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基本现状调研汇报
时间:2022-06-06 11:59:00
导语:流动儿童基本现状调研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外来我县打工的人员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举家迁移,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数量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大、管理难等原因,造成流动儿童的教育、生存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推动儿童发展的一个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日,县妇联深入全县9个乡镇(街道)、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走访等形式,对全县范围内的流动儿童生存状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我县有流动儿童925人,其中男孩487人,占52.6%;女孩438人,占47.4%。
就家庭经济情况来看: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187人,占20.2%;一般的726人,占78.5%;特别贫困、急需资助的12人,占1.3%。
就对目前生活状况满意程度来看:非常满意的95人,占10.3%;比较满意的563人,占60.9%;不满意的267人,占28.8%。
就年龄来看:高中阶段流动儿童有1人,占0.1%;初中阶段流动儿童有287人,占31%;小学阶段流动儿童有451人,占48.8%;幼儿园阶段流动儿童有180人,占19.5%;未入园婴幼儿阶段流动儿童有6人,占0.6%。
就入学率来看:高中阶段在读人数有1人,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在读人数有283人,入学率98.6%;小学阶段在读人数有449人,入学率99.6%;幼儿园阶段在读人数有180人,入学率100%。
二、流动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市,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多数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他们缺少亲情关怀,与父母沟通交流不到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确引导缺位,存在厌学、求知欲下降等现象。
具体分析,流动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重养轻教,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的很少,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当流动儿童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时,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流动儿童学习情况堪忧。流动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少部分流动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能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问题,遇到困难能虚心向老师和同学求助,学习成绩优良。但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学习不刻苦,上进心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自信心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而且,流动儿童随父母的流动经常转学,受各地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制约,部分流动儿童难以适应城市教育,跟不上本地的学习进度和课程,对新环境缺乏安全感、自卑,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突出。在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中,心理健康状况成为重中之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由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差较大,两者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流动儿童健康状况隐忧颇多。由于受经济困难和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生活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营养健康、卫生保健问题比较突出。少数流动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只能满足温饱,根本谈不上全面、均衡的营养,父母也缺乏合理搭配营养的意识。
三、流动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家长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等任务,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二是学校教育措施不力。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由于教学任务重,学生多,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过多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流动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流动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流动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流动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三是社会对流动儿童关注不够。社会教育资源缺乏,不能有效地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娱乐场所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某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四、做好流动儿童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流动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它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点。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流动儿童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关爱流动儿童的各项工作。
1、切实营造尊重、关爱流动儿童的社会氛围。流动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统筹,加大投入,切实为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
2、充分发挥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有流动儿童的学校要建立流动儿童档案,建立完善情况登记、结对帮扶、沟通交流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使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老师要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料,让流动儿童能够在老师的呵护、同学的交往中健康成长。
3、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教育部门要根据流动儿童实际,开发有关加强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二是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深入开展“双合格”活动和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引导流动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帮助外来务工的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三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对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四是卫生部门要改善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父母和抚养人的相关知识水平,改善流动儿童健康状况,确保流动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五是文体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以净化网络网吧、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开展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引导流动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 上一篇:市政办统计调查研究实施方案
- 下一篇:市统计部门党务公开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