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执政能力调查

时间:2022-06-28 05:29:43

导语:改革开放与执政能力调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革开放与执政能力调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然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让部分人对党的执政能力产生了怀疑。改革开放与党的执政能力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和理顺。

一、改革开放促使党对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

党的领导能力建设总是和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相联系的。对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是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基本前提。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党的领导能力建设总是围绕开辟正确的革命道路、壮大革命力量等方面而展开。历史证明由于对所处方位判断的正确性,党领导革命的能力不断增强,领导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从这时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就摆到了全党的面前。但是长时期以来我们党并没有科学区分革命党与执政党的不同,仍然是沿用革命党的思维来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没有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由此,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不少曲折。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主要从三个方面促进我党对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一是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改变了我国面临的各种环境。在新形势、新事业面前,党的领导要卓有成效,不落后于时代和潮流,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是用来干什么,然后才能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就象搞建筑。在开工之前,必须明确要建的建筑物是用来干什么的,然后根据不同的用途,不同的要求,来解决设计、建筑材料等问题。如果连基本用途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以后怎么来建设?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促使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党,是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党,是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党。认识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对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二是改革开放促进进一步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应该说改革开放是思想解放的结果,但改革开放的实践则促进全党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促进与时俱进、创新思维模式的迸发,敢于和善思考和解答党怎样才能解决改革开放事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怎样才能总揽全局,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局面,怎样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开放事业的能力、巩固党的政治地位等一系列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要回答和解决这样的问题,绕不开对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否则,就会出现超越或落后于时代左的或右的错误,游离于党的历史使命。三是改革开放促进我们党具有高度的世界眼光。探讨执政党的建设规律,及时总结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是极其必要的,但是考察、借鉴和总结世界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也是必不可少的。执政既然存在规律,国内和国外、相同性质的执政党和不同性质的执政党之间就必然存在共性。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加以借鉴。正是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广泛和加深,党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日臻成熟,突破了只研究自身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局限性,既考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兴与衰,也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执政党的成与败。由于放眼全世界,放眼全球,从整体上考察党的建设,有助于我们党克服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准确判断。总之,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十六大报告)的科学判断。这就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方向。

二、改革开放丰富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同志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曾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否则,“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选集》第4卷,第1428页)这实际上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初步构想,但遗憾的是建国后同志并没有深入探讨党建规律,也没有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付之于党建实践。应该说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和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的形成,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逐步形成的。为适应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改革,确保改革成果和方向,保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必须加强党自身建设,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密切联系起来。他强调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学习,除学马列主义、思想之外,还要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几百个中央委员,几千个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干部,要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3页)标志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进一步丰富,但这一时期的思想只是初具雏形,内涵并不丰富、完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领域的扩大,对外开放的加强,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我们党更加警醒: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根本。抓住这个根本才能解决“本领恐慌”,抓住机遇而不是丧失机遇;才能解答各种问题,从容应对挑战和困难。因此,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根据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和时代要求,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根据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艰巨任务,根据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秉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开拓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对党的执政能力进行研究和阐发,逐渐形成了明确的执政理念和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五大以前,提出强化执政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思想。第二阶段,从十五大开始,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明确提出提出了“执政能力”概念及思想体系。十六大报告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对“执政能力”的内涵初步概括为五个方面,这就是:“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以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为标志,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其内涵不仅科学、完整,而且明晰了今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践呼唤理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样呼唤伟大的理论。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内涵的形成、着力点的科学把握,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市场化改革,要求执政党必须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深刻认识到过去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经济搞得太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党提出了实行市场化改革。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国际地位获得显著提高。但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和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事务。由于我们党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执政,形成了一整套根深蒂固的以行政命令为主的干预经济生活的理念、方式、方法。党员干部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深刻,对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缺乏经验,驾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要求。不少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违背经济法则,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单纯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事务、干预经济生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要求我们党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根据实践的要求,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把握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提出要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对党提出的新要求。党具有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执政党必须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我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农业大国,政治上的封建专制制度,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制度哺育了国人根深蒂固的臣民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没有权利观念和维权意识。建国后,人民虽然成了国家的主人,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由党和政府包办,人民群众并没有多大的追求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等方面自由,导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义务本位而非权利本位占据主导地位,只能被动地服从——服从——再服从,造成人们具有强烈的的消极归属心理。对政治漠不关心,政治参与率低。这一时期人们并没有多大的民主诉求,对党和政府的领导只有绝对地服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臣民社会逐渐让渡于公民社会,即具有权力本位、法制意识、自主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取代了义务本位的社会。产生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化改革,二是对外开放。

