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法及法律法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11 04:14:00
导语:农业法及法律法规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根据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下简称农业法)执法检查的统一部署和县人大常委会2012年执法检查计划,县人大常委会结合我县实际,会同相关部门对我县开展检查工作作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制定了执法检查方案,对照检查内容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工作。现将这次执法检查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执法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全省农业执法检查电视电话会议后,常委会主任蓝良兴就执法检查工作作全面部署,要求有关部门和乡镇对各自贯彻执行情况开展自查。4月28日至5月13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林生、吴道法带领两个执法检查组,深入9个乡镇(东坑镇、沙湾镇、澄照乡、鸬鹚乡、毛垟乡、大际乡、九龙乡、郑坑乡、大地乡)和8个部门(县农办、财政局、发改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审计局、国土资源局)进行了检查,先后召开了17个有关单位负责人和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实地检查了9个基地和点,如大际的高山冷水茭白基地,沙湾的土地开发项目等,并走访了部分农户,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二、贯彻实施农业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认真学习农业法,增强干群法制观念。从这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农业法,领导干部的农业法制意识不断提高;相关部门把学习贯彻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与安排“三农”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以及运用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学习宣传,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农业法制观念,为解决“三农”工作中突出的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加大农业投入,逐步建立农业长效机制。一是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10年和2011年县财政预算内安排“三农”资金分别达到24945万元、34645万元,占全县预算总支出的41.88%、46.63%,比上年增长13.78%、38.89%,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7.48和23.49。积极向上争取财政支农资金,2010年和2011年分别争取到各级财政支农资金5386万元和9300万元。在财政支农资金中,2010年和2011年农业生产性投入2016.4万元和2935.6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443.7万元和3462万元,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投入2072.9万元和2693.4万元。二是落实惠农政策,建立长效机制。1、建立健全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全县共规划建设生态公益林730953亩,补偿标准由2004年的每亩8元增加到2011年的每亩15元;2011年建立了林木火灾保险制度,所有林木都参加了保险,且该制度为全国首创。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来,共向上争取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800多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我县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已解决和改善177个村、9.3万人的饮用水安全状况,逐步提高了农村群众生活用水质量。3、出台“五大产业”扶持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另外部分乡镇还出台各种政策,安排资金扶持本乡镇主导产业的发展,如东坑镇出台《生态竹园建设实施意见》,郑坑乡出台《扶持养殖业发展实施意见》等。
(三)加强耕地保护,稳定耕地面积。根据1996-2010年土地规划,我县的耕地保有量为21.99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量19.71万亩,标准农田3.8858万亩。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的要求,积极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树立以建设促保护的理念,把土地整理、开发贯穿于耕地保护始终,在保障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同时,使耕地保有量比规划期内的面积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010年和2011年,我县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开发项目和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分别为16912亩和2660.29亩(其中2010年项目建设占用耕地916.11亩,省重点项目建设占用基本农田218.08亩,2011年项目建设占用耕地643.22亩),我县项目建设占用的耕地和基本农田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达到占补平衡。有关部门和部分乡镇,对土地利用和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探索,如毛垟乡政府鼓励群众将外出农户的土地流转过来种植吊瓜,这既防止部分土地抛荒现象的产生,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增强服务能力,初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各乡镇(管理区)设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一是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建立了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岗位,农技和林技各聘任9名首席推广专家,各乡镇都落实责任农技员、林技员岗位,及时组织力量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费纳入乡镇财政年度预算,社会保障全部到位。二是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初步建成。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防治动植物疫病领导小组,组建了动物疫情扑疫预备队和应急专家组,并将畜牧兽医站升格为畜牧兽医局;根据我县实际情况设置了60多个动植物疫情监测点,定时定人进行疫情监测,且各行政村都有村级动物防疫员和疫情测报员,并制定了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制等制度,并加强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等课题的研究。三是农产品质量监管逐步加强。