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思路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21 06:27:00

导语:转型发展思路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转型发展思路调查报告

转型发展是资源依赖型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经历的一个经济转轨过程。资源依赖性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既是一个全球问题,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更是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从国内外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来看,资源依赖型地区的发展一般分为开发期、增产期、稳定期和萎缩期四个阶段,其中稳定期是实施经济转型的最佳阶段。

一、县转型发展思路提出的背景与形势

是油田的发祥地和主产区,目前油田在境内勘探开发已进入开发区域持续扩大、原油产能逐年升级的稳产上产阶段。40年来,油田的开发建设带动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财政收入、三产服务业发展以及群众的生活消费水平,一度走在全市前列。1998年以来,油田布局持续调整,勘探局机关及所属科研机构、二三级生产单位陆续南迁,给的发展带来诸多困难,特别是产业替代期发展活力不够、经济转型期各类矛盾凸现的问题,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骨干税源锐减,财政保障能力减弱。财税收入的90%以上来自油田企业。境内油田三产企业最多时达到83户,油田搬迁特别是2004年以来,这些企业相继注销、撤并和重组,从根本上动摇了的税源基础。据统计,1998年至2008年10年间,油田累计搬迁、注销和合并企业38户,减少税收1.65亿元。受此影响,大口径收入增长率由2003年的25.28%,迅速下降到2008年的4.75%,小口径收入由2004年的20.63%下降到2008年的8.26%。面对收入困难,县上每年都要精打细算、大幅度压缩公用经费、职工福利等必要支出,现有财力勉强能够保证职工工资、项目配套和扶贫救灾,各项公用事业发展缺乏财力保障,基本上处于“等米下锅”状态。

二是基础设施滞后,老油区群众生活困难。从水上看,全县目前有14.5万人吃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特别是老油区乡镇和西北部山区7.8万人的饮水问题亟待解决。从用电上看,困难最为突出的是马岭、翟家河两个乡镇,共涉及8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1455户、6460人。这些群众用电原来由区域内的油田作业区转供,作业区停产关闭后群众无电可用。一些山区群众由于居住分散,线路过长,供电质量普遍不高,且电价居高不下,有的每度高达5-6元。从路上看,老油区大部分通村油路和砂路属于石油代建路,长年超负荷承载油田大吨位作业车辆和运输车辆,损毁严重,晴通雨阻、通而复断的现象较为突出。从上学就医看,原来油田矿区基地都有比较完备的配套服务体系,有规模较大的子弟学校和职工医院,满足了矿区农村部分群众的就学看病需求。油田单位搬迁后,这些服务设施陆续关闭,给县上造成新的压力。特别从就医看病方面而言,位于县城的职工总院和地处马岭矿区的钻二医院,设备和技术相对较好,不仅本县而且周边县区群众有大病或疑难杂症,都可通过这两所医院得到诊治,现在不得不到西峰,甚至西安、兰州就医。从群众生活看,油田开发共占用耕地5万多亩,老油区的、马岭、卅铺部分村组人均耕地由开发前的3亩左右,减少到目前的半亩左右,有的不足0.2亩。油田单位驻在时,群众主要依靠打零工、跑运输、搞餐饮服务等维持生计;油田单位搬迁后,这些群众种田没土地,经商没市场,打工没出路,部分群众生活出现返贫。油田开发建设中,老油区最早受益,县上在这些区块基础建设方面考虑较少。油田搬迁后,形成新的反差和欠账,老油区的基础设施反倒不如西北部山区。目前,一些国家项目基本完成,重新争取错过机会。

三是园区建设滞后,民营工业发展困难。驿马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区是全市起步最早、发展最快、形成一定气候的农产品加工贸易集中区,商家誉之为“旱码头”,专家称之为“驿马现象”,曾经是全市乃至全省的一面旗帜。近年来,原料购入越来越难,产品出口壁垒重重,加之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较弱,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在内外双层挤压下,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出现滑坡,部分商家已经把投资转向其他领域。今年,预计出口创汇1650万美元,较最好水平的2007年减少1200万美元,降幅近半。目前这一区块基础设施滞后,新办企业征地难、企业经营融资难、对外招商引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西川工业园区是全市最早起步的乡镇企业示范区之一,过去这一区块多是围绕油田开发发展三产服务业,形成了绵延五十多公里的三产经济长廊。随着油田单位搬迁,这一区块的三产服务和商贸流通严重萎缩,消费低迷,一片萧索。近两年,依托已接管的油田闲置资产,创办了一些民营工业企业,但总体利用率很不理想,区域内闲置资产移交慢、管护难、利用差等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二、县转型发展思路的科学内涵与总体方向

