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趋势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18 01:11:00

导语:服务业发展趋势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服务业发展趋势调查报告

一、纵向比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突飞猛进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水平”的要求,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五年来,我市服务业实现总量翻番: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402.9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45亿元,年均增长12.3%。税收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至2010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平均增幅达到24.54%,2010年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70.32%,远远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01万人,增加到2010年148.15万人,增长46.7%。服务业占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50.6%,占据了半壁江山。与此同时,我市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商贸业繁荣活跃。“十一五”期间,全市竣工开业的商贸业重点项目50多个,总投资超过260亿元。引进了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大润发、百盛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商贸业巨头,交易金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到33个。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5年的309.81亿元增加到2010年754.68亿元,年均增长19.4%。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旅游业强劲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打造了八一起义纪念馆(改扩建)、小平小道、八大山人梅湖景区等一批旅游精品工程,各类星级宾馆、商务酒店呈“井喷”式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2010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5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1倍和2.4倍。

三是服务外包跨越增长。2009年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现有服务外包企业342家,人才培训机构39家,从业人员4.39万人,贝塔斯曼、日立、东软、用友等一批世界500强、国内外知名的服务外包企业纷纷落户。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接包合同执行金额7.75亿美元,增长80.6%。在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排名跃升至第11名。

四是金融业加快推进。先后引进了渣打银行、大新银行以及民生人寿、招商证券等一批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目前,我市共有各类银行机构26家,证券机构50家、保险机构28家,设立担保公司63家、小额贷款公司16家、村镇银行2家。金融网点星罗棋布,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集聚效益逐步显现。

五是现代物流蓬勃兴旺。重点推进了3个物流基地、8个物流中心和15个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建设,引进了联邦快递、上海佳、天地华宇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全市现有物流企业400余家,其中,大中型现代物流企业20多家。先后开通了至上海、宁波、深圳、厦门的海铁联运。全市社会物流总额由2005年的350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725亿元,增幅达到148.8%。

六是总部和楼宇经济方兴未艾。据初步统计,2010年我市共有总部机构3183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主营业务收入177.63亿元,主营业务税收3亿元。共有从事楼宇经济的机构单位2830家,从业人员突破3万人,主营业务收入450.72亿元,主营业务税收44.31亿元。

七是会展活动丰富多彩。我市成功举办了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届世界低碳大会、中博会、赣台会、药交会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招商引资等会展活动,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十佳会展城市”。特别是今年5月,我市组团参加省(香港)招商周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共签约各类项目71个,签约总金额47.9亿美元。

二、横向比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差距不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对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与中部较发达省会城市、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是市。“十一五”以来,市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服务业功能区不断完善。作为一座消费型特征明显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首先,加快了生活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形成了商贸餐饮、文化产业两大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服务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强劲,以电视、出版、动漫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产业声誉鹊起,在全国市场形成了品牌效应;以一批歌厅、酒吧、休闲保健场所为代表的文化休闲产业充满活力;旅游总收入在中部省会中居第二位;进一步挖掘文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潜力,巩固发展优势,开发出更多的优质产品,扩大区域市场。其次,加快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研发、信息、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层次,扩大辐射半径。加快规划建设了服务业外包示范园、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公共服务平台、金融后援基地、麓山国际商区、梅溪湖国际会展中心等服务业项目。市总体形成“三圈四极”布局:内圈为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以商务金融和商贸为主的中央商务区;中圈为二环线周边区域,大力发展高档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业;外圈为三环线周边区域,发展大型物流园区及生态旅游业等。

二是市。因其特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决定,历来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商贸服务业中心。市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能级和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提升,商流、资金流、人才流集聚效应初显。已形成了武商摩尔城等8大有一定规模的商贸圈,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具规模,构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体。位于汉口建设大道的金融街,云集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15家,分别占地区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单位数的33.3%,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光谷汇聚了42所高校、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0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是的“人才特区”;定位于金融、保险、贸易、信息、咨询等产业为主,占地7.41平方公里的CBD建设将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集聚圈。市实施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建设王家墩商务区、汉口中心商业区、中南行政商务区,推进东湖高新、豹澥、九峰等城市功能区开发,保护东西向山系;实施沙湖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形成西至常青花园、金银湖,东至大东湖风景区、“中国光谷”,并辐射带动宋家岗、天河、流芳、藏龙岛等地区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带。

