,依托现有社会资源,把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纳入服务体系之中。一是共享发展成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优先考虑满足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二是完善医保机制,逐步把退休干部的医疗纳入现有特殊人员医疗保障体系中,满足老有所医的基本需求。三是运用适宜方式,要通过参观经济发展成就、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红色之旅”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满足老有所教的基本需求。四是采取征订报刊、发放资料、专题辅导、座谈讨论、相互交流和支持上老年大学等形式,满足老有所学的基本需求。五是根据退休干部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依托老年体协、老干部艺术团等文体组织,广泛开展老年体育、文艺、书画等文体活动,丰富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老有所乐的基本需求。六是按照退休干部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情况,本着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尽己所能地参与调研咨询、科技攻关、专业指导、技术服务、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等工作,满足老有所为的基本需求。

要创新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必须有效突破各种条件的制约,尽力落实“七项到位”的保障措施。一是机构设置到位。要按照机构设置与离退休干部工作量相匹配的原则,凡离退休干部达到一定的人数以上都要设立专职机构;凡有离退休干部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要单独建立党支部,并推荐在职党员兼任支委,协助支书开展服务管理工作。二是人员配备到位。要按照退休干部总数据实核定编制和配备人员,因编制限制配备专人不现实的,可聘请德高望重、身体健康、热心参与、乐于奉献的离岗退养人员担任协管员。三是经费安排到位。每年要按照适当的标准核定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经费和活动经费。其中:活动经费留给现管理服务单位或主管部门用于组织开展活动;管理经费按人头拨给老干部部门,主要用于组织全局性的活动。四是阵地建设到位。区(县)级以上一般都设有规模适中、功能齐全的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街道和社区也要按规定设立老年学校和综合性老干部活动场所。五是台账建立到位。参照离休干部信息库的项目,由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居住社区和老干部局建立退休干部电子信息基本情况台账,并做到及时维护,为规范化服务管理退休干部夯实基础。六是政策配套到位。要及时出台服务管理退休干部的配套政策,以政策的推动力推进整体工作,以政策的约束力解决难点问题。七是制度规范到位。既要规范涉及退休干部有关待遇的养老保险、看病就医、走访慰问等制度,又要规范在职人员职责的领导责任、督促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通过规范运行各项制度,促使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避免随意性,增强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