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保障工作专题调研
时间:2022-05-20 02:39:00
导语:教育经费保障工作专题调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更好地促进党的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使人人都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结合开展“创先争优”和“提质增效年”活动,今年上半年,行政事业审计科组织力量对我市财政性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谋划,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学前教育多元发展,义务教育巩固发展,高中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的目标得到较好推进。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属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从2000年开始,我市教育布局调整工作陆续开始,到截止2010年,我市共撤并中小学552所,其中撤销中小学295所,创建寄宿制学校201所。全市中小学总数由原来的1590所调整为1074所。“十五”末全市共有在校学生31.8万人,其中小学生15.7万人,初中生10.5万人,普通高中生5.6万人。在职教职工21020人。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总投入543648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拨款422592万元,较“九五”期间增长18.22%。“十五”期间在校学生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普通小学为2542元,较“九五”期间增长24.6%;初中生为3105.97元,较“九五”期间增长14.7%;普通高中1917.6元,较“九五”期间增长9.6%;职业高中3312元,较“九五”期间增长5.8%。
二、取得的成效
我市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及管理使用中,认真落实“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投入责任,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经费,通过合并、改造、置换、扩建、新建等多种途径,积极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的改造工程。结合全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扎实开展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加强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建立财务管理事先预算、事中监控和事后分析的机制,实现对各级各类学校财务的动态管理。严格预算执行,全面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完善了《学校财务管理办法》及其补充规定和各类学校公用经费开支标准及定额比例,学校重大事项经费开支实行申报备案制度。
在“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方面。“十五”期间,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共有421396人享受了免学杂费,免学杂费18082.76万元,有413367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资金5134.38万元。有12126名学生享受了免除寄宿生生活费补助1106万元。
在项目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共安排寄宿制学校学生寄宿设施条件改善项目10个,总投资1200万元;安排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初中建设项目62个,总投资6281万元;安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转移支付项目69个,总投资2781万元;安排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12个,总投资360万元;安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扩大内需项目21个,总投资6250万元;安排外资援建项目即新建枣园小学明德教学楼一幢,总投资237万元。这些项目建设的争取实施,使全市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总体上看,我市基本上能够认真执行中央及省上关于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使用的各项政策法规,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基本符合相关规定。财政、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基本上能够按政策规定及时拨付使用教育经费,财务会计资料基本上如实地反映经费管理使用的实际情况,会计核算基本上遵守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的规定。教育收费基本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特别是凉州区教育局实行预算定额管理经费,规范了学校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三、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教育经费保障不平衡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保障的不平衡。普遍来看城市教育投入高于农村教育投入,市级教育投入高于县区教育投入。有的乡镇学校学生至今还危房里上课,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二是各县区教育经费保障不平衡。有的县区高度重视教育,教育投入比例也比较高,有的县区则忽视教育的重要性,挤占、截留、挪用教育经费的问题时有发生,致使教学条件难以改善、教学装备配备不齐;三是基础素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保障不平衡。部分县区、乡镇存在重基础素质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致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
(二)挤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问题仍然存在。国务院(国发【1986】第50号)《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第八条明确规定“地方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按专项资金管理,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提出分配方案,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根据这一规定,地方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必须全额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各级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将教育费附加截留、挪用于其它项目支出,更不能用于平衡地方财政预算,但经审计调查表明,市、县(区)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都程度不同的存在挤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问题。从市审计局2010年对全市2009年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审计结果看,共挪用教育经费355万元。其中,凉州区挪用教育补助经费及免除杂费专项资金支付基本建设款102万元,民勤县挪用教育公用经费搞基本建设85万元等。
(三)截留教育专项资金问题较为严重。近年来,中央及省级财政为了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大了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每年投入的专项资金占了教育经费支出的一定比例,但专项资金下达后,基层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以各种理由,有意截留挪用义务教育专项资金,例如:省财政厅2007年8月下发了《关于下达2007年农村税费改革省对地县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并根据《省农村税费改革省对地县转移支付办法》核定了每年为县(区)转移支付“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经费”的数额,并每年拨付到位,而我市的个别县(区)财政“十五”期间只下拨了50%,其余部分挪做其它预算支出。这种截留挪用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配套资金不到位。“十五”期间,中央、及省财政为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每年下拨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并明确下达县(区)级财政应配套资金的指标,但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后,县(区)级配套资金不能按时足额到位。
四、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地方财力不足与教育快速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虽然近几年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仅地方财力的收入情况还很难满足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要求。
二是地方财政为了保证“保吃饭”的需要,致使上级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发生被挤占、挪用的情况,导致了义务教育经费的进一步紧张。
三是地方预算管理不够规范。一些县(区)财政预算编制不完善,致使有些应该争取到位的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没有争取到位。
四是市县(区)财政收入明显偏低,虽然近年来有所好转,但是财政底子薄,收入少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依然存在。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市教育现状和财政收入偏低的实际,通过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1、在确保公立学校健康发展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引导力度,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教育资源的需求。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办学,建立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暂时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2、完善制度,积极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细划教育费附加的分配标准和比例,明确用于小、初中义务段和高中非义务段使用的比例,明确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改善教学设施的比例或标准,使教育费附加的分配公开化、透明化,以利其更好地发挥出积极作用。
3、加强教育费附加的资金管理,强化资金拨付、使用约束。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切实将教育费附加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做到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4、加大投入,切实保障教育经费。配合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积极争取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国务院《关于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在县(区)级财力保障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按照“以县(区)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要求,积极加大各级财政对改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投入,多渠道组织财政收入,以保证中央、省级教育专项资金的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5、探索实行兼顾绩效的全市教师“阳光工资”办法,对同一级别的教师,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统一项目,使全市教师收入实现大体平衡,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6、各级纪监、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要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检查、监督力度。纪监、财政部门要对辖区内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审计部门要形成年审制度,对违反教育经费管理使用规定的单位和责任人,要坚决查处,绝不能心慈手软姑息迁就。
- 上一篇:网格化消防管治方案
- 下一篇:依法审计服务经济建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