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区构建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22 03:53:00
导语:文化名区构建现状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近期,笔者结合我区实际,就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加快特色文化名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想法,以供探讨。
一、特色文化名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区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积极扶持骨干文化企业,重视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初步形成了以道源文化和陇东民俗文化为主的特色文化品牌。
1.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惠民成果群众共享。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建了人民广场,建成了大剧院和南山生态公园、西郊文化广场、、等群众文体活动广场,完成了区博物馆文物库房、画院办公楼等重点建设工程,搭建了文化发展新平台。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四十里铺等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58个农家书屋,全面实施了“一乡一站”、“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了文化资源全覆盖。
2.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结合春节、元宵、五一等重要节庆,依托文化阵地,组织文艺团队,广泛开展“广场文化周”、“乡村艺术节”、“农村文艺调演”等特色文化活动,带动了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蓬勃发展。借助“华煤杯”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打精英赛、2008’全国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中华武林大会等全国性重大节会,适时举办文化论坛、民族民间工艺品展、国画创作笔会等文化交流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文化产品深入挖掘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引导民营经济投资文化产业,先后培育出华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大韵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启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设计研发出葫芦画、麦秆画、蛋雕、面塑、烙画等12类近千件民间民俗工艺产品,并参加了全省特色文化宣传周暨首届省民族民间艺术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省第三届文化产品博览会、第四届深圳文博会、全国乡企贸洽会等文化旅游产品展销活动,受到了好评。
4.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民间艺术创作焕发生机。挖掘整理的23个项目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笑谈”、“春官歌演唱”、“武术”、“李天套中医骨伤治疗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镖、李天套等人被列入省第一批“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创作的优秀眉户剧《好人米祥仁》赴全省巡回演出,广场舞蹈《扎西德勒》在第四届全省群星艺术节比赛中获二等奖,推出的《·》、《和谐》两首歌曲唱响省内外。
5.文化市场监管更加有力,文化产业发展健康繁荣。以打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环境为目标,对全区所有“网吧”进行了重新审核,健全了上网登记、网吧巡查、网吧安全管理等制度,聘请了“五老”监督员,加强了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收购、贩卖、走私文物的行为,规范了古玩艺术经营活动。结合“4.26维权日”开展了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集中销毁活动,净化了全区出版市场,同时对印刷业开展集中整治专项活动,杜绝了非法委印和非法承印现象。
二、特色文化名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事业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我区财政困难,致使文体广电基础设施严重老化,标志性文体广电设施空白。基础设施、人员培训、图书购置、公共设施保护、维修,公益性群体性文体活动及重点项目等工程经费投入不足,城区居民活动场所较少,有活动场地的居民小区只有10余个,占城区居民小区的30%左右,城区人均文化健身用地仅为2平方米。各乡镇虽然都建有综合文化站,但建有“一村一场”的只有67个村,仅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5.79%。区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播设备老化,无专业的演播大厅,勉强维持运转,数字化电视的转换未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文化人才队伍缺失,文化建设后继乏力。文体广电工作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高,目前文体广电系统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编导等各方面人才相当匮乏,创作有影响力的作品少。专业人才断层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中级专业人才年龄构成偏高,高层次人才比重较小。从专业结构看,文学创作人才、戏剧编导人才、舞台艺术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学术性研究人才、网络技术人才、图书情报信息人才等相当紧缺。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结构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不少人仅停留在“技术性”层面,缺乏发展后劲。乡镇文化队伍力量薄弱,文化站管理人员由乡镇一般干部兼职,没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业务水平有限。文体广电部门因经费制约,缺乏对文体广电工作人员系统的业务培训,文化活动方面人员编制、经费支持、活动场地落实不到位,文化工作职能薄弱。
3.文化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区442所文化经营场所中,个体经营户435个,占总数的98.4%。全区规模经营的文化场所只有8个,占总数的0.18%。文化产业经营收益主要来自旅游文化产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层次低,缺少具有特色的骨干产业群体,更缺乏向国内、国际市场拓展的能力,这与省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中高档次雅俗共享的文化消费场所不多,古玩、书画、民间工艺品文化市场培育开发进展缓慢。
三、加快特色文化名区建设的优势
1.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大地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文化遗址150多处,名胜古迹百余处,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馆藏文物275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著名的唐蕃之盟发生在这里;明代韩王就藩,传十一世。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地灵人杰的还孕育了“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近代著名画家汪若南、张观雪、曾鲁斋、刘芳铭等也都诞生、成长于这里,至今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2.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广成子传说、传说故事、“笑谈”等民间艺术闻名遐迩,其中有四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设计研发出了《漫画史话》、雕刻葫芦、秸杆画等20多种文化新产品,剪纸、皮影、烙画等文化产品享誉省内外,特别是纸织画、亚泰彩灯,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艺术造型荣获省第四届文博会金奖,构筑了民间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3.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广成子修炼得道于我区境内的山,黄帝前来向道家仙人广成子问道,人称山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后来发展为道、儒、佛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圣地。古往今来,这里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亲诣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而揽胜,寻道理而治国;李白、杜甫情系,佳作传世。还有发祥于山的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五大武术流派。著名作家金庸还曾为首届武术节题辞:“武术,威峙西陲。”
四、加快特色文化名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群众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牌艺术产品、名牌文化产业,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
1.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文化繁荣发展基础。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山博物馆、山混元阁、山碑林、文化城、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高标准建设区四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使其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在187个村建成“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丝路长廊沿线各乡镇建立民俗民间文化中心,形成民俗文化长廊。
2.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深度开发文化名牌产品。对“黄帝问道”、“唐蕃会盟”、“唐肃宗避难龙隐寺”、“十万沟”等重大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故事和民俗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挖掘,创作一批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曲艺、影视等艺术精品,以名品力作支撑文化名区建设。积极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民间社火、武术、高跷、剪纸、泥塑、刺绣、根雕等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举办文化旅游节、文化论坛、武术节等活动,使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拓展现代艺术产品和传统工艺品市场,逐步把我区建成区域性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心。
3.突出体制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支持建成陇东民俗文化园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演艺业、娱乐业和会展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积极举办高规格的明星、名剧团演出活动,发展新兴娱乐项目,承办全国性、区域性重大会议和展览活动,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形成以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彩票、体育广告、运动人才培养教育、体育项目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结构合理、项目齐全、管理完善的体育事业发展体系。
4.突出节庆文化活动,打造群众性文化品牌。在办好春节、元宵、国庆等重要节庆和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同时,开展健身操比赛、文艺汇演、“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迅速发展。大力发展民间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品等群众文化艺术,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
5.突出名人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对外知名度。重视名人效应,充分认识历史人物和现代先进人物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树立名人资源意识,实施名人带动战略,深入挖掘文化名人,开展名人资源调查,收集、整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具有卓越功勋、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大影响、有巨大成就的著名人物资料,进行综合开发和艺术加工,使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以东汉梁氏、张氏、皇甫氏及明代赵时春等著名历史人物为主体,制作历史名人电视专题片,创作电视剧、电影、小说等,以名人提升城市品位,提高我区知名度。
- 上一篇:区文化局年末工作总结及计划
- 下一篇:市优化人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