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技术战略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23 09:38:00

导语:工业园区技术战略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业园区技术战略调查报告

工业园区经历了由艰苦创业、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初步完成了“一次创业”,现在已经具备了全面跨越的条件,必须在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县情,明确战略部署的基础上,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为目标,果断推进“二次创业”。

一、战略起点

工业园区自2002年6月成立,2006年5月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后,经过近八年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09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税金6000万元,与2005年相比,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税金分别增长了4.3倍和21倍,年均增幅分别为87.4%和412%。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大口径财政收入的6%来源于工业园区。豫华公司硅锰铝远销东南亚,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填补了我县出口创汇的空白。二是集聚效应显著增强。2005年以来,园区入驻企业23户,共实施各类项目18个,总投资48.5亿元,完成投资35.6亿元。投资35亿元的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完成投资28亿元,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产。投资24亿元的20万吨聚丙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良好。在项目建设的强力带动下,目前有1000多人在园区从事企业务工、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园区支撑工业、承载项目、带动三产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三是承载能力不断提升。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向上争取、企业支持、银行借贷等多种方式,累计投资2亿多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了、及110千伏变电站、水库,拓宽改造主干道路3条10.5公里,实现了水、电、路、有线电视、网络等“七通”。累计储备土地1300亩,新增绿地4万平方米,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8.2公顷。随着铁路、甲醇项目铁路专用线的建设,以及330千伏变电站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园区承载带动和自我发展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四是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在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和装备制造业上寻求突破。投资2500万元的兰煤公司矿用机械加工制造项目即将建成投产。2009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能耗同比降低5.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9.5%,万元工业总产值电耗同比降低5.7%。

二、战略机遇与形势

1、战略机遇:今后一段时期,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国家政策优惠。国务院批复了《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基础设施、能源基地、特色优势产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意见,明确加快推进陇东煤电化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重点能源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简化了项目审批手续。省上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三二一”战略构想和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集聚发展的战略布局,使在省市发展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高新区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二是发展环境优越。一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东南沿海和发达地区产业重组和梯度转移步伐加快,相当一部分企业投资重心“西移”。另一方面,省上规划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配套实施高速平天段、高速、高速、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将成为经济圈的重要交通枢纽,必将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三是发展前景看好。60万吨煤制甲醇、20万吨聚丙烯等煤化工及下游产品和电厂二期等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和投资高峰期,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2、现实问题:创建高新区既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核心竞争力问题。缺乏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撑,没有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煤化工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境内企业大多数从事煤炭开采和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层次不高。经济总量小,2009年工业园区产值和税收仅为5.2亿元和6000万元,仅为全省工业园区平均值的1/3。二是资源瓶颈问题。资金方面:在园区开发和企业发展两个层面上的资金瓶颈问题都亟待解决。人才方面: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缺乏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的优势和有效载体。土地方面: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和我县“九山一川”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建设用地更加稀缺。三是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随着城镇拓展和园区建设,征地拆迁带来的农民失地问题日益突出,失地劳动者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

三、战略构想

今后5至10年是推进高新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挑战,如何明确思路目标,制定措施,高位启动“二次创业”,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全省高新区行列,成为当前和今后全县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县份为统揽,以推动发展转型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培育产业集群、强化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打造煤电化、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四大产业基地为支撑,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西部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技术创新的载体和核心基地。

(二)目标定位

到2015年,通过积极创新创业,大力推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二次创业”的高位启动,把高新区建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规模宏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环境优越的创业乐土,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产业集群的孵化区。

(三)空间布局

总体上按“一区四园”(高新区,科技园、安口科技园、策底科技园、城区科技园)的空间布局,形成各园既突出特色,又优势互补,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格局。总规面积约58.5平方公里。

1、科技园:按照“转型、优化、提升、创新”的思路,以精细煤化工为主导产业,力争打造成全省一流的、西北重要的和全国有影响的煤化工产业基地。控规面积约19.8平方公里。

2、安口科技园:以装备制造和陶瓷工业为主导产业,涵盖范围包括安口镇区及省道304线安口段沿线区域,控规面积约8平方公里。

3、策底科技园:以煤电和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涵盖范围包括策底镇区及平华路策底段沿线区域,控规面积约4平方公里。

4、城区科技园:以城市化为核心,以煤电、旅游、会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食品加工、酒店餐饮等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涵盖范围包括城区及304线沿线(县城至西华镇红崖河村以东)区域,控规面积约26.7平方公里。

(四)发展步骤

总体按照“两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

1、两年打基础:今年先行制定总体规划和各园区配套规划,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力争到2011年完成审批挂牌。

2、五年上台阶:到2015年,高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创新创业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优势。

3、十年大发展:力争通过十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高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翻,达到200亿元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真正形成“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

四、战略举措

1、突出政府引导,确保措施落实。成立创建省级高新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负责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统筹做好高新区总体规划、重点企业发展规划、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技术引进发展规划,对高新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建立评估机制和指标考核体系,进行定期考评。

2、突出基础配套,完善发展要素。一是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对现有路网进行提升改造的同时,全力支持甲醇项目铁路专用线、、、高速等项目建设,实现铁路和高等级公路通达目标。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积极推动水源地建设,提高工业能源基地及城镇供水保障能力。三是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加快330千伏变电站项目建设进度,实施110千伏变电站扩容工程,改造完善乐华、福华、豫华35千伏变电站,不断完善园区输变电网络。四是合理调剂工业用地。大力实施治河增地工程,有计划的收购储备土地,满足大型企业建设需求。

3、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产业集群。科技园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坚持以煤炭就地转化增值为方向,加快60万吨煤制甲醇和20万吨聚丙烯前期项目进度,加快烯烃、聚乙烯、醋酸等甲醇下游产品开发,到2015年煤化工产品总量达到150万吨以上。安口和策底科技园要积极储备和建设一批陶瓷、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城区科技园要以引进大型商贸、物流、旅游、餐饮、食品加工企业为主,完善生活设施配套。整体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区产业格局。

4、突出机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协助企业解决融资、立项、用地等方面的问题,扶持园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壮大。深入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企地共建,努力改善园区发展硬环境。不断完善首问责任、限时办结等制度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园区创办机构,为入园企业和单位提供管理、技术、人才、金融、保安等方面的优质服务,提升园区发展软实力。

5、突出科技兴园,提升发展质量。科技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推进“二次创业”必须牢固树立市场理念,突出技术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科技贡献水平。要加大豫华、福华、晨华、乐华等现有企业技改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嵌入产业链条,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引进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低耗能、环保型的新型产业,推动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集群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