县农业局、工商局、质监局等相关单位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宣传,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努力采取措施,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步伐。2010年底,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有10923户30375人。为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步伐,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工作会议,与各乡镇(管理区)、相关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举措,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加快下山移民步伐,转移增收一批;强化就业培训力度,输出增收一批;推进低保提标扩面,保障增收一批;加强结对帮扶工作,扶持增收一批;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措施,产业增收一)。二是利用省、市相关领导和单位结对帮扶我县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政策,制定了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到2011年底,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10元,名义增长18.6%,增幅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人口中除低保外,有8590人超过2500元,脱贫率达33.85%,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年度预期目标全部实现。
(六)扶持“五大产业”,投入成效初显。根据县委《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县政府以惠明茶、毛竹、食用菌、高山茭白、高山花卉等五大农业产业为扶持重点,制订了扶持“五大产业”发展的财政补助政策,每年安排1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五大产业”(即茶叶500万,毛竹200万,食用菌200万,高山茭白100万,高山花卉100万)。2011年补助惠明茶产业357.34万元,新建基地1579亩,完成茶园低改2000亩,全县茶叶总产值达1.12亿元,同比增长22.6%;补助毛竹产业156.5万元,并结合省财政对毛竹产业的扶持资金(2011-2012年补助资金320万元),2010-2011年,共完成抚育8730亩,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11198亩,建成竹林道67公里,因竹林道建设而受益的竹林达2万余亩;补助食用菌产业200万元,共发展食用菌5294万袋,实现产值1.71亿元,同比增长11.2%;补助高山茭白114.03万元,大际核心示范基地面积达3000亩,并带动其它乡镇种植,全县总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总产值达4000余万元;补助高山花卉79.2万元,建成联栋大棚70余套,除香水百合外还引进了菊花、康乃馨等8个新产品,种植鲜花800余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法宣传贯彻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近年来,农民群众的农业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还有不少干部群众对农业法的内容不清楚,广大群众依法进行生产经营和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还不高。还有部分单位和干部认为农业法的贯彻实施是农业局的工作,与已无关,由于实施难度大,缺乏资金,存在畏难情绪,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
(二)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农业基础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低。近年来,全县农业投入虽逐年增加,但从总体上看,现有的投入仍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缓慢。二是金融单位对农村的信贷不足,农民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根据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2010年全县总贷款金额为129477万元,其中与农业相关贷款金额为18517万元,占14.3%;2011年全县总贷款145056万元,其中与农业相关贷款金额为23043万元,占15.8%。三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还有待完善。
(三)耕地的保护和利用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存在着重用地轻保养,忽视了耕地保护工作,仍存在着个别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二是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工程验收后新增耕地转交给村集体组织,由于劳动力外出及新增耕地质量不高等原因,造成部分耕地日常种养无落实、土壤肥力无保障;由于土地流转的政策不完善,宣传不到位,造成部分乡镇土地抛荒现象严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北、城南蔬菜基地将面临土地被征用的现实,致使我县蔬菜以外来为主,造成蔬菜价格偏高。三是作为欠发达地区,耕地保有量偏大,保护区域面积广而散,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四是根据国发[2004]28号文件、国土资发[2011]135号文件、浙政发[2010]7号文件,县政府可以设立土地仲裁机构,帮助解决土地纠纷问题,但我县至今未建立该机构。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与乡镇中心工作未理顺;缺乏专业人才保障规划和激励机制,造成人才流失严重,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专业技能偏低。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1、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行政执法只能由县级行政主管部门执行,乡镇政府有责无权,对发现违法现象,大多只能劝阻,或联系有执法权的单位处理。2、部分机构不完善,如:我县作为林业重点县,林业局需设立法制科和生态办等职能科室,据了解,九县(市、区)的林业局只有我县未建立法制科;根据浙林造[2011]17号文件和浙审环综[2011]26号文件,我县要建立生态办,但至今未建立。二是动植物疫病防控经费不足,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畜产品安全检测和疫病防控实验室的维护和运行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植物疫病防控专项经费未单列预算,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农产品质量监管有待加强。由于目前我县对农产品的质量有检测监测权的有工商局、农业局、质监局等单位,各机构各自执法,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五)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大,有关部门对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的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对这项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宣传报道较少,未充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心和重视。二是意识有待加强,极少数单位、干部帮扶意识还不强,工作主动性不够;乡镇之间对于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的开展不平衡;部分低收入农户仍存在着“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动力。三是结对帮扶措施有限,由于干部人数大大少于低收入农户,平均每个干部职工要结对3户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政策落实有一定难度。