针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我们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确定了8个方面的调研课题,组织干部职工,围绕经济转型展开讨论,针对瓶颈制约专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理性分析,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思路;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确定了“加快经济转型,推动发展提速,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工作主题;征求和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对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阶段步骤、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识,即:

(一)科学发展观是推动转型发展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精辟论断,不仅关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涌流,更注重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不仅关注经济实力的增强,更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不仅关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关注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更加明确,发展的方略和思路更加完善,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适应新形势,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维运用到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当中。

(二)立足优势资源深度开发是推动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境内煤炭、煤层气资源富集,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前景看好,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希望所在。加之油田多年的勘探开发为的大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利用优势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良好机遇,加快实施一批既能强县又能富民、既能促进当前又能推动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和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克服“瓶颈”制约是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措施。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交通、水资源、生态、人才“瓶颈”制约突出。消除“瓶颈”制约,既是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抓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着眼长远,提高统筹发展水平,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人畜饮水、出行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推动转型发展的基本方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统筹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劳动就业、社会事业、行政管理,在战略、体制、规划、政策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大力推进人口城镇化,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是转型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既是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选择。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切实把党的建设的成效体现到提高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健全领导机制,改进领导方式,把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弘扬老区精神,加强作风建设,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努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六)面向群众、维护稳定、改善民生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全局观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切实加强平安建设,做好群众工作,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提速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良好环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思想上情系民生,在工作上倾注民生,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满怀深情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集中财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扩大就业服务、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医疗条件、保障群众生活等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县转型发展的工作重点与实践方向

新思想催生新理念,新理念推动新发展。转型发展表面上看是一种经济转轨过程,深层次分析,是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甚至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社会的“脱胎换骨”,事关可持续发展全局。只有明确定位、科学规划,才能保证转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保证转型工作有的放矢,保证在转型过程对县情实际以及发展的大势和规律有更加全面、理性和科学的把握。

我们转型发展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科学转型;转型发展的思路是: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县大口径生产总值达到78亿元,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8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十二五”末,大口径生产总值达到126亿元,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9亿元,财政收入突破7亿元;“十三五”末,大口径生产总值达到202亿元,地方生产总值达到46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进入全市前列。

在具体工作中,全县上下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紧紧围绕“一个大局”,形成“一个共识”,创造“一种氛围”,力抓“四项工作”。

一个大局,就是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既是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头戏,也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大局所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也要围绕这个大局去谋划、去部署、去展开,力争在全省、全市新一轮的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中抓住机遇,跟上步伐,实现顺利转型,培育后发优势,重铸二次辉煌。

一种共识,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用长远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和发展的理念,正确认识油田开发过去、现在以至未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和积极影响,不纠缠历史遗留问题,不死盯眼前局部利益,按照“共建共享、双赢发展”的原则,竭尽全力,支持和服务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努力形成“油田兴,兴;油田大开发就是老区大发展;支持企地共建就是推动发展”的共识。

一种氛围,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大规模、多层面、全方位的思想发动和宣传引导,让全县干部群众从转型前的焦虑、彷徨、困惑、等靠要心理中彻底走出来,使大家从劣势中看到优势,从困境中看到曙光,进一步激发全县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埋头苦干、奋发图强的斗志和热情,努力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活力充盈、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我们在各种会议上,大谈石油煤炭资源富集的潜力、民间资本总量较大的潜力和观念新颖、人才荟萃的潜力,大讲地处全市北部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农产品加工出口的外贸优势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使干部职工看到了前景,看到了希望,干事的劲头和抓落实的作风有了较大转变。当前,全县上下盼发展、想干事的愿望非常迫切,抓落实、干到位的作风成为主流。

