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行业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09 05:19:00

导语:涉农行业现状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涉农行业现状调查报告

县的涉农行业协会起步于九十年代,近年来,各部门按照“一业一会”,群众自愿、逐步规范、初具规模的工作思路,采取典型示范、组织培训、相互交流等途径,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使全县行业协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规模进一步加大。到2008年底止全县共有涉农行业协会54家,比成立初期增加了45家。行业协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基本覆盖了蔬菜、水干果、畜禽、黄花菜、蚕业、药材等主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涉农行业协会的作用不断凸显。涉农行业协会因此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关注,如,大洋镇蔬果协会,以技术协作、技术开发为龙头,就产、加、销等各个环节为蔬果生产发展提供多形式、多层次服务。协会注册了“山啦”牌商标,申请了条形码,走“质量+品牌”之路,提高大洋蔬果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又如,县蚕桑技术协会,通过与大专院校、省级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及时引进优良桑、蚕品种和先进技术,通过会员示范带头,促进在全县推广应用。2004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协会已成为政府与蚕农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为会员撑腰解难的作用。再如,县中药材协会,实施品牌战略方针,促进无公害生产,推进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协会建立黄姜基地100亩,贝母基地300亩,白术基地100亩,元胡基地1002亩,天麻基地100亩,厚朴基地800亩,白芍基地20亩,党参、太子参、桔梗等都有种植。元胡曾获国家级金奖,通过向国家注册局申报元胡商标,从而提高中药材在市场竞争力。同时协会分批对会员进行培训、指导,带领会员到、、等加工厂学习,为会员提供了一个示范新式,为会员提供了各方面的技术方便。此外,县农副产品产销协会,建立了“绿谷农副产品网”,由网站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品牌宣传,组建了自己的技术队伍,并与农技部门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较为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协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一、县涉农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一方面,行业协会登记管理机关自身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人员,仅由民政局社会事务科一名干部兼任。加上行业协会没有专项工作经费,使得行业协会管理机构仅仅停留在登记、发证、年检等基础性工作上,这给行业协会管理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薄弱。一些涉农行业协会由于自身经费严重不足,本身活动也不稳定。如个别涉农行业协会只是为应付政府年度考核或干部评定职称而成立,其正常办公经费均由业务主管部门临时划拨,平时只是挂个牌子,遇有重大活动,才以行业协会名义组织开展工作。因此,便无暇顾及发展等工作。

2.重视程度不够。涉农行业协会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对其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县上下没有形成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发展的良好氛围。负责人及有关干部普遍反映职能部门对涉农行业协会缺乏行政引导,认为作为群众的自发组织,行政引导可有可无的思想比较突出。他们呼吁能够像重视工业企业那样重视行业协会的发展。

3.发挥作用不均。目前,县有少数涉农行业协会,是各个部门牵头成立,并有部门领导担任负责人,协会活动往往是部门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来开展协会工作。如,我县不少乡镇设立的行业协会,都由当地政府出面,农技站牵头组织,农技特产员进行技术指导、提供信息等服务工作。但因农技队伍管理体制未理顺,业务学习培训不正常,人员知识老化,不能有效及时提供技术指导。甚至个别协会自成立以来从未开展过工作,更没有从事组织过经营活动。

4.扶持力度不足。涉农行业协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氛围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县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待业协会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工作中没有将行业协会的发展摆上应有的位置。因立法上的空缺,涉农行业协会的设立和管理上存在体制不顺、事权不明等现象。政府对行业协会制定的扶持政策落实难。例如:信贷资金、土地使用、工商登记、运输、用电、用水、税收优惠等。

5.工作职能与主管单位混淆不清。我县有不少涉农行业协会原来是行政事业主管单位的下设机构,脱钩改制后应不再属主管单位管理,然而有的行业协会“换汤不换药”,虽然实行了脱钩改制,但在管理和工作职能上仍然和以前一样,有的涉农行业协会负责人由主管单位的有关领导兼任,工作人员也是主管单位的干部职工,还有的以此作为人员调动就业的渠道,缺乏规范的人事管理机制。

