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20 10:24:00
导语:原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族被称为“从远古走来的贵族”,其历史悠久,起于殷商,迁徙融于百越族群,至唐代正式以“水”立名载入中华民族史册,悠远数千年,辉煌灿烂,既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又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和历法,水书并驾甲骨、比肩周易。大山的阻隔和交通不便,使水族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得以完整保留。水书、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三项水族民俗民间艺术,不仅从大山走向世界,而且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触目皆是的青山绿水,质朴悠远的乡村民风,斑斓多彩的民俗风情,又使水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独具原生态魅力,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境内外游客。本文就如何开发水族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作一初步探讨,欢迎各位同行指正。
一、正确认识开展民俗旅游的意义
民俗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民俗文化所在地,为观赏、领略或参与当地风土习俗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它是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运用和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还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民俗旅游极具发展前景,是今后旅游发展的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水族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有助于水族民俗文化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文化,犹如发展旅游业的原材料,这些丰富的原材料就是散落在民间和各地的民俗事象。通过民俗旅游这一载体,把许多已经消失的水族民俗事象挖掘和整理出来,经过策划、包装和组合,使之成为最具动态感和参与性的民俗旅游商品。这样,既使水族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播,又可以把之转化成为社会经济效益。水族刺绣、剪纸、银饰、蜡染、服饰等民俗民间艺术就可以开发成为旅游购物品。如由“名匠第一人韦桃花”加工制作的“桃花马尾绣”就成了游客争相选购的精美旅游纪念品。
(二)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游客在异地逗留期间的消费需求,决定了旅游目的地必须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服务,足够的设施、设备和消费品当然必不可少。因此,旅游业成为了国民经济中许多行业的产品消费市场。水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使当地交通、餐饮、酒店等行业获得较好的发展机遇,还可使那些偏远的水族山寨,通过开展民俗旅游脱贫致富,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如随着近年来水族卯节和霞节系列旅游活动的举办,扬拱、九阡水各等地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地区,颇具农业文化特色的水族岁时节日民俗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当地水族同胞的经济收入大大增加。
(三)有助于水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水族民俗旅游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以恢复和开发,传统的民间艺术受到重视和发扬,濒临湮灭的民居建筑古迹得到修复和维护,而且还可以激发水族同胞对其传统民俗文化的自豪感。在开发水族民俗旅游时,若将其民俗文化中最优秀、最有特色的部分发扬光大,就会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如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族文字——水书、堪称世界刺绣一绝的“水族马尾绣”,就是在开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进而提高了对水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四)有助于水族同胞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变
为了适应水族民俗旅游的发展,当地的基础接待设施会不断改进,民俗旅游资源及其环境会得到修整和改善,为游客服务的生活设施也会增加,从而在客观上能改善水族同胞的生活环境质量,也有利于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如随着九阡镇水各村、中和镇庙良村、都江镇怎雷村、三洞乡板告村、恒丰塘党村等一批民族旅游村寨的相继建成,当地民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已经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同时,还大大增强了村民的服务、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深入挖掘水族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文化、民间歌舞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岁时节日文化等内容。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文化是民俗旅游的灵魂。所以,对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是做大做强民俗旅游的关键。所谓民俗文化内涵,是指民俗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各民族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文化含义。水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一)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民俗
生产民俗是指贯穿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本民俗。主要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等内容。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古代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祈求丰收成为人们的共同心愿,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占卜、祭祀、娱乐等习俗。如水族民俗中的“祭田神”习俗就很有特色,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农耕社会水族人民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水族“饭稻羹鱼”的稻作农耕习俗,则又体现了水族“鱼——水族的民族图腾”这一文化内涵。因为水族对“饭稻羹鱼”农耕文化思想的追求,使鱼从来没有离开过水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深深地植根于水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里,以致在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祭祀中,形成了处处以鱼为特色的文化特点。