(六)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完善。一是产业扶持面需要进一步扩大。调研中有较多群众反映,传统的涉及面较广的养殖、中药材产业未出台扶持政策;高山蔬菜中只有茭白有扶持政策,其它如高山小尖椒等没有扶持政策。二是产业扶持对农户带动作用不明显。目前,我县产业扶持主要是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如2011年扶持茶叶的357.34万元资金基本上是扶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而部分扶持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不强,往往把争取项目当作增收渠道,没有相应发挥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部分产业的扶持如花卉产业只涉及几户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专项资金的监管有待加强。政府将专项资金拨到龙头企业后,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及绩效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体系。
四、几点建议
(一)深入宣传贯彻农业法,提高干群法制意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农业法的重要性,采取多种形式,有的放矢地组织学习宣传。通过深入宣传贯彻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提高广大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县上下形成重视农业、支持农业、依法治农的浓厚氛围,同时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继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农业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生产性的投入;加强二、三产业对农业的支持,逐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二是各金融单位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的信贷资金,减少信贷环节,着力破解农民信贷难问题。三是要积极向中央、省财政争取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投入,并根据自治条例的规定,减少或减免自治县的项目配套资金,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同时争取省、市政府加大对滩坑库区乡镇的扶持力度,帮助库区农民发展农业产业。
(三)加大耕地保护和利用力度,做好土地管理工作。一是要利用开展6.25土地宣传日活动等载体,加强保护耕地的宣传教育,形成对耕地的普遍忧患意识,人人关心、爱护耕地。二是要制定激励政策,提高耕地肥力培育补助标准等制度,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耕地抛荒现象;要在县城及郊区规划建立优质高产大棚蔬菜基地,保证常年蔬菜的供应,使蔬菜价格趋于合理。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耕地占用与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相结合,以保护耕地为重点,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统筹科学安排用地,并要加大非法占用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四是成立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帮助农民及时解决土地纠纷问题。五是在下轮土地修编时,要科学修编,即要确保经济发展用地,又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和数量。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增强综合素质,并建立相应的人才保障规划和激励机制,防止人才流失。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增强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加强科技投入,调整并完善农业产业结构。2、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构,如林业局要建立法制科和生态办等职能科室,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障。3、要向省里建议及时出台相关条例,明确行政赋权的操作办法,确保机构改革后的行政执法到位。二是加强宣传,理顺机制。要加强对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了解相关知识;理顺疫情防控的工作机制,确保乡镇政府与县级行政主管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三是整合资源,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整合工商局、农业局、质监局等单位的检测资源,成立检测监测中心,加强对农产品的检测监测工作。
(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能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低收入农户的增收帮扶工作,形成增收帮扶工作合力。二是要坚持分类指导、“造血”和“输血”相结合的帮扶原则,进一步制订、完善、细化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政策措施。三是县政府及其部门要加强与我县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的省、市领导和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争取更大的资金和项目扶持;要向省、市政府争取加大对民族自治地区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尽可能使帮扶政策惠及最广泛的群众,确保到2012年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目标。
(六)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结合我县产业发展的现状适当扩大产业扶持范围,如将涉及面较广的养殖、中药材产业列入扶持范围;在扶持高山茭白的基础上扶持其它高山蔬菜,让更多的农民享受优惠政策。二是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制定示范带动农户数量和增收幅度的量化标准,优先扶持带动农民增收幅度大、带动农户数量多、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适当增加对农户的直接扶持。三是建立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测评价和定期检查、考核制度,并以此作为决定是否继续享受财政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
- 上一篇:刑法实践理性之思索
- 下一篇:城市品牌农业建设意见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