6.行业协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调查中得知,相当一部分涉农行业协会没有制定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在诸如党组织建设、财务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还很不健全,普遍存在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的现象,致使这部分涉农行业协会的内部管理不正规、决策不民主,甚至少部分还存在违法违纪问题。有的无视国务院条例关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未经物价部门批准,以代收费名义将其他收费连同会费一起收取,非法牟利私分。有的涉农行业协会正常活动不开展,却打着收会费的名义收费,存在强制性和变相强制性收费现象,严重影响了涉农行业协会的正常发展。

二、对涉农行业协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涉农行业协会从发展到完善,必须有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目前县涉农行业协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县农业人口占91%,农业总产值占21%,涉农行业协会能否得到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问题,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涉农行业协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解决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抓实抓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深化农村改革、形成扶持行业协会就是扶持农业,结合涉农行业协会的特点,尽快出台关于涉农行业协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以增强举办涉农行业协会的吸引力,同时,出台诸如,对涉农行业协会大提供资金支持、为提供启动资金、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涉农行业协会提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信贷优惠、开通绿色通道等配套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协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全县上下形成扶持涉农行业协会“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体现出来”的良好氛围。

2.制定规划,稳步推进。民政部门作为行业协会的登记管理部门,要与农业、科技、土地、林业、工商、公安、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当好县政府参谋,研究制定培育涉农行业协会“稳步推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思路。重点在农民增收上下功夫。即:在突出我县特色的麻鸭、蚕桑、茶叶、食用菌、水果、油茶、蚕桑、食用菌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中引导企业和农民自愿组建行业协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实现“一个协会就是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农民”的格局。

3.理顺体制,强化服务。一是要理顺政府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给行业协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政行分开,让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要理顺行业协会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关系,形成扶持发展行业协会的整体合力。三是登记机关与各业务主管单位要加强配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管理工作的力度,请县领导担任行业协会领导小组组长,定编、定职、定责,专门设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名副其实的做好行业协会的登记管理工作。四是出台涉农行业协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涉农行业协会的财务管理,制定有关涉农行业协会的人员管理、工资管理、统筹社保等方面的法规政策,为涉农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加强培育,提升品位。涉农行业协会起着联结基地或农户的中介作用,因此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种养专业大户组建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技部门、供销社、贩销大户联合种养农户兴办行业协会。政府部门要从经营上进行引导,在政策上实行扶持,帮助引导行业协会健全功能,制定示范章程,拓展服务领域,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已建立的待业协会的作用,督促他们加强产业规划、质量标准、产品品牌、技术要领、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牵头协调、解决有关农产品种植、收购、加工、运销过程中的问题。乡镇一级应根据实际建立适合本地待业协会及分会,并以农技部门为基础,建立经济实体,实行市场化运作,为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提供中介服务。

5.特色生产,提高档次。因地制宜,引导农民摒弃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加快发展具有山区优势的主导产业基地,防止“一刀切”和趋同性,做好特色化文章。可通过村户联营、专业承包、企业投资,集中连片开发,大力推进规模经营。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根据“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促使土地使用权灵活而有效地流转。重视并扶持一批专业化生产的规模大户,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企业化方向发展。对有条件的专业生产大户,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发挥他们在全县龙头型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和对其他农户的“传、帮、教”作用。着力形成“专业户到专业村、专业村到专业乡、专业乡到产业带”的布局优化机制,进而达到“建设一片基地、组建一个协会、带动一方农民、培育一个大产业的目的”。

6.扶优扶强,拉长产业链。要想一个行业协会有活力,必须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提升产品的档次。首先,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协作,多方位多渠道培育、引进各类农产品新品种,进一步抓好麻鸭、黄花菜等种苗的提纯复壮工作,建设好我县农业产业种子种苗基地,加快促进我县主导种养业品种的更新换代。其次,应加强技术攻关和标准应用。引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在坚持当前外地专家指导的援助式、零散型关系的同时,发展农业生产与科研单位利益相关、比较紧密的项目合作关系。努力顺应绿色消费兴起的趋势,促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实行标准化、优质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再次,创新农科教结合机制。改革农技推广体系,鼓励农技人员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