生活民俗是指饮食、服饰、建筑、居住等方面的民俗。由于这类民俗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也最具观赏性、体验性和参与性,因而它是民俗旅游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鱼包韭菜既是水族人民的节日美食,又是款待亲朋好友的必备菜品。用这种菜肴招待客人,表示祝愿大家永远健康。服饰是各民族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水族姑娘服饰中的花鸟虫鱼图案,很具有审美情趣,给人花团锦簇、富丽堂皇之感,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民居建筑是民俗文化最全面、最生动的体现。水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奇特,技艺精湛。它是南方闷热潮湿气候的产物,是水族先民与大自然斗争的一大成果,充分展示了水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主要是与指天时、物侯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水族的岁时节日民俗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水族端节——“年,谷熟也”的欢庆。过节预示新年伊始,更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老少安康、六畜兴旺之意。水族卯节(又称“古老的东方情人节”)——讴歌生命的律动,象征兴旺庄稼、催生爱情。水族霞节——稻作文化对雨水的祈求。其文化内涵是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水族苏宁喜——奇异的妇幼节,表现祈求赐福消灾,岁岁平安等文化内涵。
(三)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艺术
各民族在生息繁衍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使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反映本民族心理和性格特征的精神财富,即民俗民间艺术。它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对广大旅游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水族双歌、单歌、丢歌;水族民间舞蹈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水族民间乐器铜鼓、皮鼓、芦笙、胡琴、唢呐;水族民间工艺马尾绣、剪纸、印染、雕刻、银饰等独具特色,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铜鼓舞是水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在节庆和祭祀时演出,表现庆祝丰收、乞求神灵保佑、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文化内涵。铜鼓是水族民俗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被水族人民视为民族兴旺、幸福和欢乐的象征。
(四)精彩纷呈的民间娱乐民俗
民间娱乐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节身心为主要目而又具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旅游者可以亲身参与和体验,并分享到活动的快乐,最终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主要包括民间游戏、民间竞技和民间杂艺等内容。目前,比较有特色的水族民间娱乐活动有水族拳术、水棋、赛马、杂技和打手毽等。水族民间娱乐是其民俗文化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也是一种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它不仅展示了水族同胞强健的体魄和智慧,还表现了他们团结友爱和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适度遵循民俗旅游的开发原则
水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一个大有前景的旅游项目,但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开发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品位与色彩、神韵等独特性。要开发民俗旅游,就应当突出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本民族各种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主题,充分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如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书,是水族的古老文字,内涵博大精深,包涵了水族关于天文、历法、宗教、哲学等丰富内容,现水族民间仍在使用,是研究水学的“百科全书”。马尾绣是水族民间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刺绣,工艺独特,图案精美,反映了水族人民的美学文化和生活追求,堪称“刺绣绝活”和文化珍品,具有极高的实用和收藏价值。端节是水族的大年节,前后历时72天,是世界最长的民族节日。卯节是水族青年的歌节,号称“古老的东方情人节”。水书、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就可以构成水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大特色。
(二)参与性原则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不断提质升级,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仅要求其旅游活动要有文化品位,而且还希望参与在其中。民俗文化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让游客亲自参与和体验民俗风情。因此,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时,应充分考虑活动的参与性:一要让游客尽可能多地亲身参与到某些旅游活动之中,体验异域民俗风情,这可大大增加民俗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如带游客参观水族干栏式民居建筑时,就可让他们就地居住,感知水族民居的建筑格局,了解楼层和房间的功能,并参与耕田、插秧、收稻谷等劳作农活,与民同甘共苦,体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还可让他们品尝和亲自制作水族美食鱼包韭菜,以感受水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待客方式。二要由当地水族民众参与经营,这样既能体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地域性,又能造就地域文化的神秘感,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如2009年9月中国著名作家行·水族文化大型采风活动中,著名诗人雷抒雁就在水各民族风情园里当了一回“水家新郎”,体验了水家独特的婚礼,感受了九阡镇水各卯文化风情。水族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民俗既有独特性又有参与性,可作为重点民俗旅游来开发。
(三)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在价值体现。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已从单纯注重对自然风光的观赏,逐步转变到对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的体验。没有文化元素支撑的旅游业没有生命力,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所以,在开发民俗旅游时,应高度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函,可以高起点、高标准地从科学、文学、史学、艺术和社会学的角度去进行系统挖掘。否则,没有文化品味或文化品味不高的民俗旅游产品不会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无论是对文中所提到的水族生产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俗民间艺术、民间娱乐民俗,还是对水族其他民俗进行开发的时候,都应该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如在开展水族民俗旅游的过程中,还可将400多个水书文字符号,开发为旅游纪念品,制作成便于携带的精美图片或卡片,游客人来了,每人发一张,水汉对照。这样,就把旅游和水族民俗文化很好地结合来了。
