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帮教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02 09:05:00
导语:安置帮教工作现状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市自1998年开始建立安置帮教体系,安置帮教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和互相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市共建立各类帮教组织937个,基本形成市、镇(街)、村(居)三级帮教网络。至2012年6月底,我市共有归正人员1924人,其中安置1804人,帮教1924人,重新犯罪32人,2012年重新犯罪4人,安置率93.6%,帮教率100%,重新犯罪率1.6%,安置帮教工作在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安置帮教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一方面有关的安置帮教政策散落在各相关法律法规中,缺乏统一表述及强制性规范,使得安置帮教制度自建立之初就是一项软性制度,没有国家法律强制力的保证;另一方面,省政府虽然最早出台了《省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但由于我市并没有建立落实到各个部门的细则,有关政策成了虚文。
2、缺乏职能部门配合。安置帮教工作涉及思想教育、就业安置、生活保障等各方各面,甚至包括解决归正人员的宅基地、住房问题、家庭问题等,而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比较单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协调众多的部门和单位,有些部门过分强调自己的困难,不能积极配合和支持,齐抓共管的意识不强,造成司法行政部门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3、衔接管理难。归正人员的衔接管理包括监狱、劳教所与司法行政部门、镇(街)司法所、派出所、原籍镇(街)村委等多个环节的衔接,必须做到环环相扣,方能确保归正人员在正常的安置帮教管理制度之下。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部分监所不能及时、准确寄送《释放通知书》对于后续的衔接造成被动,加上归正人员外出务工经商增多,以及旧城改造、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等原因,衔接管理方面存在难度,难以避免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
4、制度流于形式。安置帮教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即报到、建档立卡、落实帮教、谈话随访、鉴定评议、报批撤管、解除帮教、重新犯罪登记等,但现实中,这一套完整的制度设置往往流于形式。根据对几个镇(街)的抽查结果表明,虽然各项制度都能做到上墙公示,但对归正人员的走访、谈话、帮教记录大多不全,绝大多数是敷衍了事,有依程序进行评估考察的台帐记录则更少,归正人员表现好坏,基层帮教小组也很少有说得清的。
5、安置难度大。在,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个私经济蓬勃兴起,归正人员就业安置大多鼓励以自谋职业为主要手段,从而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有家庭条件的归正人员回归后从事个私经营成为首选的就业途径;另一方面,家庭条件困难的归正人员没有就业出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的指令性安置又难以发挥作用,使得这一部分归正人员安置困难。
6、缺乏系统化信息管理。虽然自2000年我市就已经建立起归正人员数据库,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基层的摸排和各监所转到司法部门的人头数相比出入较大。。缺乏一个上下统一的系统化的信息管理软件,各项归正人员信息难以准确统计。
二、原因分析
安置帮教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细分之下,有以下几个原因,归结为两块:
(一)归正人员本身存在的一些特性影响安置帮教
1、复杂性。归正人员出监(所)后,大部分均能回原籍地,去向比较明晰,但也有部分归正人员,刑释解教后便流入社会。他们中有些觉得无脸面回乡,就地寻找就业机会;有些在监(所)中没有彻底改造,出狱后混迹于社会,伺机作案;也有些犯罪时在外地务工,刑释解教后也直接留在外地继续打工,出现人户分离现象;还有一部分归正人员,原先就是持假的身份证、假姓名、假地址入狱,监所的《释放通知书》信息根本就是错误的,自然无法落户原籍地。归正人员成分的复杂性使得安置帮教工作在最初环节便出现被动,原籍地安置帮教部门无法掌控所有归正人员信息,属地管理原则无法实现,脱管、漏管等现象自然产生。
2、惯性犯罪。一般来说,经过监所劳动改造后,归正人员都能在思想上、行为上有所转变,回归后能够遵纪守法。但是,仍有部分归正人员没有根除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思想上没有完全转变,遇到外界不良刺激仍会铤而走险,再度犯案,有部分甚至形成习惯性犯罪。如佛堂籍归正人员丁某某,7年内3度犯案,每次释放后不久便重新犯罪,且均为盗窃,屡教不改。还有极少数归正人员,人格扭曲,对社会、对政府有仇视心理,反社会、反政府意识强烈。这些人都是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重新犯罪机率大,管控难度大。而对这些人除了防范以外,安置帮教部门不能对其进行有强制力的惩处,起不到威慑作用,也是造成安置帮教被动局面的原因。
3、抵触心理。经过监狱、劳教所的改造,归正人员普遍认为既然已经恢复了正常的公民身份,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待遇,应该与其它公民完全等同,因而没有必要接受安置帮教部门对他们进行的例行谈话和调查走访,对帮教活动存在普遍的抵触情绪。还有部分归正人员的名誉观念较强,不愿让其它人知道其曾经犯罪判刑,排斥、回避社区干部、帮教人员的帮教活动,有的甚至采取极端的人户分离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二)安置帮教工作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社会大气候
