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汇报
时间:2022-04-18 12:40:00
导语:全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汇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拼搏,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独特的山水型城市发展框架,形成了独特的水源保护地产业结构体系,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升级转型加力阶段。但作为市南部新兴年青城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尚需要提高,如何实现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的课题。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立足区情实际,对我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对国内先进地区发展实例进行深入的剖析,针对新时期经济形势变化,提出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区发展基础和现状
撤县设区十多年来,积极探索,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区上下负重拼搏、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全区GDP达到103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递增19.8%,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6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均达到2005年的3倍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比2005年增长57.8%,年均递增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比2005年增长44.5%,年均递增9.6%。区域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源于二、三产业的强劲上扬。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5年的19∶33.8∶47.2调整为14.2:43.5:42.3。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4.8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9.7个百分点,三产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进入二、三、一阶段,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在区域工业中,逐步形成了医药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一批优势产业。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区地处市水源保护地,通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推进工业化,发展洁净、高效的新型工业,带动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以水泥、啤酒、石油、鹿产品加工为龙头的资源型、特色型产业,拥有亚泰水泥、银瀑公司、采油厂支柱型工业企业。2009年,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115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总数发展到64户,规模工业产值达到68亿元,其中区属规模工业达到12.6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3.4%,年均递增26.2%,工业核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突出旅游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制定出台了旅游总体规划,加快了核心景区景点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四个超亿元旅游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嘉来宝航空俱乐部、御龙温泉对外试营业,旅游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长大旅游学院完成整体搬迁,建筑装饰学院主体工程封闭,高等教育形态初步形成。服务行业随着旅游业发展也实现快速发展,区内流通等服务性行业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城乡流通体系日趋完备。服务业成为全民创业重要领域,区域经济活跃的亮点。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8亿元,是2005年2.5倍,年均递增21%。
(五)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经过多年引领推动、大力培育和扶持,我区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依托的区位优势,按照市整体经济布局调整要求,农业园区、牧业小区数量和规模及绿色植物面积日益扩大。2009年,新增特色农业种植园7个;新建牧业小区22个,新增规模养殖户550户。农业总产值实现27亿元,增长18.4%。农业结构呈现品种向名、优、特、新发展,园区建设由分散向集中,由单纯注重基地建设向“企业+基地+农户”发展趋势。
(六)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逐步形成。项目建设呈现出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超亿元项目由2005年15个发展到2009年46个、超10亿元项目8个,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是2005年的4.3倍,年均递增44.2%,其中工业投资达到64亿元。亚泰五线达产见效、亚泰六线主体完工,铸诚集团整体搬迁项目正式奠基,中冶京诚项目一期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实现了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新突破。初步形成了水泥建材、装备制造、鹿生物医药、旅游综合开发等大项目集群,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不断完善两个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09年,两个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占全区总数的56.5%,引进超亿元项目13个,占全区总数的48%。财政收入均突破1亿元大关,共实现2.3亿元,占全区的41.8%。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经济实现较快发展,但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求快多于求好,经济总量需进一步扩张。我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实力不强,本级财政仍然困难,“吃饭财政”导致很少有财力安排建设支出和生产投入。因而,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上,有的迫切求“快”而忽视了“好”,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协调性不够。
二是竞争多于合作,开发区分工需进一步明确。两个开发区的产业规划不明朗,个别地方大同小异,有时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出现低层次竞争,给地方及群众带来不必要的利益损害,也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压力多于实力,壮大乡镇经济需进一步努力。作为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经济还十分薄弱,乡村债务沉重,个别单位更多注重考虑任务的完成情况,在主动发展、奋进赶超上意识不强。
二、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挑战来看,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我区一些传统的优势产业正在丧失竞争优势。周边城市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竞争,对我区投资环境软、硬件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地处市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地价偏高,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不同程度地制约我区经济发展。从机遇来看,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指出,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和发展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市对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市把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域,外部发展环境将会越来越宽松。从自身发展来看,近年来,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城区多条主干道的拓改、美化工程相继完工,城市的功能和品位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区社会安定,政通人和,特别是抓项目、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创业创新的观念也已渐入人心,都将推动我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突出工业核心带动,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区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强区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我区工业化进程,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主导产业。依托我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着眼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鹿产品及医药加工、绿色食品加工、水泥建材加工、油气开发、煤炭开发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等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全面提升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把鹿产品加工业、环保建材业、洁净工业作为重点,提高经济效益,积蓄发展后劲,迅速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我区优势最明显、竞争力最强、扩张力最大的支柱产业。二是突出骨干企业。培育区域经济龙头,盯住支柱、规模、成长型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贷款担保、人员培训、信用建设和信息化推进等方式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尽快形成骨干企业群体,彻底改变大企业不大、规模企业断档局面,形成规模企业梯次发展格局。三是突出技术创新。实施名企、名牌、名人工程,鼓励企业创品牌、创名品,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工业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大力抓好开发区建设。要把开发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建设开发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聚集,使开发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点。要按照建设“宜居、宜游、宜兴业”的现代化山水型新城区总体框架,推进我区城镇化步伐,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奢岭组团、双营组团、山河组团城镇建设。要把城镇建设、开发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城区和中心乡镇集中,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促进城镇建设发展。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经营,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向周边乡村延伸,对连接城乡和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筹资、统一建设,以改善内外联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不多,企业数量偏少,民营经济不强,是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尽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加大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尽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放宽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
(四)扩大引资规模,加大经济发展投入。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靠项目带动。长期以来,我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因为投资不足。因此,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要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和市退二进三的历史机遇,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长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省市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谋划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充实和完善项目储备库。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对重大项目要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尽快开工、建设、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
(五)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比较优势。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我区的要素集聚力和资源配置力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要把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好、环境更优,努力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增强区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要坚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提高素质能力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改善运作方式为关键、强化责任追究为保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要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对发展业绩突出,在县域经济考核中大幅进位的单位予以奖励。使各个乡镇及各相关部门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 上一篇:农村文化资源整合调查报告
- 下一篇:全区联调联动模式调研报告