可以看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够的格局没有根本转变:一是与省会城市的地位不相称。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省会城市,我们的服务业没有跟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迅猛发展的步伐。“十一五”期间,我们的工业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但是,我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下降了1.7个百分点,从2005年的40%下降到2010年的38.3%。与此同时,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的服务业仍在加速发展,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是:太原53.32%、50.99%、41.96%、合肥41.1%、郑州40.2%,均高于我市。二是与转型发展的要求有差距。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涉及领域广、带动就业多、消耗资源少、拉动增长强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服务业占比偏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大而不强,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特别是在服务业的业态创新上,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三是与人民群众的愿望有距离。服务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过去我们说开门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新的开门七件事是“健康食品、时尚服装、快捷交通、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健身运动、投资理财”,不管是新的旧的七件事,件件都与服务业密切相关。可以说,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既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当前,我们在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消费需求方面,还有相当的距离,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发展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通过优化服务业结构和促进服务业实现更大开放,推动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为实现赶超进位、绿色崛起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到2012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到2015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充满活力、特色明显、开放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格局,使成为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服务业中心城市。

2、基本原则

坚持项目带动、加快发展原则。

坚持重点突破、联动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布局、集聚发展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优化发展原则。

四、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领域

1、服务外包业

紧紧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契机,立足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以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为原则,进一步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的创业投资环境。通过行政政策,引导企业形成激励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完善健康的投融资机制;通过社会化宣传,形成促进全社会联动积极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氛围。把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为我市现代服务业极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力争使我市进入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先进之列。

优先打造城东(高新区)、城西(红谷滩新区)两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引导各城区、县城所在地充分利用旧厂房、旧学校等有效空间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着力做好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工作,重点发展软件外包、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研发设计外包、动漫游戏外包和金融外包等分支产业。结合本土重点服务外包企业的培育,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服务外包企业和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形成行业龙头,完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实训体系。

2、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编制全市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抓住重大项目建设、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道路拓宽等城市建设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兴建一批新的楼宇。对环境、质量、管理有所欠缺的楼宇,实施改造,全面提挡升级。对闲置楼宇要加快招商引资,积极构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

建立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在项目批准、税务登记、工商办照、楼宇入驻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营造有利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到2015年,建成一批规模较大、税收较高、影响较广的企业总部和楼宇经济大楼。

3、现代物流业

按照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全国流通领域物流示范城市的发展目标要求,加快构建“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

积极推进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城市统一配送物流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功能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重点物流项目建设。

建设和完善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物流市场,引进和培育第三方或第四方现代品牌物流企业,建设由若干个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构建的公共物流区。加快物流管理创新和服务升级,延伸服务产业链,培育物流服务品牌。

4、旅游和休闲业

以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为双引擎,推动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和生态体验为主的观光度假型旅游转变,建设全国知名、类别完整的八一系列旅游产品和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生态低碳城市系列特色旅游产品,把建设成为全省的旅游集散中心。

重点突出“八一英雄城、云水滕王阁、候鸟天香园、画圣八大山人、梅岭后花园”等特色旅游品牌,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城市区域合作,实现旅游市场的显著增长。

加强与省内各景点合作,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不断提炼旅游主题,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策划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旅游客源承接基地。加快旅游企业品牌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推动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大型旅行社。引进各类旅游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提高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制意识和专业技能。

全面推动我市休闲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休闲经济所占的份额,满足大众对休闲消费的需求。

5、金融业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确立“金融先行”发展战略,力争2012年之前国内知名金融机构基本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并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落户我市,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发达、内外互补、城乡结合、全面开放的金融组织体系。2015年基本形成立足省内,辐射周边省市,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辐射能力较强、金融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框架。

积极鼓励设立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发展。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扩大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大力推进股份代办系统申办工作,加大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积极促进基金、创投发展,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推动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建设有序、诚信、公平竞争的金融生态环境,形成有效的金融监管、风险控制体系。

6、商务会展业

大力发展会展业,加快会展业对外开放,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专业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重点扶持、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性强、服务水平高、实力雄厚的会展企业。积极申办各类国际国内大型品牌会展。全力承办好具有比较特色固定在我市举办的全国知名品牌会展。大力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会展节庆品牌,促进我市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力争2015年把我市打造成中部会展名城。

引导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等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扩大国际合作,引进和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或中介法人机构,提高商务服务的整体竞争能力。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

7、文化创意业

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领域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代表城市文化形象的重点设施。

积极发展有产业基础的工业设计、出版和广告等产业,提高发展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壮大有发展势头的动漫、网络游戏等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增强竞争优势。推进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移动媒体、数字艺术等产业,加速产业开发,积蓄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有效整合文化资源,集聚创意高端要素,加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健康、快速发展的法律和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8、现代商贸业

按照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根据生态商贸业发展的要求,以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为契机,不断增强我市现代商贸业的辐射功能,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完善商贸业规划布局,加快市、区(县、开发区)两级商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按照“一江两岸、一城双核”的发展格局,提升和完善2个核心商业区(含一个中央商务区);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要求,推进6-8个副商业核心区的建设;按照城市发展组团和商业发展组团相互统一的原则,加快推进瑶湖、莲塘、九龙湖、乐化和湾里组团商贸业的发展;按照城乡商贸业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适应社会消费机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促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变。推进商品市场升级改造,提升功能,完善布局。积极引进和培育流通龙头和品牌企业,加快大型零售企业、批发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商贸竞争力。