(四)经济效益性原则
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在开发其产品时除了应该坚持以上原则外,还要注重产品的经济效益性原则,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产品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这里所说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二是产品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的关键。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相当,开业时间相近。但在开业两年后,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位优势是关键。因此,水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镇,具体位置与依托城镇之间的车程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距离也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四、积极探索民俗旅游的开发策略
民俗旅游商品魅力独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在开发民俗旅游商品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才能提高产品质量。
(一)文化品位的开发策略
文化是民俗旅游商品的灵魂,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俗文化能够真正得到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的现象。要做到把纯真、文明、表现民族气节的民俗风情原汗原味地展现给游客,高品位的文化定位是关键。所以,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时,一定要正确掌握本地的资源特色,结合当地及周边的旅游环境,对资源状况充分调研,选择开发方向,确定文化定位,精心规划主题,把独特的水族民俗风情展现出来,才能提高民俗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
如由国家一级编导周群生担任总策划的大型原生态水族歌舞史诗画卷——《远古走来的贵族》其文化定位就准确。该剧共分为“远古追忆”、“多彩凤之羽”、“凤舞水乡”三个篇章,分别从追思怀远、民俗民风、喜悦收获展现水族先民百折不挠的南迁史、古朴神秘的乡风民俗及丰收祥和的喜庆场景。作品始终围绕着水族原生态文化展开,沿着这条脉络展现水族的历史背景、原生态歌曲、原生态舞蹈、音乐、舞美等民俗民间艺术,打造了一张强势宣传水族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名片。在演出现场,现代光影的表现手法伴着“忧伤的古歌,带着人们穿过历史的云山雾障,跟着一支带着远古文化和礼仪的神秘族群,由北向南,融入百越,开发岭南,再迁且兰,拓土兴邦,畴秀了美丽的都柳江……”这就是该剧带给人们的高品位文化享受。
(二)市场导向的开发策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是在很多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活动更为丰富。虽然民俗旅游投资少,不需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额资金去培植旅游景观,但要在民俗源地举办民俗旅游活动,从可进入性和区域集中性来考虑,都十分困难。为了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还可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可移性,将民俗旅游资源移到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城市,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通过开辟民俗旅游一条线或筹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艺术形式,带动民族饮食、民间蜡染、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充分表现民俗文化的艺术性,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悉,县政府将投入4500多万元用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县城“一江两岸”民族文化旅游一条街,倾力将建设成为一座充分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凸现别具一格的水族民居特色的中国水族文化旅游城市。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水族民俗风情园旅游产品。它是为了满足游客对水族民俗的了解与追求,将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民俗事象,集中放在一个地方进行开发组合,供游人观赏和参与的民俗旅游商品。当然完全属于人造景观,但具有集中、方便的特点,是目前旅游投资市场的一个热点。建成以后,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三)因地制宜的开发策略
旅游者的决策行为表明,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民俗文化差异性越大,就越容易被选择。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全国各地,要开发具有民族性和差异性的民俗旅游商品,就是要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潜力,发掘民俗文化中的个性元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靠资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
如可对水族物质生产过程中举行的“祭田神”仪式、使用的工具、娱乐方式、“饭稻羹鱼”的稻作农耕习俗等进行组合设计,供游客前往观赏和体验。这样,就可再现水族古朴的民风和特有的习俗,为游客营造一种异域文化氛围,带给他们一种新奇的文化享受。
开发民俗旅游商品,并不是要把一些文化落后、思想愚昧的阴暗面暴露在游客面前,而是要在开发过程中扬长避短,把纯洁、文明和体现民族气节的元素展示给游客,供他们欣赏,让那些落后的、愚昧的民俗逐渐消除。如水族信仰娘娘神(生育女神)、村庄神、土地神等。这种信仰源于远古,主要是祈求平安、发财、消灾等。但在开展水族民俗旅游的过程中,还应增添一种特殊信仰,那就是共产党不信天不信地不信鬼不信神,信仰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崇尚科学。
(四)注重特色的开发策略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失去特色会影响民俗旅游的吸引力。在开发民俗旅游商品时,应注重保持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神秘性,可采用民俗旅游民众办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如2008年7月,九阡一带的潘氏家族举办过新中国以来的首个敬霞节。时隔60年后的2009年7月7日,扬拱杨氏家族又一次欢庆水族霞节(通过水书推算,2009年7月7日是敬霞佳期)。7月7日这天,身着水族节日盛装的水族人,在“霞主”的率领下,以村寨为单位,分为四个队伍,挑着熟猪肉、糯米饭、米酒等祭品,伴着高吭的铜鼓,激越的长号,在火枪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向“霞神”走去。祭祀席上,水族寨老围坐四周,手持水书,口诵经文,在主祭师的主持下,敬香、诵霞经、揭霞石等祭祀活动有序进行。时隔60年,一场如此盛大隆重,神秘庄严的祭祀活动,让这一几乎消逝的古老霞节又在扬拱地区隆重再现,深深地吸引了众多前来旅游的游客。所以,在开发民俗旅游时,必须保留各地民俗质朴淳厚的特色,避免那种项目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和创意的民俗旅游,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 上一篇:文件清理要点通告
- 下一篇:党建促进经济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