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来看:(1)搞市场经济必然允许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计划经济体制把个人利益限制得过死,抑制了人们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社会发展缺乏活力和效率。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之一就是要给人们以利益,进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经济主体,无论是个人或是法人,产生一系列利益要求。而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恰恰能够刺激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进而激发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固有的法则,自由、平等是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权利和规则,折射到政治生活中就是要求权利平等和人身自由;(3)契约合同是市场经济中济经济交往的基本形式。市场经济的基础在于市场,市场变换主要是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经过自由、平等的协商所订立的契约来进行的。离开契约,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存在,而契约必须以法律对契约原则、方式和结果的确认和保护为前提。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契约合同经济或者说是法制经济。这种契约合同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法治社会而非权力社会、等级社会、人治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这些基本的规则,必将不断焕发公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看:(1)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种趋势必然带来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激荡与融合,必然随之伴生法律等相关制度,以及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的彼此“接轨”;(2)对外开放的扩大,交流的密切,让国人以更宽阔的眼界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西方民主有益的一面,促进公众民主意识的觉醒;(3)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媒介”民主的发展,为公众更好地实现知情权、表达权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为权利诉求提供了更有力的背景和支持。总之,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促使党的领导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对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要求、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呈现出越来越积极的发展态势。这种现状和积极的发展期望要求执政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讨和建立完善新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转变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样才能既能巩固执政地位,又能领导中国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社会多元化的显现,要求执政党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伴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我国呈现出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作为反映多样化社会存在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说明我们已经告别单一化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这种局面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是放任自流,思想混乱,甚至可能导致部分人心理失衡,招致部分人出现文化心理不适和焦虑,无所适从,社会陷入混乱状态;二是多元要素提供了相互学习、创新、互补的机会,特别是多元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激发出巨大的社会活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要实现后一种结果,需要有超越多元文化之上的人们能够共同认可和遵循的先进文化进行整合。在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还是经济、政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执政党必须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合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活力转化为推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合力。如果执政党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元的现状熟视无睹,或者没有驾驭先进文化的能力,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只能是一片散沙。执政党不仅不能保持社会稳定,而且还存在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前苏联的解体,执政党的下台,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政党丧失了驾驭和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前车之鉴告诫我们党: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孜孜以求,毫不懈怠。

(四)社会转型期的到来,要求执政党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趋势。一是阶级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呈现出新特点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工人阶级不仅是生产一线的主体,而且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成为生产的设计、技改的重要承担着,成为生产管理、监督的重要参与者。知识、技术、点子等等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参与分配,成为重要的财富来源。(2)农民阶级队伍不断缩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市民和工人阶级,务农比重大幅度降低。(3)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地的提高,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一些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了,产生了以下岗职工、失地农民为代表的新的弱势群体。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这种调整仅凭市场机制是无法实现公平公正的。只有通过执政党的领导,科学协调,才能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相对得到满足,让不同的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二是经济社会进入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2010年人均GDP突破了4000美元。从世界一般发展规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搞得好经济社会能够又好又快发展,搞不好则要出现“拉美陷阱”。要避免“拉美陷阱”,实现前一种结果,执政党就必须具有超强的化解矛盾,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五)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水平的提高,促进执政党必须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环境。因此,党一直坚持扩大开放的方针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促使执政党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第一,对国际环境和形势的判断是否科学是决定我们党的发展战略是否科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比如上个世纪,同志对世界形势的基本判断是“战争与和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久就会爆发”,基于这样的判断做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深挖洞,广积粮”等战略决策,从而导致方向性错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甚至导致了严重的“”。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同志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等重大战略决策。在这样的战略决策指引下,我们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有力显著提高。第二,国际形势风云变换,执政党必须具有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局势总体和平、发展、合作,同时变幻莫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局部冲突不断,恐怖活动时有发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平演变危险依然存在。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必须有能力带领人民把握时代大势,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从容应对,否则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占领制高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执政党是丧失机遇还是抓住机遇,抓住更多更大的机遇,就要看执政党有没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有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处理各种国际事务的能力。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紧紧抓住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机遇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有机遇必然有挑战,要抓住机遇必须经得起挑战。带领中华民族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关键看执政党有没有更高的应对和处理各种国际局势和事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