1、认识不到位是提升安置水平的最大障碍。一些部门领导对安置帮教工作都存在“无关大局”、“无足轻重”的思想,这块工作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有的部门认为安置帮教机构设在司法行政部门,这项工作就仅是司法部门一家的职能,与己无关,而且开展安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吃力不讨好,也不能做出“政绩”,因此,对安置帮教工作采取应付方式,没有很好的开展配合。
2、安置帮教机构苦于单打独斗,无法打开局面。安置帮教机构设在司法行政部门,但人员编制少,仅做好数据的核实统计,落实进监帮教活动,应付好各项检查考核已是不易,具体工作特别是对归正人员最具吸引力、最关于其切身利益的“安置”活动无力开展。在各镇(街)的情况也是如此,司法所警力有限,基本上只能保证一名兼职人员分管安置帮教,而每个镇(街)每年的归正人员在20-60人之间,回归后,这些人从生活安置、制度落实、日常帮教都要一项一项的落实,仅靠一名兼职人员去抓,工作无法全面开展。
3、社会化安置缺乏软硬件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安置帮教的市场化运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传统的政府直接组织的指令性安置已经无法适用,而要走市场化安置,软硬件条件上又还不太成熟:一方面,在软件即社会舆论发面,社会大众上对归正人员是否已经改造好了存在疑问,对接纳归正人员就业普遍存在疑虑心理,而归正人员本人缺乏一技之长,即使有一技之长,由于有过劣迹,也使得通过正常招工就业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在安置硬件上,目前虽然各镇(街)均建有过渡型安置帮教基地,但由于优惠政策的力度不够,有的形同虚设,发挥不了企业的积极性作用。这些都使得归正人员的就业安置难成为普遍现象。
三、具体对策
1、制定法律,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开展安置帮教工作主要依靠一些政策性文件来指导,安置帮教工作的开展缺乏制度性保障,因此,需要建立一部专门的归正人员保护法律,明确规定归正人员的权利、义务和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职权与职责,使安置帮教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以立法形式推进安置帮教工作机制的完善。
2、系统管理,解决衔接难。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传统的帮教网络、帮教表卡已经很难实现对归正人员的动态管理,安置帮教工作手段急待创新。启用归正人员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现监狱、劳教所、看守所、安置帮教管理科、司法所的系统连接,将《释放通知书》进行电子传送,各基层司法所对照信息进行比对查验,予以反馈,及时发现虚假、错误信息,这样能较好地解决衔接难问题。
3、综合治理,实现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和归正人员重新犯罪的重要手段。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依靠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打击、防范、教育、管理、改造”等方面狠下功夫,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把安置率、帮教率和减少重新犯罪率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综治政绩的主要内容,实现一票否决,并与年度考核和奖金挂钩。
4、抓住重点,实现分类管理。在普遍做好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同时,要抓住重点,实行管控,以下几类人员应当列为重点管控对象:一是“三无”人员或回籍后不务正业、好吃懒做、贪求享乐的;二是外出流动打工的;三是原属暴力犯罪,现性格粗暴、劣迹较深,思想情绪不稳定易铤而走险的人员;四是本年度归正人员。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按类别各自建档,把握其思想变化、家庭情况、经济来源、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并输入电脑,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便于跟踪管理。若有不良行为,及时联系公安部门采取行动,并将处理过程予以公开,以在重点监控归正人员中发挥安置帮教部门的威慑作用。
5、建立法人团体,设置帮教基金。为更好地做好归正人员安置工作,可以建立安置帮教自治团体,拥有独立的社团法人资格,有一定的工作场所,独立开展工作,并建立安置帮教工作基金,包括困难归正人员的援助金、年关归正人员的安置费、过渡时期的安置费(一个月)、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费等等,基金由政府出资一部分、民间募集一部分,解决部分归正人员一定期限内的生活和居住问题,作为归正人员回归社会的一种缓冲。
6、多措并举,解决安置难。归正人员回归后能否得到妥善安置是做好帮教工作的首要条件。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有吸引力的、能落到实处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安置基地继续接收归正人员;另一方面,要通过免费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归正人员适应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实现自谋职业,对归正人员自办企业的,要提供相关政策、简化手续,对需要小额贷款的,应开辟银行业的“绿色通道”,扶持其走上劳动致富之路。通过实施各项措施,最大限度的实现安置。
7、加强宣传,更新大众理念。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等宣传弘扬正面典型,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关注、理解和支持帮教工作的新格局。要积极引导归正人员的亲友、邻居、同事特别是广大群众正确对待他们,纠正不应有的漠视、偏见和歧视,努力创造帮教安置工作的和谐环境,采取积极措施为归正人员自食其力创造条件。
- 上一篇:大调解工作机制调查报告
- 下一篇:电话银行业务风险及审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