(一)着眼优势资源开发,重筑县域经济支撑体系。经济结构单一、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是转型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目的在于调整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实现市场取向下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再选择、再配置。的转型发展,必须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坚持改造提升与培育发展相统一,加快培育五大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围绕建设千万吨大油田、亿吨级大煤田和大型能源化工基地、西电东送基地等目标,抓住油田实施“马岭下面找马岭”和天然气综合利用计划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两吨区超低渗透油田开发政策,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探索企地共建新模式,构建油煤气能源工业支撑体系。二是围绕“建设全省高规格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城乡一体化试验示范区”的定位,加快改造提升县内民营工业企业,构建特色农产品加工出口产业支撑体系。三是围绕建设“全省老油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市油煤气综合开发配套产业及精细化工集中区”的战略构想,依托油田闲置资产,大力发展油煤气下游产品、机械制造、建筑建材、服饰加工、小商品生产等,构建加工制造业支撑体系。四是围绕提升综合竞争力,按照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用水节约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持续做大做强苹果、瓜菜、草畜产业,构建富民增收的绿色产业支撑体系。五是深度挖掘岐黄中医、周祖农耕、红色革命三大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公司化经营新机制,构建特色旅游文化产业支撑体系。

(二)统筹城乡基础建设,打造转型发展良好平台。交通滞后、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是转型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统筹城乡基础建设,打造转型发展良好平台,是顺利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县城建设继续按照构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强力推进中心极化、轴线带动、据点突破、网络发展“四大战略”,积极争取古城墙加固保护、陇东革命纪念园、西河大桥、南门宽幅路、等重大项目,传承古城文化血脉,增加现代文明气息。坚持建设、管理、经营并重,盘活城市资产,激活城市商贸,不断增强县城的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功能,巩固和提升的投资潜力,争创全国卫生文明县城。二是小城镇建设紧紧围绕提高产业支撑力、经济辐射力、文化影响力、社会管理力和要素聚集力,加快村镇规划体系编制,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灾后恢复重建、小康示范点建设和“万村千乡”工程等项目,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商贸向城镇靠拢,新型农宅向城镇摆布,打造一批产业大镇和企业强镇,建成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人口相对集中的重点村镇,发挥集群效应,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农村基础建设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采取水、电、路、田、林同步推进的办法,做到多还旧账、坚决不欠新账,深入实施安全饮水、环境修复、土地复垦、生态优化“四大民心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三)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彰显转型发展的人本理念。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是社会转型的重点,也是经济转型的动力源泉。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民生工程“五个全覆盖”进程。一是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全覆盖。按照“户户有科技明白人、村村有星火带头人、企业有科技创新人”的总体目标,坚持引进、推广、消化、再创新并举,加快科技新技术向生产环节渗透,科技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二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全覆盖。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到“十二五”末,全县寄宿制学校布点达到全覆盖,完成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产业农民技术培训、务工人员创业培训、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结合起来,扩大招生规模,创新办学模式,促进教育与就业的同步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三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工程全覆盖。按照“突出城镇、倾斜农村、覆盖全县”的思路,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范各类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是推进城乡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多方筹资,多元投入,筹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改扩建乡镇文化站,增设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满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软实力,塑造新形象。五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加快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优抚、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达到“四个100%”,即:零就业家庭安置率100%、城乡低保覆盖率100%、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100%、农村计生对象救助率100%。

(四)强力推进改革攻坚,形成转型发展的保障机制。重点是建立“两项机制”,即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深化“五项改革”,即: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金融结构体系和投融资平台体系,为转型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深化户籍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城乡一体化带动转型发展;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形成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使用人才的人才工作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完备、专兼结合、梯次合理的高端人才队伍,为转型发展储备人才资源,提供智力支撑;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发挥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四个最优”原则,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为转型发展营造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

转型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全面的、系统的课题,涉及的理论支撑、发展理念和推进任务相当繁重。目前,的转型发展才刚刚破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锤炼,不断完善,力争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经济社会顺利转型,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