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草畜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23 10:14:00

导语:全县草畜产业现状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县草畜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学先进经验、抓难点突破、求更大跨越”的要求,县委办会同农牧局等单位,就全县草畜产业发展情况,采取入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调查报告。现予印发,供各级领导参阅。

一、发展现状

县是省列肉牛基地建设重点县。近年来,我们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格局,通过实施关山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和“万千百十”规模养殖工程,草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农村经济中抢占了先机,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

1、规模不断壮大。采取耕地、地埂、荒山、荒坡种草和林草间作相结合的办法,扩大种草面积。2012年,新建了早阳、西沟门等千亩种草示范点10个,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到13.91万亩。近年来,依托整村推进、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等项目,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殖工程,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发展迅猛。提升7个万头养牛乡镇,发展十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130户。至目前,全县大家畜饲养量达到24.93万头(只、口),出栏9.92万(只、口)。

2、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县历来是一个商贸交汇地,牲畜交易市场从80年代初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10个,交易额也逐年增加。目前,已建成10个乡级农民信息之家以及宏源牧业公司、兴旺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信息之家的农业信息网络。围绕产、加、销共创办了145个服务流通中介组织,成立了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协会、种草协会等专业学会和协会,开展各种专业性技术经济互助互作活动,成为企业、农户、市场三者之间互相联系,搭建了产业通向市场的桥梁,延伸了产业链,拓宽了发展空间。

3、品种改良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广饲草氨化、青贮和暖棚圈舍养殖技术,推广种植紫花苜蓿1.5万亩,推广青贮、氨化饲草30021吨,标准化温棚畜舍达到6.1万平方米,推广温棚养畜3.8万头(只、口),引进推广良种禽3.12万(只、口),全县畜牧科技组装配套率达到86.3%,科技贡献率达到48.6%,饲养管理方式逐步改善,肉牛出栏周期由原来1年左右缩短到现在的5-6个月。县上先后引进西门达尔、利木辛、安格斯等高产优质牛品种,牛的良种普及率达到90.2%。截至目前,全县黄牛改良点达到25处,覆盖率达到了100%。

4、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全县按照“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服务点”的要求,共开设黄牛改良点25处,畜牧科技推广人员65人,有农民畜牧兽医技术人员980人,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比较健全。县上成立了畜禽疾病控制中心,组建应急预备队,配备各种应急器械,通过采用多种疫苗免疫和其它兽医综合防治措施,危害畜禽安全的重大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加强疫情监测报告,构筑安全消毒带,实行100%全覆盖免疫接种,强化畜禽屠宰、运输、市场等关键环节的检疫监督,有效防止了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确保了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

5、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立足县情,制定出台了《关于集中力量打好新农村建设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通过列支专项、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黎明畜牧园区贷款全部由县财政贴息,大力扶持草畜产业开发。同时,先后争取到了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安格斯优质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级秸杆养牛示范县建设等项目,总投资约4800万元,为产业开发增添了后劲。

6、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效果明显。2011年全县实现牧业产值12410.8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91%,农民人均牧业收入61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6%,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8711.88万元和201元,增长0.86倍和1.05倍。等重点乡镇草畜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纯收入的一半,草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牛群结构不合理,繁育能力弱。虽然养牛总量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基础母牛只有3万头左右,约占牛群总量的30%,繁育基础薄弱,成为牛产业规模发展的“瓶颈”,牛群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二是肉牛品种老,产业开发效益低。就全市而言,牛产业整体上处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阶段,优质肉牛繁育虽然起步较早,但规模小,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大部分养殖户对肉牛养殖、管理技术的掌握不熟练,养的是良种牛,采用的是传统的饲养方法;新技术推广步伐缓慢,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出栏的牛大部分是役肉兼用,肉质不佳。

三是饲草基地管理粗放,利用率不高。虽然牛均基本达到了1亩草的要求,但追肥、除草等栽培管理措施跟不上,平均亩产鲜草只有1吨左右,干草约100公斤,饲草产量低;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档次低,质量差,利用率不高。

四是龙头企业少,发展带动能力弱。宏源牧业公司虽然为一些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但总体上仍以繁育单一结构为主,加工、转化程度不高,增值效益低,带动能力弱。德华牛羊肉屠宰加工生产线尚处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五是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农民进入市场化程度低。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企业和农户、基地和农户、市场和农户之间缺乏联接的桥梁,利益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效出栏率不高,产业开发效益未能充分体现。

三、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巨型畜牧业基地的总体要求,坚持生产基地化、开发产业化、质量标准化、产品终端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以扩大基础母牛为重点,以壮大饲草种植规模为基础,以肉牛改良为突破口,以服务体系建设为手段,以协会组织为纽带,着力龙头企业建设,努力实现牛产业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由传统养殖向科学饲养转变,由耕畜型向商品型转变,由杂交品种向以安格斯为主的良种牛转变,通过3-5年的努力,把我县建成陇东地区乃至全省的牛产业强县,使草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成为参与国内国外市场竞争的标志性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畜禽饲养量达到76.2万头(只、口),出栏33.55万(只、口),建成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基地15万亩,实现“人均养1头牛,牛均1亩草,户均3年出栏5头牛”的目标。全县草畜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0%以上,农民人均从中草畜产业纯收达到900元,占农民人均纯牧业收入达到32%。为此需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扩大规模,加快基地建设步伐。一是加强现有留床饲草管理,提高产量,扩大饲草基地面积。大力推行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力求养牛重点户达到1户一口青贮窖、一组氨化池,全县农作物秸秆“两贮一化”达到年产总量的40%以上。二是坚持走“整县牛”的发展路子,扩大肉牛基地建设规模。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依托千家万户,着力培植一批繁殖户和育肥户,建成千头重点养牛村90个,万头养牛乡镇9个。

2、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按照高起点、高层次、终端化和高效的原则,围绕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发展4-5户加工型的龙头企业,走“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实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强肉牛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达到加工增值,带动产业发展的目的。

3、突出重点,加快培育特色主导产品。针对全县牛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主要存在良种覆盖率低、出栏率低、饲料报酬率低、个体生产性能低“四低”的现状,依靠科技进步,打造拳头产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继续加大安格斯、南德温等优质肉牛推广力度,年推广2万头,力争两年内全县优质肉牛达到5万头,努力把建成乃至省最大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一是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对县境内现有活畜交易市场和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改造和规范的基础上,根据草畜产业发展要求,分区域、分步骤建立专门的肉牛交易市场。依托黎明畜牧科技示范园,建立肉牛交易中心,以销售自产畜为主,吸引周边地区资源,扩大规模,提高知名度。二是健全完善良种推广体系。坚持“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农户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改良与服务相结合,公办与民营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布局,增加改良网点,建立县、乡、村相结合的良种推广服务体系,使全县良种推广点达到40处,肉牛改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加大院企院地合作力度,高薪聘请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指导全县草畜产业发展。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项目,加大乡土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使其在产业开发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四是严格执行国际国内畜产品相关质量标准,制定《县高档肉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为整个产业出口创汇创造条件。

5、加强引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用抓工业的理念抓产业,切实加大对草畜产业开发的组织和领导,完善工作推行机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聘请高资质机构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草畜产业开发规划和畜牧业园区规划,以规划指导推动产业发展。设立草畜产业开发基金,制定奖罚措施,建立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促进良种推广、市场体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资金扶持、科技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加强质量监测,规范生产,加快全县草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