大力发展餐饮业,不断提高餐饮业服务和管理水平,培育特色餐饮美食品牌。

五、支持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议

1、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按照“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科学布局项目”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中、集聚度高、发展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金融、物流、文化娱乐、旅游、会展商务、软件与服务外包、新型专业市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创意产业、特色餐饮等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配套,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服务业集约化发展格局。

在编制旧城改造的控制性详规中,适当提高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强度。将拆迁安置工程项目与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并轨,采取先补后拆的方式疏散老城区人口。加强交通网络与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有效衔接,积极引导主干交通网向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延伸。深入研究并合理安排服务业集聚区公共交通组织以及集聚区内的步行系统、空中连接系统、停车场系统等。配合集聚区发展,设计好地铁线沿途站点与公交线路的无缝对接,提高集聚区可通达性。积极构筑服务业集聚区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各集聚区地理信息系统、宽带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基础设施。

2、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建立重点服务业项目与商业银行的沟通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发放贷款。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大服务业的整体招商和专题招商力度。

设立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主要扶持探索性、创新性、示范性、公益性较强或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用于国家、省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和服务业国债项目配套,重点支持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重点项目、服务业龙头企业和服务业知名品牌等四大载体建设,用于鼓励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兑现和奖励以及服务业专项规划、统计和管理支出。

3、优先满足服务业用地需求。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完善土地供应方式,采取土地租赁、收取土地年租金等方式,满足短期使用土地的现代服务业用地需求。

4、鼓励制造企业主辅分离和快速裂变。鼓励制造企业采取资产重组、股份制、松散型、联合型、业务剥离等形式推动二、三产分离,重点将现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下同)的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相对分离,成立专门的物流、运输、仓储公司。对新分离的服务业企业,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可按有关规定程序上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后予以减免。对工业企业组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

5、深化现代服务业领域改革。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制约,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

各类服务业企业在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鼓励著名服务业企业以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

进一步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正确区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行业中的营利性服务、非营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营利性服务实行价格放开并允许各种经济成分平等进入,非营利性服务按管办分离原则实行政府指导价格和部分减免税政策,公益性服务在财政投资的基础上吸引社会投资。

进一步清理针对服务业企业的收费项目,对未经有审批权限的财政、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项目坚决予以取缔,使服务企业在用水(除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外)、用电、用气等方面与工业企业达到同等价格水平。

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强对企业商标国内外注册、著名和驰名商标争创、商标知识产权保护的系列指导服务。建立服务标准化工作共同推进机制,在物流、旅游、商贸、商务接待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决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问题。

6、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加大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重点抓好分管服务业领导干部、服务业高级管理人才的专项培训,提高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建立开放式、社会化和资本化的人才“柔性流动”和“柔性使用”机制,引进一批文化创意精英、学科带头人、金融家、营销大师等;健全人才考评和分配激励机制,切实解决好各类服务业人才的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家属就业、职称评聘等问题。

设立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获奖者可优先向国家、省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人才、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享受政府津贴,破格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同时推荐服务业中突出贡献人员成为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

7、统筹制订服务业发展规划。统一领导、分头组织、统筹评审,编制好服务业各行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项目化原则,建立全市统一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和项目评审机制,形成以规划和市场为导向、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为支撑、政府协调服务和管理创新为保障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加强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关事项的科学决策,制订服务业重大规划和政策必须广泛征求意见,决定重大项目必须组织专家和多部门论证并认真听取利益各方意见和建议,新建项目必须符合规划布局,凡评审不合格未列入服务业重大项目库的项目不能享受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8、重视发挥服务行业协会作用。要科学指导尽快成立市服务业学会和各行业协会,并为服务业学会协会促进服务业及各行业发展,履行服务宗旨提供更大的空间。现有的协会要继续深化改革,向企业家办会方向转变。学会协会要加强自律,规范运作,对不具备条件、无所作为或严重违规的行业协会进行调整和处理。要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信用主题,深入持久地开展服务业行业争先创优活动,在服务业领域率先开展社会信用评级工作,对市诚信企业予以奖励。

9、强化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对县区注重考核服务业发展的成效,即考核其规模与发展、质量与效益、结构与协调、组织与领导等方面;对市直相关部门注重考核服务业工作的过程,即考核其发展服务业的主要职能履行情况、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对国家、省、市有关服务业发展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对服务业企业和项目主要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明信用建设等方面情况,考核项目进度成效以及政府支持的政策效应等。每年编发《市服务业发展蓝皮书》,根据企业规模、纳税、利润等主要指标和信用情况公布服务业各行业排行榜。考核结果全市通报,并对先进县区(部门)、优胜企业(项目)、先进服务业集聚区、服务示范窗口、服务品牌每年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